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
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步子迈得很大,但前几年单纯地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观念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

因此,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针对高考的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

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

以具体实例论证上述观点。

标签:人文性;语文教学;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高中语文课堂呼唤人文、感情的阳光,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

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

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

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

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

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

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

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

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

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

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

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

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

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三、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杰出的乐师总是十分讲究节奏和旋律的美,以此抓住听众的心,使之驻足凝神,屏气入境。

教师也应象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生理和运动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之相适应。

18、19岁左右的中学生,其大脑的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波浪式推进,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巴甫洛夫认为在50分钟以内,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而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

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

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

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人文精神,把握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自主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做一名乐学善思的学生那么,每个学生都会自主地、创造性地学好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