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县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协调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县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协调发展对策
朱士鹏;张美竹;张志英
【摘要】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nty economy difference, the author further reveals the reason for the county economy difference in Guizhou by means of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sid-ering that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policy, resource,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is the main factors which cause county economy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of county economy which the local government draw up .%在明确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认为地理位置、交通、政策、资源、政府投入、产业结构、城镇化是造成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4页(P43-46)
【关键词】县域经济;差异;现状;成因;对策;贵州
【作者】朱士鹏;张美竹;张志英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
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贵州六盘水55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作为西部落后农业大省,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总体发展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发2号文件的颁布,为贵州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因此,开展对贵州县域经济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现状及成因,并据此提出促进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于快速增强贵州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其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1 县域经济二元结构显著
朱士鹏等(2012,2013)通过研究发现∶从省域层面上看,贵州县域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于黔中地区,县域经济落后区则主要分布于黔西、黔南、黔北及黔东边远地区;从市域及州域层面上看,县域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于地州(市)的所在地,县域经济落后区则主要分布于地州(市)的边缘。

贵州县域经济呈现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且经济发达区(中心区)与经济落后区(外围区)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这充分说明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明显。

1.2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
朱士鹏等(2012)通过计算nich指数,发现∶贵州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区域正逐渐向以贵阳为中心、以川黔、贵昆、湘桂铁路为轴线的地区靠拢;贵阳市区、遵义市区、六盘水市区、兴义、铜仁、仁怀、盘县、玉屏等区域发展速度快,明显高于周围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而黔南州、黔东南州和遵义市的一些边缘县域发展速度则很慢,相对发展速度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说明贵州县域经济
发展速度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2.1 地理位置
美国著名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区域由“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组成,且“中心”和“外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李小建等,2006)。

就贵州省来说,从省
域层面上看,其“中心”为黔中地区,“外围”为黔西、黔南、黔北及黔东边远地区;从市域层面上看,其“中心”为地州(市)的所在地(市辖区),“外围”为市区边远地区;为了解释方便,把黔中地区及地州(市)的所在地(市辖区)称为“中心”,把黔西、黔南等边远地区称为“外围”。

“中心”地区教育科技水平高,基础设施好,投资收益高,在发展上处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地区教育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投资收益低,发展条件较差,在发展上明显依赖于“中心”,处于被统治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中心”和“外围”的这种关系还会因为推行有利于“中心”的经济政策,使“外围”有限的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向中心流动.结果,“中心”因资源、资本等要素的流入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外围”则因资源、资本等要素的流出而限制了经济发展(李小建等,2006),因此“中心”和“外围”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显著。

2.2 交通
朱士鹏等(2013)通过引入ESDA技术对贵州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发现∶2009年贵州县域经济发达区和较发达区有33个,分别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福泉市、凯里市、玉屏县、万山特区、铜仁市、红花岗区、汇川区、开阳县、龙里县、遵义县、平坝县、西秀区、钟山区、盘县、兴义市、都匀市、荔波县等。

从分布上看这些县域经济发达区和较发达区主要集中于川黔—
黔桂、湘黔—贵昆、南昆—盘西铁路及沪昆、兰海、遵赤等高速路沿线,这些地
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县域经济落后区有44个,从分布看主要位于黔南、黔东南、黔东北地区,这些地区高等级的公路、铁路均较
少,交通设施落后,对外联系极为不便,经济发展缓慢,水平低。

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显著相关,表明交通是造成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2.3 资源
贵州省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相应在一些矿产及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县域,随着对矿产及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如盘县、清镇市、开阳县、福泉市、修文县、铜仁市、金沙县、息烽县、万山特区、兴义市、凯里市、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赤水市、兴义市、西秀区、红花岗区等,这些县域数量占贵州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县域总数的近60%;资源相对贫乏的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水平较低。

这表明资源分布不均也是造成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2.4 政策
黔中地区位于贵州中部,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科技文化发达、资源丰富,凭借有利的发展条件,从国家以及贵州获得了很多政策优惠条件及资金支持;黔北、黔南、黔东等边远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短缺,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相应从国家以及贵州获得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较少。

政府对地方政策倾斜及资金支持的差异是造成贵州县域经济差异的又一社会原因。

2.5 政府投入
在经济落后地区,资本投入量对经济增长将产生决定性作用,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投入(郭金龙,2003)。

采用2011年88个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各自人均GDP作相关性分析,来定量考察政府投入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α=0.01的显著水平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721,具有较强的正相关,说明政府投入差异大也能加深县域经济差异的程度。

2.6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区域经济实力的强弱及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因此,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张家宽,2008)。

采用2011年贵州88个县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各县(市、区)的产业结构水平,与人均GDP作相关性分析,来定量考察产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α=0.01的显著水平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1、0.011,反映第二产业的比重与人均GDP具有较强的正相关,这说明第二产业的水平高低对县域经济差异有着重要的
影响。

2.7 城镇化水平
采用2011年贵州88个县域的城镇化率来反映各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与
人均GDP作相关性分析,来定量考察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如表3,从表2可以看出,在α=0.01的显著水平下,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
关系数为0.770,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说明县域城镇化水平越高,越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城镇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会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城镇数量少,规模过小,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弱,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反,城镇数量多,规模较大,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利于推动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城镇化水平高低也是引起县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3.1 加快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不足一直是制约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贵州今后应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

(1)交通方面∶贵州应抓住国家近
年来重点投资高铁及高速公路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及民间投资,完善本省的铁路网及公路网,笔者认为近期贵州交通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①加强以贵阳为中心的铁路及高速公路网建设,扩大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县域延伸范围,从而增强贵阳
对周围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②兴建毕节—水城—兴义高速公路,促
进毕—水—兴能源带建设,通过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贵州西部落后县域经
济的快速发展;③兴建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及安龙—册亨—望谟—罗甸—平塘两条边境高速公路,改善黔东及黔南边远县区的交通状况;(2)能源方面∶贵州应抓住西电东送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及民间投资,大力开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能源基础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解决边远落后县域能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得到开发,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水利方面∶贵州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储水条件差,一些边远县区尤其是西部边远县区缺水严重,今后,应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水利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边远县区居民的生活及生产用水问题,同时搞好重点水利工程的综合开发利用。

3.2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及城镇带动战略
目前,贵州县域之间的工业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由于各县域的工业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均较低,因此,笔者根据贵州的整体情况,提出提高和推动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的一些建议∶3.2.1 工业方面∶(1)根据县域客观经济条件,结合县域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工业;(2)加大技术投入,对传统工业进行积极改造,降低能耗,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及产业竞争力;(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市场需求大,关联度高,污染小的工业项目。

通过发展工业,壮大县域经济。

3.2.2 城镇化方面∶(1)各个县域根据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开发一批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并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积极改善小城镇投资、就业环境;(3)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等各类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壮大
小城镇经济,通过小城镇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3.3 调整政策支持方向与力度
长期以来,黔中地区一直是贵州重点关注的地区,给予的政策优惠及资金支持较多,而边远县区则关注较少,这是造成边远县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贵州要加快边远落后县域发展,必须调整政策支持方向和力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在维持对黔中地区投资量的情况下,加大对黔西、黔南、黔东等边
远县区的投入,着力改善边远县区的基础设施;(2)对黔西、黔南、黔东等边远县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省外、省内企业到边远县区投资;(3)对黔西、黔南、黔东等边远县区采取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做到能“引进来”,也能留得住;(4)增加对黔西、黔南、黔东等边远县区的职业教育及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力争科技兴县;(5)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黔西、黔南、黔东等边远县区布局重点建设项目(李小建等,2006)。

3.4 加强县域经济合作,促成县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区域之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李小建等,2006)。

贵州属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资金短缺,县域经济单靠
自身条件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贵州来说,其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县域经济合作,促成县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以便于资本、劳动力、人才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各县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李小建等,2006)。

郭金龙,王宏伟.2003.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7):
45-58.
李小建,李国平,增刚,等.2006.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35-
237,252-254.
刘渝洲.2012.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贵州:贵州财经大学.
张家宽.2008.县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D].湖南:中南大学.
朱士鹏,况学东,张美竹.2012.贵州省县域经济差异测度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4):102-107.
朱士鹏,周琳,秦趣.2013.贵州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1):106-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