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经典论述中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
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规律运动着、发展着、变化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进同唯心主义相对立,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远的的区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物质观;意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的精神领域还没有得到开发,思想、知识、文化、都处于较低的水
平,对物质的认识几乎等于物资。
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物质概念的出现,物质和
精神的关系也就逐渐清晰。
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精神的本原不在于自身,而是来自物质,
物质对于精神和思想具有本原和决定意义。
同样,人们也从对生活实践的表面和扭曲理解中,
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精神和思想是物质的根据和本原。
在长时期内,物质与精神的较量一
直难分伯仲,与此相适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一直平行发展,谁也不能最终战胜谁。
而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
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经典论述中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
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
间、空间中依其固有规律运动着、发展着、变化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创立了现代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进同唯心主义相对立,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远的的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指明了物质对于
意识的独 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既千差
万别又有共同本质、特性,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 ”
“
把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被认知的,世界上不存在永远
不可认知的事物。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物质是标志着客
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
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
联系和区别, 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
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
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
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
底的、完备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要发展,民
族要强大要依靠强大的经济背景,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表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
以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为
基础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相统一的基本精神,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
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
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相互适应,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
方面相互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全面体现并进
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 《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人类认识世界后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表
现。
我们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同时必须依照自然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
例如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就是我们认识资源,利用资源的表现;发射人造卫星为人类提供
科学研究交通、通讯、气象预测等便利就是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后,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改
变世界的表现。
人们不能用想象出来的不存在的物质的燃料来取暖,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人类所有的实践都依赖着物质世界,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审理,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
实 际 的 发 展 规 律 , 按 照 客 观 规 律 办 事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6.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7.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 l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8.陈学明.永远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3[-2],263[-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 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9 修订版
10.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
社 199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