《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走近贝多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走近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走近贝多芬当熟悉而悠扬的旋律《月光曲》回荡在耳际,一段具有电影序幕特色的经典文字逐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困难的壮烈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课文标题《音乐巨人贝多芬》(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醒目地进入眼帘。
(视听结合将学生带入美的艺术氛围)
由于课前布置了学生对贝多芬的资料进行搜集,在课上介绍贝多芬时,教师大胆地给学生空间,由学生自主发言,全班分享查阅结果。
学生的发言涉及到贝多芬的方方面面,很有趣味性。
(学生主讲,教师辅教,一张一弛,松紧有度。
)
之后,教师伴着代表贝多芬人生特点和根本性格的《命运交响曲》(大屏幕同时播放贝多芬的相关材料信息),补充介绍了大家没有提到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课主要人物贝多芬的认识。
之后,是有关生字词的学习,精心制作的课件,使它显得生动形象,形式活泼。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了。
本堂课,教师采用的是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
同时,为避免讨论的盲目性,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三个参考问题: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功的外貌描写是“形”(外表)、“神”(内心、品格、精神)兼备的描写。
(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取材“自身”,学生兴趣盎然,课堂寓教于乐。
)
到这里,本课的知识目标培养和能力目标培养就在轻松、活泼、多样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
学生们在内心都有着各自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在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自由谈”,使情感目标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
同学们的发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间产生的众多思维火花,使整堂课得到了升华。
比如其中一位学生谈到: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人的身体残缺,并不总是左右着他的前进,我们应该超越自己的缺憾,追求精神的完美。
另一同学说,坚强的意志非常重要,它像磁铁一样把我们和我们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有顽强的意志,去战胜挫折。
之后,教师在最后所做的具有总结性质的、独具视角的发言,在本堂课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他从平凡和伟大的关系上解析本文:对于我们平凡人,伟大并非遥远无期,贝多芬靠崇高的信仰、顽强的意志从平凡走向了伟大,我们也应该努力实现自己在平凡中的伟大)。
(“感”“悟”本质是真“情”,提升净化心灵。
)
伴随着优美的贝多芬的音乐《献给爱丽丝》,屏幕上又出现了课堂伊始时的文字:“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
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当这些文字最终定格的时候,留给大家的是纯净的思考,美的感染,久久的回味……
(回环往复,前后照应,带着感悟再度回首,带着收获深刻前行。
)
【点评】
本节课内容充实、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条理清晰,过渡自然,处处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必要补充和适时引导、点拨为辅。
每一个环节都本着探究式学习的原则,让学生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和思维方向去探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正是这种求实、重质的教学思路,谦和的教师角色定位,循循善诱、涓涓细流般的教学步调,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使这堂语文课别具韵味、风格独特、引人入胜、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