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力》 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力》知识清单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参考系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这种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会不同。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为参考系。

3、质点
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就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4、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
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5、时间和时刻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时间指的是两个时刻
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

6、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
时间的比值。

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7、平均速度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
速度。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8、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
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2、加速度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大小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 v₀+ at (v₀为初速度,v 为末速度,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 v₀t + 1/2 at²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² v₀²= 2ax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
(1)平均速度:v =(v₀+ v)/ 2
(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t/2) =(v₀+ v)/ 2
(3)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 aT²(T 为时间间隔)
三、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 0、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 g 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在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处较小,在两极处较大。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v = gt
位移公式:h = 1/2 gt²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²= 2gh
四、相互作用——力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三要素。

3、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严格画出力的大小。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五、常见的力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大小:G = mg (g 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
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胡克定律:F = kx (F 为弹力,x 为弹簧的形变量,k 为劲度系数)
3、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
做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
产生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

大小:0 <F ≤ Fmax (Fmax 为最大静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

大小:F =μFN (μ 为动摩擦因数,FN 为正压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六、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F = ma
3、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七、力学单位制
1、基本单位
在物理学中,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
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它们
的单位叫做基本单位。

2、导出单位
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3、国际单位制
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
SI 制。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米(m)、千克(kg)、秒(s)。

八、超重和失重
1、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产生超重现象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2、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

产生失重现象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
对悬挂物的拉力)为 0,这种状态叫做完全失重。

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交通运输中,需要考虑车辆的运动和受力情况,以保证安全和高效;在工程设计中,要根据物体所受的力来设计结构,确保其稳定性和可
靠性。

只有深入理解运动与力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解决各
种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