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0 常见人体寄生虫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土壤
人
41
三、生活史
(一)、在人体内的发育 1、感染
阶段:丝状蚴(感染期蚴) 方式:经皮肤主动钻入
(为主要的感染方式); 经口食入; 经胎盘输入
42
三、生活史
(一)、在人体内的发育
2、幼虫移行
丝状蚴 皮下组织 小静脉 随血流至右心
咽
小支气管、支气管
肺泡
肺
食管 胃
小肠
43
三、生活史
(一)、在人体内的发育
钩蚴的迁延移行(persisting migrants)
人经皮肤感染A.d后,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之前, 可潜留于某些组织中达很长时间(有报道253d),此 时,虫体发育很慢或暂停,在受到某些刺激后才陆续 到达小肠发育成熟,这种现象称为钩蚴的迁延移行。
44
三、生活史
(一)、在人体内的发育 3、寄居
阶段:成虫 部位:小肠上段 寄居方式:以钩齿(或板齿)咬附在肠粘膜上 食性: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习性:经常更换咬附部位 产卵量: A.d: 1-3万个/日/♀;N.a :0.5-1万个/日/♀ 寿命: 3年±
17
蛔虫性肺炎肺切片
18
(二)、成 虫 致 病
1. 掠夺营养与影响吸收: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 代谢产物毒性刺激 损伤肠粘膜→消化和吸收障碍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间歇性脐周疼痛等。重度感染的儿童, 可引起发育障碍
19
重度蛔虫感染儿童
20
2 变态反应
症状: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 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 可能是蛔虫变应原被人体吸收后,引 起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非特异表现:面部白斑、指甲白斑、 粘膜白斑、舌疹、夜间磨牙
既往史:发病前曾赤足下地浇菜,当即手足部奇痒,十几天后出现咽 痛、咽痒、咳嗽,一年后出现乏力、上腹痛、闭经等表现。5-6年前得一 特殊“怪癖”,喜食灶房熏黑的墙皮土,大便有时发黑。
查体:反应迟缓,皮肤微黄,黏膜苍白,十指指甲扁平;血常规: RBC 2.8×1012 /L, Hb 70g/L, WBC 10×109 /L。大便镜检见钩虫卵,集卵 法(++),大便潜血试验(+)。
2、成虫的致病作用
贫血(anemia)
临床表现: 皮肤蜡黄、黏膜苍白、眩晕、 乏力、心慌气促、浮肿等。
5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致病
2、成虫的致病作用
贫血(anemia)
钩虫导致宿主失血的途径: 虫体吸血(钩虫边吸血边很快从肛门排出血液); 咬附点渗血; 移位伤口渗血(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移位后原伤口 在凝血前仍会渗血); 偶尔出现的肠段大出血。
23
蛔虫性胆结石
胆道蛔虫
24
蛔虫性肠梗阻
25
肠穿孔
26
蛔虫病病人
蛔虫从腹股沟钻出
蛔虫从肚脐钻出
27
四 诊断
1 痰液查蛔虫幼虫 2 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 3 驱虫治疗性诊断 4 免疫学诊断
28
流行因素
(1) 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 (2) 产卵量大:20万个/天/条 (3) 虫卵抵抗力强:一般调味品杀不死 (4) 粪便管理不当:造成蛔虫卵污染土 壤、蔬菜、水或地面,鸡、狗、蝇及蟑螂 类的机械性携带也起一定作用。 (5) 卫生习惯不良
蛔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过程
受精卵
(粪便)
虫卵
(肠道)
24万/日
成虫
(小肠)
(2 周)
含蚴卵 (1 周)
(适宜的温度、湿度、O2)
(外界土壤中发育3周) (人体内发育60~75天)
感染期卵
肠经 口 感 染
----
小
(小肠-胃-咽-气管-肺-心-肝-血管-肠壁) 幼 虫
(组织移行)
15
三 致病
1 幼虫致病:肺炎、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 成虫致病: (1)夺取营养、损伤肠粘膜:
9
2.3 脱蛋白质膜蛔虫卵
卵壳呈无色透明, 应与其他线虫卵的鉴别
10
2.4感染性蛔虫卵
内含卷曲的幼虫
11
感染性蛔虫卵
12
二 生活史
成虫24万/日
外界土壤
虫卵 20~30ºC 感染期
3周
蜕口
口
皮
第四期幼虫 蜕皮 血液移行 (肺)
幼虫
完成生活史2~3个月,成虫寿命1年
13
感染性虫卵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14
大小:虫体细长,约1cm。 颜色:活体半透明,肉红色,
死后灰白色。
35
二、形态
1、成虫
结构特点: 顶端有一发达口囊 (buccal capsule)。 A.d在口囊腹侧缘有钩齿 2对; N.a在口囊腹侧缘有板齿 1对。
36
二、形态
1、成虫
雄虫末端形成交合 伞(copulatory bursa), 内有肌性辐肋,其中背 辐肋的分支特点是虫种 鉴定的重要依据。 (A.d:1,2,3; N.a:0,2,2)
37
二、形态
2、幼虫(larva)
通称钩蚴,分为杆状蚴和丝状蚴两个阶段。
38
二、形态
3、虫卵(egg)
椭圆形,中等大小,壳薄, 无色透明。 随粪便排出时 卵内细胞多为 4 个。卵壳 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39
三、生活史(Life cycle)
钩虫生活史
40
三、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杆状蚴
蜕皮2次
丝状蚴 成虫
48
四、致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钩蚴性皮炎(dermatitis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
俗称粪毒。钩虫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后,在几分钟到几 十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烧灼、针刺或瘙痒,接着出现充血斑 点或丘疹,1~2天内出现红肿和水疱,抓破后会流黄水,有 时还会继发细菌感染,一般在一周后结痂痊愈。钩蚴性皮炎 多见于与土壤接触的脚趾和手指间、脚背、手背等部位。
蛔虫在肠腔内寄生状态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3
一 形态
1 成虫:活时淡红色,死后灰白
色,体表有细横纹、2条侧线及生殖 孔。口孔呈三角形,其周有品字形排 列的三个唇瓣。
雌虫长为20~35㎝,生殖系统双管 型,尾钝圆。
雄虫长为15~31㎝ ,生殖系统单管 型,尾卷曲,有2根交合刺 。
精选版课件ppt
33
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
2、寄生人体的主要虫种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 Ancylostoma duodenale A.d ) 美洲板口线虫 ( Necator americanus N.a )
34
二、形态(Morphology)
1、成虫(adult)
形状:A.d—呈“C”字形, N.a—呈“S”形。
55
四、致病
2、成虫的致病作用
婴儿钩虫病(infantile hookworm disease)
病儿年龄大多在一岁以内,由于婴儿血量少, 处于生理性贫血期,且肠粘膜柔细,被钩虫咬附后容 易出血,故常呈严重贫血。婴儿钩虫病 预后差,病 死率为3.6---6.0%。
56
五、实验诊断(Diagnosis)
45
钩虫咬附于肠壁
46
钩虫咬附于肠壁
47
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
钩虫感染与钩虫病
(hookworm infection and hookworm disease)
1、幼虫的致病作用
钩虫幼虫在侵入人体皮肤时,可引起钩蚴
性皮炎,移行经过肺部时可引起钩蚴性肺炎。
1、病原学诊断
粪检
直接涂片法:简便,但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为首选方法。 钩蚴培养法:可鉴定虫种。
查痰
痰液查钩蚴(感染后的2-3天)
2、免疫学诊断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于钩虫产卵前的早期诊断。
57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vol 15(8) P.221
钩虫病误诊1例分析
患者,女,35岁,山东肥城山区农民。因“手足奇痒、咽痛、咽痒、 咳嗽、上腹痛”,于1989,7-1994,9先后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皮肤 过敏、急性咽炎、肺炎、慢性胃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998年4月到 肥城市计划生育站就诊。
诊断: 钩虫病、继发性贫血。经药物驱虫、治疗贫血,并适当增加维 生素、叶酸及足量蛋白质等,患者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精神好, 月经正常,血常规正常,大便镜检钩虫卵阴性,潜血试验阴性。
58
六、流行(Epidemiology)
1、地理分布
钩虫病的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但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感染率较高。在我国,除西北和 东北的少数干寒地区外,其他各地都有不同程 度的流行,以南方流行较严重,大部分地区都 有两种钩虫混合感染,但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 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49
四、致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钩蚴性肺炎(pneumonia caused by hookworm larvae)
钩虫幼虫移行到肺以及穿过肺部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 都可以引起局部出血和炎症病变。病人可出现咳嗽、痰多、 痰中带血、哮喘以及发烧等表现,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 升高。呼吸道症状一般经几天到十几天后自愈,个别可持续 2~3个月。
第十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
精选版课件ppt
1
第一节 似蚓蛔线虫(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分布:世界性,感染率22%, 有13亿感染者。
全国性分布,人群感染率 为46.99%,以四川、贵州、广西、 湖南及安徽较高。估计全国有 5.3亿感染者。
2
概述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简称蛔虫,是 最常见的人体消化道寄生虫。 成虫寄生在小肠,引起蛔虫 病。生活史简单,感染率高, 呈世界性分布。
4
蛔虫成虫
5
活成虫
6
蛔虫头部和尾部
7
2 .1 受精蛔虫卵
平均大小60×45μm 宽椭圆形 棕黄色 卵壳较厚,壳外有一层凹凸 不平的蛋白质膜,被胆汁染 成棕黄色 内含一大而圆的卵细胞,卵 细胞与卵壳间有新月形空隙
8
2.2 未受精蛔虫卵
大小90×40μm 长椭圆形 棕黄色 壳质层与蛋白质 膜均较薄,无蛔 甙层 内含许多大小不 等的折光性颗粒
29
防治原则
1 驱虫治疗 丙硫咪唑:成人400 mg/d,顿服,1~2d 甲苯咪唑:成人100 mg/d,顿服,3~4d 左旋咪唑:成人150 mg一次口服 2 管理粪便: 用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 3 健康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30
第二节 钩 虫
精选版课件ppt
31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 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点。成虫寄生肠道引 起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主要表现 为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在寄生人体 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为严重。
21
3 并发症
① 蛔虫的特性:钻孔习性,喜酸厌碱,扭曲 成团。
② 寄生环境改变:如人体发热、胃肠病变、 食用辛辣食物以及不当的驱虫治疗,常可 刺激虫体活动力增强,容易钻入胆道、胰 管和阑尾等开口于肠壁上的各种管道。
③ 常见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 阑尾炎、肠穿孔、肠梗阻等
22
蛔虫并发症
50
四、致病
2、成虫的致病作用
消化道症状(symptoms in alimentary canal) 一般消化道症状,初期表现为上腹不适及隐
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 出现”异嗜症”(allotriophagy)。 ”异嗜症” 的发病原因不明,似与患者体内铁耗损有关,多数 通过服用铁制剂后症状自然消失。
59
六、流行
钩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60
六、流行
2、传染源
钩虫病患者和带虫者是钩虫病的传染源。
3、流行因素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A.d 钩蚴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26℃,N.a 钩蚴为
31~35℃。在温暖潮湿的海南和广东几乎全年都有感 染机会,而北方的山东则在8月份为感染高峰,9月份 便下降。
51
异嗜症
52
四、致病
2、成虫的致病作用
贫血(anemia)
钩虫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贫血。患者长期慢性失血, 导致缺铁性贫血,血象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一般每条美洲钩虫每天所导致的失血量约为 0.02~0.10ml,十二指肠钩虫因虫体较大,排卵量较多, 所引起的失血量也比美洲钩虫高6~7倍。
53
四、致病
台湾11岁男孩取出1806条成虫,虫重4公斤。 (2)变应原及毒素作用: (3)并发症:蛔虫有钻孔习性
A.胆道蛔虫症 B.肠梗阻 C.肠穿孔、其他
16
(一) 幼 虫 致 病
幼虫:主要引起肺蛔虫症亦称Loeffler 综合征(蛔蚴性肺炎) ♪ 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哮喘、血痰等;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X线可见肺 部阴影,常有游走现象,多在1-2周内 自行消失。 ♪ 幼虫也可引起肝、脑、肾、甲状腺、脾 等器官的异位损害
32
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es)
1、分类 线形动物门 (Phylum Nemathelminthes) 线虫纲 (Class Nematoda) 圆线目 (Order Strongylata) 钩口科 (Family Ancylostomat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