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拉尔热奈特时序理论解读2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拉尔・热奈特时序理论解读
摘要: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时序理论是其在叙述时间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本文拟通过对时序一章逬行文本细读,逬而结合例子解读热奈特时序理论
关键词:杰拉尔•热奈特时序理论
热奈特是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在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研究中他研究的的重点是叙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在他的长篇论文《论叙事文话语》中,他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区分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的故事时况和作为叙事文本中具体体现出来的时间状态的叙事文时况,具体研究了叙事文时况中的时序、时长、频率等叙事问题,本文所解读的时序就选自该文的第一章。

时序,简单说就是时间顺序,日奈特对叙事文时序的考察,建立在叙事文时间的二元性上,在文章开头他引用了德国理论家的两个概念一一故事时况和叙事文时况来指示这种二元性,那么什么是故事时况和叙事文时况呢?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一个小说家手头有这样一个素材,一个绑架案的故事,故事的本来顺序是受害人认识犯罪嫌疑人,与犯罪嫌疑人做朋友,犯罪嫌疑人得知受害者很有钱, 于是就伙同另外的人绑架了受害者,然后向他的妻子索要赎金,受害人的妻子向警察报案,警察入手调查案件,最后水落石出。

但是小说家将它写成小说,为了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可能换一种顺序来写,比如他会先写警察在深夜接到电话,被通知去调查这宗绑架案,然后随着警察的调查回过投来讲述绑架案发生的过程。

显然在这个所举的例子里存在着这样两种时间:一种是叙事文中使用的素材自然地先后顺序,即日奈特引用的徳国理论家所谓的“故事时况一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

另一种是叙事文体中体现出的时间,即日奈特引用的德国理论家所谓的叙事文时况,是文本展开事件的先后顺序。

在区分了故事时况和叙事文时况之后,日奈特把这两种时况之间的不协调称为逆时序,具体说就是叙述文本中的时间或段落安排的顺序和故事中这些事件或段落的先后顺序不协调。

也就是说故事内容本身的时间顺序和和在叙事文本中具体秩序不协调。

这种不遵循故事正常顺序的西方传统一直可以追述到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叙事往往从中间开始,继之以解释性的回顾,这个文本170页有具体说到,大家可以看一下。

并且许多小说家都继承了这个古老的叙事传统。

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复活》以及文中举的例子巴尔扎克的《赛查皮罗多》《朗热公爵夫人》等。

考察逆时序首先要确定一个参考对象即热奈特在文章中说的“笫一叙事文X它是指叙事文本中按顺序排列的时间顺序,而任何插入其中的逆时序都构成“第二叙事文”日奈特通过对比区分出逆时序的两种形式:即追述和预述。

为了深入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时序,热奈特还提出了两个概念,即跨度和广度, 那么什么是跨度和广度呢?在文章中,热奈特很清晰的给我们说了它的概念“一个逆时序,无论是追述过去还是预期将来,都会与'现在'有段或长或短的距离, 我们把这一时间距离称为逆时序的跨度”(引号中的这里所谓的现在,是指故事进行到某一时刻)如热奈特在文章中举的例子《奥德修记》卷19中,保姆尤吕克累准备给尤利西斯洗脚,发现他依然带着的伤疤,这是作者荷马停止了第一叙事的推进转而追述尤利西斯是在何种情况下受伤的,他受伤到现在也就是保姆给他洗脚中间有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跨度,在,《奥》中是儿十年,那么什么是广度呢?日奈特说逆时序本身的或长或短的故事时长就是广度,在刚刚《奥德修记》的例子中广度就是那段受伤的经历的时长,大盖儿天时间。

再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鲁迅的《孔乙己》,文章开头便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然后作者开始叙述关于孔乙己的事,跨度是二十多年,根据文章最后两段叙述,我们不难推出广度大概是两年。

在弄清了什么是故事时况、叙事文时况、第一叙事文,第二叙事文、逆时序、跨度、广度的概念后再来分析刚刚提到的热奈特提出的逆时序的两大类型:追述和预述
首先是追述,什么是追述呢?所谓追述是指往事的重现。

用热奈特的话说就是: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以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叙述。

简单说就是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

刚刚我们提到的《奥》中对尤利西斯受伤的叙述就是一个追述,在外国的文学作品追述的例子是很多的的如《复活》中开头写马斯洛娃即将接受审判紧接着没写审判反而追述其身世以及经历,类似的还有《呼啸山庄》《茶花女》等等,不光是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叙事作品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故乡》中鲁迅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红楼梦》《水浒传》等一些小说中在一些主要人物登场时叙述者要追述其往事,如红楼梦中妙玉登场时就简单讲述了一下她的身世以及她为何在笼翠庵,水浒传中第十四回晁盖出场也追述了他的往事:原文中是这样说的: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 因此人皆称他做托塔天王。

等等这种例子很多。

在论述追述时,根据追述与第一叙事文之间在在广度和跨度上的不同,热奈特乂将其细分分为外在式追述,内在式追述和混合式追述。

外在式追述就是追述的叙事整个广度都在都在笫一叙事的的广度之外,也就是说事情发生在小说起点之前的,比如说一部小说的开头是主人公20岁的时候,在叙述过程中山于情节需要对他小时候的一些事进行了追述,这个追述就是外在式的,《复活》小说的起点是马斯洛娃在监狱里,即将接受审判,然后紧接着追述她的身世,她过去七年的生活,那些都在在小说起点之前。

另外文本中也有两个例子。

外在式追述山于它是外在的,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干扰第一叙事文的危险,它的唯一功能便在于对某件往事加以补充,以昭读者。

第二种称为内在式追述,它的整个广度发生在第一叙事文的广度之内,如文中热奈特所举的例子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第六节中关于女主人公艾玛在修道院的生活的追述,这段追述的时间发生在小说第一叙述的起点,也就是夏尔包法利进中学的第一天之后。

这段追述在告诉我们修道院生活是艾玛爱幻想的性格形成的重要外因。

内在式追述不同于外在式追述,他的时况范畴在笫一叙事文时况范畴之内,这样就会带有冗赘的危险,因此热奈特乂将内在式追述分为不同虚构域的追述和相同虚构域的追述,不同虚构域的追述所涉及的是与第一叙事文不同的一条故事线索,像小说中出现新人物时叙述者介绍其岀身的情形,这在我国古典文学也是比较常见的,他的虚构域不同于第一叙事文的虚构域。

相同虚构域的追述与第一叙事文有着相同的情节线,热奈特乂将其细分为补充性追述,和重复性追述。

第三种是混合式追述,是指它的广度起点在第一叙事文之前,而终点已在其后,换句话说就是追述的事件发生在第一叙事文开端之前却延续到这一开端之后。

除了上面的分法,日奈特还从广度的另一个角度将追述划分为局部性追述和整体性追述,局部性追述追述的只是往事中的一个一个孤立的片段它以省略作为结束不与第一叙事想接续,其功能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孤立的但乂不可或缺的的信息。

典型的局部性追述的例子就是上面我们说到的关于尤利西斯受伤的追述,他的广度大大小于他的跨度,在这段追述之后,第一叙事文终止了追述跳过十儿年的时间,回到现在的场景即保姆给他洗脚的场景。

这种类型的追述类似于我们平常讲的插叙。

整体性追述则指追述的事件与第一叙述的起点直接连接,它将第一叙事之前的事件完全补足,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中的第一叙事的起点是法院开庭审判马丝洛娃,小说接着追述马斯洛娃的身世,这段追述开始于第一叙事起点之前,一直延续到这一起点,和这一起点直接连接,整体性追述的口的在于补充叙事文的全部往事,在叙事文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种类型的追述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倒叙,此外还有鲁迅的《孔乙己》《祝福》都属整体性追述,例如《祝福》小说从旧年的年底,亦即通常所说的大年三十开始写起我”回到故乡,看见家乡的人正在忙于年终的祝福大典,也正是在这里,我碰到了已经成了乞丐的祥林嫂,她向我问起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事,第二天,我就听闻她的死讯。

小说在这段带有前言性质的文字的最后一节说:“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段,至此也连成一片了/紧着着小说开
始描述祥林嫂两次来鲁镇做工的情形。

接下来再来说预述,预述和追述是相对的,简单说就是提前交代以后要发生的事情,在小说中就是提前揭破故事的结果,使读者最后的惊奇化为乌有,因为西方小说注重情节因而日奈特说预述比较少见,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预述却采用的十分普遍,作者常在故事开头三言两语讲故事的大致经过包括结果预先告诉读者,然后再详尽地展开故事。

《红楼梦》中预述就很多,一般以判词、曲词、谜语、酒令以及诗词的形式来实现预述的功能,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中宝玉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乂副册的判词就暗示性的预述了小说中儿位主要女子的命运。

再如宝玉过生日的时候,贾探春抽到的签也预述了她将和亲成为王妃的命运,此外还以梦境的方式来实现预述,如秦可卿死时曾给王熙凤托梦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乂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白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糊猶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这段话也暗示了贾家最后的悲惨结局。

另外《聊斋志异》中多以相者、道士、医人的话做预述,例子是很多的,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

同样根据叙事时间的跨度,热奈特区分了内在式预述和外在式预述,他同样是以第一叙事时间为依据的,发生在第一叙事时间内的预述为内在式预述,相反, 发生在第一叙事时间外的为外在式预述。

内在式预述通常用来对叙事作品中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提示,通常用来表现故事结束后人物未来的生活状况或故事造成的影响,此外还有混合式预述,预述的起点在第一叙述文时间之内,终点在第一叙事文时间之外。

同样根据叙事文叙事时间的广度,日奈特也将预述分为“整体性预述”和“局部性预述”整体性预述是一直延续到结局的内在式预述,或一直延续到叙述行为的时刻的外在式或混合式的预述。

局部性预述如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当范而郎跟踪周胜仙会叫时,叙述者便指出:因这一去,便惹出一场没头没脑的的官司。

明确预述了跟踪将引发的后果,从叙述语气看叙述者似乎认为,如果没有范二郎的跟踪,这场官司就不会出现。

整体性预述如《水浒传》一开头就指岀“三十六天罡下临凡界,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二“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飞龙”既说出了梁山108个好汉的数Lh 乂点明梁山好汉是猛虎飞龙,并用宛子城、蓼儿洼预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以此来看,开头的预述奠定了水浒传整个事件的基础。

热奈特关于叙事时间研究是叙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理论,对东西方的叙事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理解杰拉尔热奈的时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体会小说叙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杰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