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 ( 一)
[ 综合研究 ]
一、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
1.个人权益由分别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益的还没有集中到秦代专制专制的“皇帝制”。
2.地方权益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期间的世袭贵族到秦代皇帝委任官员,进而形
成官僚政治。
4.权益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益由商周期间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代由皇帝委任的官员
执掌。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期间,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成立:秦一致后,为稳固统治,成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定皇帝制( 皇权至高无上 )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
3.稳固:西汉推行刺史制度;公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美: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好严实的系统,削弱了相权,增强
了皇权;创办和完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根源。
5.增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 副相 ) 、枢密使、三司使切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
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相互管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经过以上
举措,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盘据的基础,
增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代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督查事
务;设宣政院,统率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域。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7.空前增强: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推行三司分权。
清代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巅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颠覆了清代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中西方社会转型期间的历史特点
1.明清期间的历史特点
(1)政治:君主专制增强并走向巅峰;封建制度腐败。
(2)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3)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迟缓发展。
(4)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到文字狱;宋明理学活跃的儒家思想。
(5)科技:由宋元前当先世界到明清期间落伍于西方。
2.近代西方历史特点
(1)政治:财富阶级代议制确定与完美。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
(3)思想:文艺中兴、宗教改革和启发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科技:牛顿经典力学形成,近代科技发展。
四、对于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四点思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国有制下,推行分封制与宗法制联合的政治制度;在封建
土地私有制下,为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故要成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人治大于法治:官僚的选拔任用表现了保护统治的目的,也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3.政治制度不停发展创新:农业为主的政治文明,表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一些制度对
世界的贡献巨大,如科举制。
4.“为政以德”“政在得民”:统治者重视“民”“德”的重要性,孔子、孟子从理论上
提出,汉、唐统治者践行。
“德政”“得民”举措多样,或政治上开通之举与轻刑罚,或经
济上的完美制度与轻赋税,或文化上的开通。
[ 复习对策 ]
一、破解宗法制、分封制试题的思路
制度宗法制分封制
“世卿世禄”“凝集宗族”“血缘亲“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
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王室”“跟从作战”“朝觐述
重点词
之辨”“大宗与小宗”“家庭等级关职”“缴进贡赋”“等级威严”“相
系”对独立性”
是家族内部依据血缘的亲疏,确定的一是统治阶级内部依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实质
套土地、财富和政治地位的分派与继承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益和财富方面
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再分派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
与诸侯之间的权益和义务
只需资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只需资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技巧
与宗法制有关的内容与分封制有关的内容
二、本专题内容为高频考点,需要特别关注考点的细节( 时空 ) ,对历史观点掌握要求全面到位。
未考的知识点和考察频次高的知识点需要高度重视。
同时特别要重视与其余( 经济、文化、人物和遗产 ) 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朝代(时间如秦代、汉代、明清等)、地区(空间如西藏、新疆等 ) 和内容 ( 角度如民族问题、制度创新、大一统等 ) 为线索找寻选考内容知识的交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