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初步设计阶段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7年08月
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批准: 阎广聚
审定: 郭绍艾
审查: 王永轩
项目负责人: 翟新典
校核: 韩胜杰
编制: 翟新典韩胜杰
主要参加人员: 韩胜杰翟新典谢生祥戴首平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7年08月
勘察证书号:030114-kj
目录
前言 (1)
1 地质概况 (4)
1.1地形地貌 (4)
1.2地层岩性 (4)
1.3地质构造 (5)
1.4水文地质条件 (6)
2 工程地质条件 (10)
2.1蓄水池工程地质条件 (10)
2.2泵站工程地质条件 (20)
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0)
3.1软土地基沉降及承载力 (30)
3.2砂性土液化 (30)
3.3边坡稳定及施工排水 (34)
4 工程地质评价 (35)
4.1蓄水池工程地质评价 (35)
4.2泵站工程地质评价 (36)
5 结论 (38)
附图
01.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含加压泵站部分)钻孔平面
布置图 CGC-D-01 02. 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围堤工程地质剖面图
(Ⅰ-Ⅰ'比例尺横1:1000 纵1:200) CGC-D-02 03. 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工程地质剖面图
(Ⅱ-Ⅱ'比例尺横1:1000 纵1:200) CGC-D-03 04. 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工程地质剖面图
(Ⅲ-Ⅲ'比例尺横1:1000 纵1:200) CGC-D-04 05. 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泵站工程地质剖面图
(Ⅳ-Ⅳ'和Ⅴ-Ⅴ'比例尺横1:200 纵1:500)CGC-D-05
前言
曹妃甸毗邻京津冀城市群,北距唐山市80km,西距天津市120km,东距秦皇岛市170km。
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是供水工程的重要配套设施,担负着供水工程事故检修时的临时供水和正常运行时的调节任务,对于保障用户水量和提高供水系统保证率有着重要作用。
蓄水池位于工业园区内,南邻首钢工业基地,西侧为华润电厂,东侧200m为通往工业区的通岛公路,该路与京沈、唐津、唐港高速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蓄水池包括蓄水池围堤及防渗系统、加压泵站建筑物等。
蓄水池占地19.78hm2,总容积94.6万m3,有效容积90万m3,设计水深7.5m,池底高程0.00m,设计蓄水位7.50m。
围堤顶高程8.0m,堤顶宽度4.0m,为混凝土路面,内外坡比1:3.0。
加压泵站位于蓄水池南围堤外,厂房平面尺寸(长×宽) 32.8×12.74m,泵站扬程20m,提水流量9万m3/d。
2007年1月12日通过项目设计投标,我院承担了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蓄水池的勘测设计任务。
根据招标文件和项目任务书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地基土岩性及其分布,尤其软土层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007年6月10日至8月16日我院对蓄水池和泵站进行了地质勘察,现场采取了原状样、扰动样、地表水和地下水样,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
针对工程区地层岩性特点,现场还进行了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原位测试。
室内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机质含量、灵敏度和水质分析等试验。
本次勘察共完成各类勘探孔28个,总进尺1007.6m。
其中蓄水池完成钻孔13个,进尺471.6m;泵站钻孔5个,进尺260m;场区原位测试孔10个,进尺276m。
钻孔平面布置见附图CGC-D-01。
勘察工作量见表0.1。
表0.1 地质勘察工作量表
在外业勘察、室内试验及报告编制过程中依据的规程规范主要有:
①《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②《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③《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④《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⑤《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
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⑦《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⑧《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
⑨《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95)
⑩《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
⑾《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
⑿《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力技术规程》(试行DB13(J)/T48-2005)资料整理过程中还参阅了《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等有关资料。
本报告中细粒土的定名采用《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中附录A三角坐标分类法,粗粒土的定名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相关规定。
通过勘察基本查明了工程区地层岩性及其分布情况,建筑物地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物理力学参数,达到了预期目的。
1 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
蓄水池地处曹妃甸岛的西北侧、通岛公路西侧约200m处,属唐海县海域。
地貌上位于滦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海浅滩的交接地带。
曹妃甸开发区对整个岛屿进行了扩建和开发,吹填造地工程仍在延续,蓄水池场地吹填是其中的一部分工程。
现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 4.18~4.76m,人工吹填土厚度3.3~4.2m。
1.2 地层岩性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察成果,工程区内分布的地层岩性由老至新依次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海相沉积(mQ3)的粘土、壤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陆相沉积(alQ3)的壤土、砂壤土、粉砂;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mQ4)的壤土、淤泥质壤土、砂壤土、粉砂;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吹填土(mlQ4),岩性为砂壤土和粉砂的混合土。
地层岩性分布见附图CGC-D-02~CGC-D-05。
1.2.1第四系上更新统海相沉积(mQ3)
粘土:浅灰色,硬塑,土质不均,局部与粉砂互层,分布在高程-44.45m 以下,埋深48.7m,揭露厚度1.3m。
壤土:灰色,硬塑,含贝壳碎屑及锈斑,切面光滑,韧性好。
局部夹粉砂微薄层,分布在高程-43.79m以下,埋深48.0~48.4m,揭露最大厚度11.6m。
1.2.2第四系上更新统陆相沉积(alQ3)
壤土:黄褐色或褐黄色,湿,硬塑,切面光滑,粘性中~强,韧性较好,局部夹灰色条纹及锈斑,偶含贝壳碎屑,局部夹粉砂或粉土薄层,分布在高程-23.78~-41.53m范围,层厚1.3~12.7m,平均厚度6.43m。
砂壤土:褐黄色,饱和,中密,含贝壳碎屑,分布在高程-23.54~
-44.45m范围,层厚0.7~5.8m,平均厚度2.25m。
粉砂:褐黄色,饱和,密实,含锈斑及云母片,上部砂质不纯净,下部较纯净,局部夹粘性土,分布在高程-31.39~-44.16m范围,层厚1.3~3.8m,平均厚度2.3m。
1.2.3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mQ4)
淤泥质壤土:褐灰色,饱和,流塑~软塑,局部可塑。
土质不均,局部夹粉砂或粉土,含较多贝壳碎屑。
主要分布于吹填砂以下即原海底表面和海相沉积粉砂层以下。
分布高程 1.16~-23.95m,层厚0.9~12.5m,平均厚度5.45m。
壤土:灰色,湿,软塑,切面有光泽,土质不均,夹薄层粉砂或粉土,局部呈薄层互层状,含贝壳碎屑。
分布在高程0.96~-30.79m范围,层厚0.5~18.4m,平均厚度6.27m。
砂壤土:灰色,饱和,稍密,切面粗糙,含贝壳碎屑,偶见有机质,局部夹粉砂,分布在高程0.43~-28.27m范围,层厚1.6~6.0m,平均厚度3.4m。
粉砂:浅灰色,饱和,中密~密实,砂质较纯,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及贝壳碎屑,局部夹粉土或壤土,分布在高程1.23~-25.59m 范围,层厚0.9~7.7m,平均厚度4.5m。
1.2.4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mlQ4)
人工吹填土:为砂壤土和粉砂的混合土,土质不均,以砂壤土为主,夹杂粉砂,局部夹薄层淤泥质土。
浅灰色,湿~饱和,松散,含少量贝壳碎屑及云母,分布高程范围4.76~0.05m,层厚3.3~4.2m,平均厚度3.73m。
1.3 地质构造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综合分析场地类别为Ⅳ类,工程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震中距场区约80km,影响到场区的烈度为Ⅶ度。
根据《京唐港曹妃甸区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河北省工程地震勘察研究院2001年2月),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场地区位于黄骅拗陷和抚宁隆起的交接地段。
近场区8km范围内无中强地震记载。
1.4 水文地质条件
本地区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冬季多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多偏南风,炎热潮湿。
一月份平均气温-6.3℃,七月份平均气温25.3℃,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六至八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650.2mm。
冻土深度约60~80cm。
勘察期间,地表坑洼处有少量积水,应为吹填未消散海水与降水的混合水。
经取样分析,地表水化学类型为Cl—Na,全硬度4832.26mg/L,矿化度24.2g/L,为高矿化水(盐水)。
地下水为吹填未消散海水,水位埋深0.5~0.9m,水位高程3.41~4.06m。
经取样分析,地下水化学类型为Cl—Na,全硬度5811.1~5920.2mg/L,矿化度27.8~34.4g/L,为高矿化水(盐水)。
水化学分析结果见表1.4.1。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规范》(GB50287-99)判定:地表水对普通水泥有硫酸盐型强腐蚀性,对抗硫酸盐水泥无腐蚀性。
地下水对普通水泥有硫酸镁型弱腐蚀、硫酸盐型强腐蚀性,对抗硫酸盐水泥无腐蚀性(详见表 1.4.2)。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具有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具有强腐蚀性(详见表1.4.3)。
地表水、地下水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详见表1.4.4)。
表1.4.1 水化学分析成果表
水化学分析成果表
续表1.4.1
7
表1.4.2 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判定表(依据GB50287-99)
8
表1.4.3 环境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表(依据GB50021-2001)
表1.4.4 环境水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表(依据GB50021-2001)
9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蓄水池工程地质条件
2.1.1地质结构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工程区地层由人工吹填砂壤土,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的壤土、淤泥质壤土、砂壤土、粉砂,第四系上更新统陆相沉积的壤土、砂壤土、粉砂等组成,为多层地质结构。
各土层分布情况见附图CGC-D-02~CGC-D-04。
2.1.2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探对蓄水池地基土采取了原状样、扰动样、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现场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原位测试。
室内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机质含量、灵敏度和水质分析等试验。
对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过程中,根据规范和工程地质手册中数据统计的规则,首先剔除了离散性较大的数值,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并列出了试验组数和范围值。
各土层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统计见表 2.1.1。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成果见表2.1.2~表2.1.4。
原位测试成果统计见表2.1.5~表2.1.7。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特征如下:
(1)人工填土
砂壤土:为吹填而成,呈湿~饱和状态,较松散,土质不均,平均粘粒含量7.9%,相对密度0.45。
天然含水量18.2%~28.1%,天然重度19.7~20.2kN/m3,孔隙比为0.598~0.753。
渗透系数 1.3×10-4~9.4×10-4cm/s,属中等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5.5~10.6kPa、φ=15.9°~23.3°。
实测标贯击数1~3击。
(2)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
淤泥质壤土:天然含水量25.3%~46.3%,天然重度17.8~19.6kN/m3,
孔隙比为0.901~1.215,塑性指数11.5~16.4,液性指数0.91~1.27。
渗透系数7.0×10-7~4.5×10-6cm/s,属极微~微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5.5~22.7kPa,φ=8.9°~13.5°;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4.8~19.8kPa,φ=15.9°~16.6°。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c u=9.6~27.5kPa、φu=1°~2.3°,三轴固结不排水c cu=10.5~25.9kPa、φcu=1.7°~5.1°,c′=11.9~28.5kPa、φ′=2.8°~6.4°。
压缩系数a1-2=0.38~0.87MPa-1,具中等~高压缩性。
实测标贯击数2~6击。
壤土:天然含水量20.5%~38.6%,天然重度18~20.3kN/m3,孔隙比为0.641~0.998,塑性指数9.4~13.7,液性指数0.22~1.21。
渗透系数8.0×10-8~9.5×10-5cm/s,属极微~弱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6.8~24.9kPa,φ=9.2°~20.2°;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0.6~31.4kPa,φ=13°~18.7°。
压缩系数a1-2=0.33~0.82MPa-1,具中等~高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2~9击。
砂壤土:天然含水量19.1%~29.8%,天然重度18.9~20.4kN/m3,孔隙比为0.578~0.842,塑性指数7.3~11.1,液性指数0.27~1.12。
渗透系数9.7×10-6~7.5×10-4cm/s,属微~中等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4.8~12.6kPa,φ=17.9°~23.7°。
压缩系数a1-2=0.26~0.57MPa-1,具中等~高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4~12击。
粉砂:平均粘粒含量2.9%,,相对密度0.64,标贯实测击数4~25击。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壤土:天然含水量19.6%~34.9%,天然重度18.8~20.5kN/m3,孔隙比为0.539~0.937,塑性指数9.5~13.1,液性指数0.21~1.0。
渗透系数8.7×10-6~2.4×10-5cm/s,属微~弱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14.6~24.6kPa,φ=13.2°~20.3°。
压缩系数a1-2=0.21~0.49MPa-1,具中等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9~16击。
砂壤土:天然含水量18.8%~20.4%,天然重度20.6kN/m3,孔隙比为0.542,塑性指数9.4,液性指数0.53。
饱和快剪强度c=9.5~15.1kPa,
φ=14.4°~19.2°。
压缩系数a1-2=0.32MPa-1,具中等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9~20击。
粉砂:平均粘粒含量2.8%,标贯实测击数23~33击。
表2.1.1 蓄水池各土层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2.1.2 蓄水池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表
表2.1.3 蓄水池各土层高压固结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2.1.4 蓄水池淤泥质壤土剪切试验成果统计及建议值表
表2.1.5 蓄水池各土层标贯试验成果统计表
16
表2.1.6 蓄水池、泵站浅层土静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2.1.7 蓄水池浅层土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统计表
2.1.3 土岩物理力学指标及建议值
对于各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在统计汇总的基础上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工程地质手册》等资料,提出了地质综合建议值。
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修正过程中,试验组数较多时,一般以平均值或标准值作为建议值;对于样品较少的土层,以小值平均值或大值平均值作为建议值。
其中含水量、孔隙比、液塑性指标、压缩系数、渗透系数为大值平均值,剪切指标、压缩模量为小值平均值,重度为平均值。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2.1.8~表2.1.9。
表2.1.8 蓄水池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注:表中含水量、孔隙比、液塑性指标、压缩系数、渗透系数为大值平均值,剪切指标、压缩模量为小值平均值,重度为平均值,并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确定建议值。
mQ4淤泥质壤土三轴剪切试验指标建议值见表2.1.4。
18
表2.1.9 蓄水池各土层承载力综合评定表
19
2.2 泵站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质结构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工程区地层由人工吹填砂壤土,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的壤土、淤泥质壤土、砂壤土、粉砂,第四系上更新统陆相沉积的壤土、砂壤土、粉砂,第四系上更新统海相沉积的粘土、壤土等组成,为多层地质结构。
泵站各土层分布情况见附图CGC-D-05。
2.2.2 土岩物理力学性质
本次勘探对泵站地基土采取了原状样、扰动样、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现场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原位测试。
室内进行了常规土工试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无侧限抗压强度、有机质含量、灵敏度和水质分析等试验。
对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过程中,根据规范和工程地质手册中数据统计的规则,首先剔除了离散性较大的数值,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并列出了试验组数和范围值。
各土层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统计见表 2.2.1,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成果见表2.2.2~表2.2.4。
原位测试成果统计见表2.2.5~表2.2.6及表2.1.6。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特征如下:
(1)人工填土
砂壤土:为吹填而成,呈湿~饱和状态,较松散,土质不均,平均粘粒含量7.2%,相对密度0.47。
天然含水量20.9%~24.1%,天然重度19.1~19.6kN/m3,孔隙比为0.709~0.72。
渗透系数 3.7×10-4~5.9×10-4cm/s,属中等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15kPa、φ=16.2°;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4.3kPa,φ=23.1°。
标贯实测击数1~3击。
(2)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沉积层
淤泥质壤土:天然含水量26.5%~47.6%,天然重度16.5~19.2kN/m3,孔隙比为0.785~1.667,塑性指数9.2~13.3,液性指数0.66~1.82。
渗透系数 3.2×10-6~6.6×10-6cm/s,属微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2.9~
20.5kPa,φ=7.7°~12.2°;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9.6~32.2kPa,φ=11.2°~19.4°。
三轴固结不排水c cu=15.4~26.2kPa、φcu=1.4°~3.1°,c′=16.7~27.3kPa、φ′=1.8°~3.9°。
压缩系数a1-2=0.39~1.42MPa-1,具中等~高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1~6击。
壤土:天然含水量20.2%~36.2%,天然重度18.5~20.1kN/m3,孔隙比为0.617~0.995,塑性指数7~12.5,液性指数0.33~1.69。
渗透系数8.0×10-7~9.4×10-5cm/s,属极微~弱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9.5~21.8kPa,φ=8.4°~13.9°;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2.8~36.9kPa,φ=14.3°~21.7°。
压缩系数a1-2=0.32~0.66MPa-1,具中等~高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3~10击。
砂壤土:天然含水量21.3%~24.1%,天然重度19.1~20.2kN/m3,孔隙比为0.69~0.744,塑性指数8.3~10.1,液性指数0.68~1.28。
渗透系数8.3×10-5~8.5×10-4cm/s,属弱~中等透水。
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7~20.5kPa,φ=19.7°~23.6°。
压缩系数a1-2=0.26~0.39MPa-1,具中等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6~8击。
粉砂:平均粘粒含量3.2%,标贯实测击数9~34击。
(3)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
壤土:天然含水量17.5%~42.2%,天然重度17.8~20.9kN/m3,孔隙比为0.538~0.948,塑性指数7~12.6,液性指数0.1~1.35。
渗透系数 2.2×10-6~7.7×10-5cm/s,属微~弱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14.9~33.7kPa,φ=12.3°~18.1°。
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3.5~29.3kPa,φ=16.4°~23.9°。
压缩系数a1-2=0.19~0.52MPa-1,具中等~高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10~18击。
砂壤土:天然含水量17.3%~23.8%,天然重度19.6~20.8kN/m3,孔隙比为0.543~0.705,塑性指数9.3~10.7,液性指数0.38~0.49。
渗透系数 4.7×10-4~4.7×10-4cm/s,属中等透水。
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9.7kPa,φ=17.5°。
压缩系数a1-2=0.11~0.33MPa-1,具中等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16~37击。
粉砂:平均粘粒含量3.2%,标贯实测击数28~32击。
(4)第四系上更新统海相沉积层
壤土:天然含水量17.2%~35.2%,天然重度18.5~20.5kN/m3,孔隙比为0.569~0.995,塑性指数10.1~13,液性指数0.21~1.55。
渗透系数9.3×10-6~6.4×10-5cm/s,属微~弱透水。
饱和快剪强度c=16.8kPa,φ=12.7°。
饱和固结快剪强度c=15.1~33.2kPa,φ=20.8°~23°。
压缩系数a1-2=0.28~0.47MPa-1,具中等压缩性。
标贯实测击数10~20击。
表2.2.3 泵站各土层高压固结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2.2.4 泵站淤泥质壤土剪切试验成果统计及建议值表
表2.2.5 泵站各土层标贯试验成果统计表
26
表2.2.6 泵站浅层土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统计表
2.2.3 土岩物理力学指标及建议值
对于各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在统计汇总的基础上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工程地质手册》等资料,提出了地质综合建议值。
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修正过程中,试验组数较多时,一般以平均值或标准值作为建议值;对于样品较少的土层,以小值平均值或大值平均值作为建议值。
其中含水量、孔隙比、液塑性指标、压缩系数、渗透系数为大值平均值,剪切指标、压缩模量为小值平均值,重度为平均值。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2.2.7~表2.2.8。
表2.2.7 泵站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注:表中含水量、孔隙比、液塑性指标、压缩系数、渗透系数为大值平均值,剪切指标、压缩模量为小值平均值,重度为平均值,并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确定建议值。
mQ4淤泥质壤土三轴剪切试验指标建议值见表2.2.4。
28
表2.2.8 泵站各土层承载力综合评定表
29
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 软土地基沉降及承载力
蓄水池及泵站地基土中分布有海相沉积的壤土和淤泥质壤土层,压缩性高,力学性状较差,尤以淤泥质土层最为软弱,对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影响最大。
淤泥质壤土大部呈流塑~软塑状态,局部为可塑,分布在 1.16~-23.95m高程范围,平均厚度5.45m,压缩模量2.7~2.9MPa,属高压缩性土,承载力特征值70kPa,承载力较低。
壤土呈少含或不含淤泥质,但大部也呈软塑状态,局部为可塑,分布在高程0.96~-30.79m范围,层厚0.5~18.4m,平均厚度6.27m,压缩模量2.9~3.5MPa,属高压缩性,承载力特征值80kPa,承载力值较低。
上述两种土质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承载力低的工程特性,易产生压缩沉降变形,抗滑稳定性较差,对建筑物稳定十分不利。
同时该土层力学强度较弱,遇强震时有震陷的可能,应考虑软土震陷的影响。
因此,该地层不宜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质,以满足建筑物沉降变形和抗滑稳定要求。
根据区内软土的分布特点和工程特性,可结合砂性土液化问题采取预压法、强夯法、振冲碎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桩法等方法加固地基,或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地基处理措施。
3.2 砂性土液化
工程区地处7度地震基本烈度区,建筑物地基中的砂性土(砂性土指粉砂和砂壤土)处于饱和状态,有发生液化的可能。
区内可能发生液化的砂性土分布在埋深15m范围内,因此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埋深在15m以上的砂土层进行了初步判别。
判别结果可能发生液化的钻孔共有9个,其中泵站为BK3、BK5,蓄水池为XK2、
XK3、XK4、XK8 、XK10、XK11和XK12。
根据规范相关规定又进行了详细判别和分析计算,过程如下。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采用以下公式:
c
w s cr d d N N ρ%
3)]
(1.09.0[0-+= 式中 N 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基准值,取值为8; N cr —液化判别临界贯入击数; d s —标准贯入点埋深(m ); d w —地下水位深度(m );
ρc —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当ρc <3%或为砂土时,取值3%; N 63.5—实测标贯击数;
判定标准:当N 63.5>N cr 时不液化;当N 63.5<N cr 时液化。
计算过程和详细判别结果见表3.2.1。
从表中可以看出,钻孔BK3、BK5、XK10液化等级为轻微,液化指数0.71~1.93。
钻孔XK2、XK4、XK8、XK12液化等级为中等,液化指数5.74~14.8。
钻孔XK3、XK11液化等级为严重,液化指数15.46~20.91。
表3.2.1 蓄水池及泵站地基砂性土液化判别表
各液化等级砂性土的分布范围见表3.2.2。
表3.2.2 液化砂性土分布范围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工程区内可能发生液化的砂性土埋深范围在3.5~11.9m之间,高程在1.23~-7.53m以内。
从地层岩性区分,发生液化的既有粉砂层,也有砂壤土层。
从建筑物分布位置来看,泵站地基砂性土为轻微液化,蓄水池大部为中等液化,局部为严重液化,个别地段为轻微液化。
从场区总体地层考虑,发生地震液化时以上部位的砂性土首先产生破坏,从而引起临近砂性土的应力产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整个场区砂性土的破坏。
砂性土液化虽在特定组合条件下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则破坏严重,从建筑物的长期安全运行考虑应引起足够重视。
建议对地基砂性土采取适当的抗液化措施,设计时可结合地基承载力低的问题对砂土层进行综合处理。
3.3 边坡稳定及施工排水
根据蓄水池和泵站基础设计高程,基坑边坡均由人工吹填土及全新统海相层顶部的粉砂、淤泥质壤土、壤土等岩性组成,土体结构疏松,边坡稳定性差,尤其吹填土中存在未消散海水,地下水埋藏浅,对边坡稳定十分不利,应予以重视。
由于吹填土中未消散的海水存在,勘探期间地下水位埋深仅0.5~0.9m,水位高程3.41~4.06m,高于蓄水池和泵站基础设计高程3~5m,再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施工期应布置好排水系统,预降地下水位,保障施工干场作业。
根据蓄水池底设计高程,基础设置在全新统海相层顶部的粉砂、砂壤土层中,该岩性渗透系数 4.9×10-4cm/s ~7.4×10-4cm/s,渗透性中等。
蓄水池应采取全断面防渗措施,防止蓄水渗漏或海水倒渗污染供水水质。
4 工程地质评价
4.1 蓄水池工程地质评价
工程区地面高程 4.21~4.76m,蓄水池围堤坐落在人工吹填土上,下部为海相沉积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地基承载力、基础沉降变形和砂性土液化等。
人工吹填土结构疏松,压缩模量3MPa,属高压缩性土,抗变形能力较弱。
承载力60kPa,承载力较低。
海相沉积层的淤泥质壤土、壤土压缩模量2.7~2.9MPa,属高压缩性土,抗变形能力较弱,承载力70~80kPa,承载力低。
粉砂压缩模量5MPa,属中高压缩性土,承载力110kPa,承载力虽高些,但存在液化问题。
总之,人工吹填土和海相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不宜直接作为基础持力层,应通过地基处理措施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质,满足基础稳定要求。
海相层以下的第四系上更新统陆相沉积的壤土、砂壤土和粉砂,承载力120~140kPa,是区内较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池区设计底高程约0.0m,基础换填高程-1.5m左右,池底坐落于海相层的淤泥质壤土和壤土上,局部位于粉砂层上,主要问题是边坡稳定和基坑排水。
蓄水池长、宽300均余米,挖深约6m,基坑巨大,自堤顶至基础底面总高约9.5m。
边坡由人工吹填土和海相层的壤土、淤泥质壤土、砂壤土、粉砂等组成,边坡稳定性较差。
地下水对施工影响较大,施工期应布置好排水系统,预降地下水位,保障施工干场作业。
海相沉积的砂土层粒度偏细,多夹有薄层粘性土,具有不均匀性,渗透系数7.4×10-4cm/s,渗透性中等,施工时应根据现场抽水试验确定降水参数。
蓄水池地基中的砂性土层呈饱和状态,经判别,液化指数 1.93~20.91,液化等级轻微~严重。
从液化程度来看,大部为中等液化,局部为严重液化,个别地段为轻微液化。
从空间分布来看,液化深度范围在3.5~11.9m之间,高程在1.23~-7.44m之间。
建议对砂性土采取适当的抗液化措施,可结合提高地基承载力采取强夯、振冲碎石桩措施对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