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论说文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论说文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他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
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
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
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
正确答案:求同存异,教育是桥梁面对“多样性”差异,如何让“一致性”越来越多?亚里士多德在材料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教育,是求同存异的桥梁。
“城邦”是由人构成,社会亦如此,它的本质属性也是“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绝对消除的。
要想保持社会的稳定,就只能求同存异,尽量促进“一致性”。
渊源历史长河中,为了促进社会“大一统”这个“一致性”,不外乎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武力强迫,一个是教育引导。
两种途径结果看似一样,其本质却大相径庭。
同样是解决族群问题,希特勒采取的是种族清洗,对犹太人开展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不但没有“求同”,最后还为自己掘下坟墓;我国的民族政策恰恰相反,采用的却是承认其民族特性,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民族文化,传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引导实现了56个民族的大团结。
对于教育本身,世上也存在着“多样性”观点。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做到“求同存异”,因材施教。
古时候,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先后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即他们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是否应该马上实施,孔子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很奇怪,为什么这样。
孔子笑说,子路和冉有性格炯异,前者性格多虑,让他果断,后者性格急燥,则让他三思。
教无定法,故因材施教。
教育更是一个系统性、长久性的工程,若想取得良好成效,则需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立教育目标,明确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选择正确方法,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三是给予恰当时间,根据具体教育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时间,当长则长,当短则短。
总之,求同存异,教育是有效捷径,是“差异性”通往“一致性”的桥梁;教育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差异分析,对症下药,才能让教育这座桥梁更加坚固,也才会有更好的收效。
2.2006年1月真题根据以下材料,围绕企业管理写一篇论说文,题目自拟。
700字左右。
两个和尚住在东、西两座相邻的山上的寺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
这两个和尚,每天都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够一天用的水,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了好朋友。
光阴如梭,日复一日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三年。
有一天,东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西山的和尚没有在意:“他大概睡过头了。
”哪知第二天,东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第四天也是如此,西山的和尚担心起来:“我的朋友一定是生病了,我应该去拜访他,看是否有什么事情能够帮上忙。
”于是他爬上了东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到达东山的寺庙,
西山和尚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十天没喝水的样子,他好奇地问:“难道你已经修炼到可以不用喝水就能生存的境界了吗?”东山和尚笑笑,带着他走到寺庙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三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都会抽空挖这口井。
如今终于挖出水来了,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去啦。
”西山和尚不以为然:“挖井花费的力气远远甚于担水,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正确答案:企业管理需要创新材料中给出了东山和西山两座山里的和尚,表面上看起来这三年里两座山上的和尚并无不同之处,都是每天下山挑水,但是在三年之后,西山的和尚仍要辛苦下山挑水,东山的和尚却可以在院里悠闲的打太极拳。
其中的奥妙在于东山庙里的和尚利用三年的时间里挖了一口井,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日复一日地辛苦担水。
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和尚担水是为了生存,而挖井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提高取水效率。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企业只是日复一日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进行经营,也许也能生存,但在现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生存多久却不得而知。
社会一直在变化,企业数量也一直在增加,行业内的对手也在不断的出现,如果企业只是常年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那么很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所以创新求变,改变管理思维,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更好生存与长远发展必行之道。
首先,企业管理要有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
如果只是安于现状,认为只要维持好现状就万事大吉而不未雨绸缪,企业就难有大的进步,可能止步不前甚至在竞争中被市场淘汰。
正如前面所述,像西山的和尚一样满足于每天的担水,那么他就不会去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取水方法,就不会去创新。
如果发生变故该如何生存?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墨守成规对于企业管理是不可行的,只有思想创新、转变观念才能给企业带来新发展。
其次,企业管理要勇于创新。
创新必然是要打破旧体制、旧格局、旧框架,而改变的过程难免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会有较强的阻力。
创新者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才会把创新坚持贯彻到底。
最后,企业管理创新还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做起。
东山的和尚正是利用功课后的时间挖井,积少成多,最后才逐渐挖出一口井。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的管理和利用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多的成果。
解析:审题立意解析本题虽属供材料自拟题作文,但要求围绕企业管理来写,所以也就是案例分析题了。
只要就企业管理方面,围绕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立足于长远、敢于创新这一主题,对比东、西两个和尚来发挥都可以。
关键是把道理讲透讲深,给人启发,令人信服,就是好文章。
3.2013年1月真题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波音与麦道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民用飞机的市场,欧洲的飞机制造商深感忧虑,虽然欧洲各国间竞争也相当激烈,但还是争取了合作的途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决定共同研制大型宽体飞机,于是“空中客车”便应运而生。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于1997年一致决定组成新的波音公司,来抗衡来自欧洲的挑战。
正确答案:合作铸就成功上世纪,面对几乎被波音和麦道垄断的世界民用飞机市场,欧洲各国选择合作的方式向他们发起挑战。
面对这种新的市场格局,最终波音和麦道也选择了合作的方式与其抗衡。
上述公司的这些做法给我们
深深的启示:合作铸就成功。
汉高祖刘邦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能取天下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高祖的话告诉我们:再强大的个体如果单枪匹马也很难获得成功,而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互合作或许能获得大的成功。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少人认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竞争就不能有合作。
竞争双方似乎注定是利益截然对立的“冤家”对头。
其实,换一种思路看,情况并不一定是这样。
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中脱离他人而独自生存。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不能没有竞争。
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促使企业不敢有稍许懈怠,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建设和发展也不能没有合作。
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收拢五指、攥紧拳头、形成合力。
如今,国外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通过组建联盟参与全球竞争。
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这是对传统的竞争理念和模式的超越,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开始提出并实践这一理念。
实践证明,过去那种仅仅把同行看成是“冤家”,认为有竞争就不能有合作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它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内耗及浪费。
而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既竞争又合作,就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把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双方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的竞争力,实现双赢或多赢。
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就有优势。
愿人们更明智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积极竞争的同时,发扬光大团结协作精神。
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壮大,越办越好。
解析:审题立意解析本题所供材料比较简单,很容易就能想到“合作”这一主题,而且材料没有更多的引申义,所以只要我们围绕“合作”进行立意,都会是切合文意的文章。
据此,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应该培养合作意识;
(2)合作才能产生双赢或共赢;(3)具有合作精神是成功的保证;(4)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5)竞争离不开合作。
本题材料立意比较集中,但写出深刻性的文章也不是易事,所以,一定要借助经典事例,讲出深刻的道理。
4.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知识的真理性只有经过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论辩是纠正错误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观点的冲突会暴露错误而发现真理。
正确答案:论辩纠错,发现真理可以经过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理,而真理的得出往往需要我们通过论辩纠正错误、暴露错误,才能解决问题。
可见,发现真理是离不开论辩的。
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局面,煌煌青史已经为我们验证了“唯有辩论才能出真理”。
在岁月激荡的年代,正是因为有像稷下学宫这样的论辩场所给予了当时饱学之士施展才华的舞台,才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大解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论辩的自由与开放,就不会有百家争鸣,也不会有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引领时代的发展,更不会有孔子、老子等先贤启蒙世人的智慧了。
如果没有论辩的自由,也不会有真理的诞生。
自由给予论辩自由生长的土壤,同时论辩给予真理破茧而出的时机。
在中国古代封建朝代中,秦皇汉武,前者焚书坑儒毁灭了发现真理的皮囊,后者独尊儒术毁灭了发现真理的灵魂;到了清朝,从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
时140余年的“文字狱”,正是这种专制的延续。
论辩的自由遭到了摧残,推动时代进步的真理也丧失了动力源泉。
在真理的沉沦之下,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也开始了自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年屈辱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论辩纠错的最佳途径。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坚持以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才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有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特区,才有了今天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第二大经济体。
从过去中走来,历史告诉我们应该给予论辩自由的空间,通过论辩纠正错误,发现真理。
展望未来,实践要求我们坚持对于真理的信仰,从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