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中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的艺术
一个班级组建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班委、兴趣小组、团支部等正式群体之外的没有正式组织手续、经过个人间的接触和交往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非正式群体。

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存在于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学生在长时间的共同学习中从入学时的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知心,由于兴趣相投,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群体:有一起进食堂的“饭友”;同一学校升入高中的“学友”;还有经常一起玩耍的“玩友”;甚至一起上网的“网友”。

这些非正式群体实际上是一个个交往圈客观地存在于班级中,有些非正式群体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对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正确对待处理,若稍有不妥,就有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给班级工作带来影响。

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组织作用外,还必须正确对待这些非正式群体。

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特点一、规模不大,却有比较稳定的结构。

其内部都有自然形成的核心力量,他们往往以其个人影响力(如学习成绩较好或爱好特长鲜明等)而形成群体中非正式领导人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他能对其他成员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特点二、在这类群体中,往往“以友情为重”,自觉不自觉地讲究“哥们儿义气”,感情融洽、凝聚力强,但感情多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基础。

一旦失去这个基础,有时会出现不和,甚至反目成仇现象。

特点三、这类群体都属于课外交往的圈子,志趣相投,交谈起来无拘无束,谈老师,谈学习,谈前途,谈理想,有时产生的作用是积极的,而有时产生的作用却是消极的。

他们容易冲动,若某一两个成员提出看法、想法、做法引起了其他成员“共鸣”的话,最容易波及他人,如此产生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将更大。

所以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时对待非正式群体要“慎而处之,为我所用”。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情况,掌握动向。

班主任应注意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使之与班级工作目标保持一致。

不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就容易忽视它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把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对立起来,容易只看到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而看不到它的积极作用。

为了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接触和交谈等及时了解班级中各个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哪些是有利于班级的非正式群体,哪些是有可能不利于班级工作的非正式群体,然后制定具体计划,融入班级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为我所用。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还应教育学生多与性格特长不同的同学接触和交流,以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性格特长的互补。

其次,对待非正式群体成员应公平民主。

作为班主任应胸襟开阔,允许学生之间由于兴趣爱好相同而经常聚在一起,绝不能贬之为“小圈子”,不能因某一成员犯了错误,就由点及面地批评,甚至要拆散他们或“指桑骂槐”。

班主任要亲近
非正式群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倾听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在班级工作中充分发表意见。

当两个或几个非正式群体成员间发生矛盾时,作为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应及时、公正、公平。

如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头脑发热、感情用事,则必然会厚此薄彼,增加双方嫌隙,影响班主任威信,涣散班级凝聚力,给自己的班级工作设置障碍,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在处理这种矛盾时要化干戈为玉帛,化消极为积极,把非正式群体团结在班集体中。

非正式群体的骨干成员往往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组建班委会、团支部时适当考虑妥善安排他们担任一定比例的职务,正确引导发挥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将有利于他们个性特长的进步,对开展班级工作亦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次,努力发挥非正式群体内部凝聚力的作用。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当一个非正式群体某一成员对班级有看法,思想闹情绪,学习生活不对劲时,班主任与他直接交换意见,有时会效果不大,这时如能通过其“头头”或其他成员来做工作,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在遇到比较棘手的矛盾和突发事件时,通过他们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

最后,要正确引导。

将他们凝聚在班级这一整体中,班主任要充分依靠和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群体的组织作用,办好主题班会、联欢会以及校内外活动,努力将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兴趣和爱好引入到班集体活动中去,扩大其成员交往圈子,感受到大集体的乐趣。

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在集体活动中,既要允许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的存在,满足他们彼此之间乐于交往相处的心理需要,又要设法把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并因势利导地联络各个非正式群体之间的感情。

进而把思想感情凝聚到班集体中,这样通过激活课外活动的途径,引导非正式群体为班级工作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做法,无疑是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