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同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柳人家》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家作品国籍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英国
B.《蒲柳人家》——刘绍棠——中国
C.《变色龙》——契诃夫——德国
D.《孔乙己》——鲁迅——中国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B.《孔乙己》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C.《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这是一首朦胧诗歌。
3.下列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作者、作者生活的年代(或国别)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孔乙己》——孔乙己——鲁迅——现代
B.《溜索》——领队——阿城——美国
C.《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契诃夫——俄国
D.《蒲柳人家》——何满子——刘绍棠——现代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中国当代文学家——《呐喊》——《孔乙己》
B.刘绍棠——中国现代作家——《蒲柳人家》
C.罗贯中—- 元末明初 ----小说 ----《智取生辰纲》
D.《格列佛游记》、《简爱》的作者都是英国人,分别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夏洛蒂.勃朗特;《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法国人。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燕》的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B.《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聂鲁达是挪威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C.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中,真实的记叙了莎莉文老师耐心教育“我”并使“我”成长进步的感人事迹。
D.《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己》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溜索》选自《遍地风流》,作者阿城。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
D.《蒲柳人家》的作者刘绍棠,北京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作家。
7.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B.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描写了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在自然环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与饥饿、寒冷、恐惧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战胜死亡的积极思想。
C.《孔乙己》《社戏》和《藤野先生》里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D.《变色龙》《蒲柳人家》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小说《蒲柳人家》节选,完成小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
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
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
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8.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9.体会分析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句的妙处。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2)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阅读链接)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10.这段文字节选自(作者)创作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用一句话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11.一丈青大娘和鲁达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中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2.《蒲柳人家》的创作借鉴了《水浒》等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中国气派。
结合这两段选文,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说说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蒲柳人家(节选)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
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
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3.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14.体会分析下列句中的加横线词句的妙处。
(1)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
不倒嗓子。
(2)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甲】绿洲里的老先生
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
”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
”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乙】青蛙的故事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在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直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
15.【甲】文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乙】文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烛
蜡烛说道:“我的光比油烛的光亮,燃的时间也更长一些。
我的位置在大厅里有罩的烛架上,在银烛台上!
“蜡烛那样的生活一定很美好!"油烛说道,“我不过是油烛罢了,我只能留在厨房里。
”
话刚说完,所有的蜡烛便被拿走了。
不过油烛也一块被拿走了,夫人用娇巧的手亲自拿着它,把它拿到厨房。
那儿有一个小男孩手提着篮子,篮子里装满土豆,里面还有一两只苹果。
这都是善良的夫人给这个穷苦孩子的。
“再给你一支油烛,我的小朋友!”她说道,“你的母亲要坐在那里工作到深夜,她用得着它!”
这家人的小女儿在一边站着。
在她听到“到深夜”这几个字的时候,她高兴地说道:“我也要杲到深夜!我们有舞会,我会戴上大蝴蝶结的!
她的脸多亮啊!那是欢乐。
见到她这副样子我真幸福!”油烛想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肯定永远再也见不到
了!”
“现在我去哪儿?”油烛想道,“我要到贫苦人家里去,这里连一只铜烛台恐怕都没有。
而蜡烛要插在大厅的银烛台里,看着那些最高贵的人。
为最高责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
油烛来到了穷苦人家。
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富人家对面的一间低矮的屋子里。
母亲说道:“这是一支很好的烛!它可以一直燃到深夜。
”油烛被点燃了。
呸!呸!“它说道,“她拿来点燃我的火柴,气味刺鼻!在富人家里,是不会用这些来款待油烛的!”
那边的蜻烛也都点燃了,烛光射到了街上。
一辆马车隆隆驶来,载着身穿华责衣服的客人参加舞会。
这时,贫苦人家最小的孩子进来了,这是一个小姑娘。
她搂着哥哥姐姐的脖子,悄悄地说:“我们今天晚上吃热土豆!”
她的脸发出幸福的光亮,烛光正射在她的脸上。
她脸上露出的欢乐和幸福,和富人家的小姑娘一样。
油烛想道:“这边的小孩也同样这么高兴!”它打了一个喷嚏。
就是说,它啪啪地响了一下。
再多的动作,油烛就做不到了。
桌子摆好了,土豆也吃掉了。
哦,味道多美哟!然后,每人还分到一只苹果。
孩子们都上了床。
每人得了一个吻,很快便都睡着了。
母亲坐着缝衣,一直缝到了深夜,为了挣钱养活他们和她自己。
富人那边蜡烛光闪闪,乐声悠扬。
富人家穷人家,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油烛觉得。
它想到了两个同样幸福的孩子,一个被蜡烛照着,一个被油烛照着!
(作者安徒生,有删改)
17.仔细默读文中描写油烛心理的语句,把油烛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①自卑→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18.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富人家穷人家,同样
..明亮,同样
..慈祥。
19.文章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
与周秦时期其他的区域性文化相比,邹鲁文化堪称一枝独秀,它不但孕育了儒墨两大显学,引领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潮流,而且还具有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在潜质。
②到了孔、孟生活的时代,邹鲁文化更是繁荣发达,天下领先。
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是邹鲁文化沃土培育出来的两大爱的学说,与印度释迦牟尼的“慈悲”并称于世。
孔子描绘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领先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百多年,比“理想国”更富有理想的神韵,两千多年来引导和激励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③孔子和墨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和墨家学派,揭开了诸子百家大争鸣的序幕。
孔门和墨门弟子来自四面八方,邹鲁成为贤士出入之地。
孔子晚年整理的经典成为数千年中华文化承上启下的枢纽,被称为“中华文化元典”。
孔子弟子及后学陆续编纂和创作的“四书”与“五经”并行于世。
他们不仅开创并引领了一个诸子百家独立思考、自由言说的时代,还把这个时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中心舞台转移到了邹鲁一带。
④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这五位圣人全部出自邹鲁,出自儒家,由此可知邹鲁文化的非同凡响。
这五位圣人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风的传承、弘扬并创新发展,形成了只有在邹鲁才得一见的圣人家风。
邹鲁优良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至春秋时期,邹鲁一带的家风以好学、知礼为特点,成为当时远近各地“闻其风而悦之”的家风典范。
⑤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
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
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著《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成为其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
孟母教子有方,留
下了“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传颂后世的故事。
孟子所开创的孟氏家风,无疑深受母亲的影响。
⑥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
像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只要拥有良好的母教和家风,就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
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⑦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4日11版,作者王钧林)20.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邹鲁文化一枝独秀。
B.邹鲁文化是形成圣人家风的沃土。
C.儒、墨学派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D.邹鲁文化及圣人家风影响深远。
21.下列有关“圣人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家风受到邹鲁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非凡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圣人家风是由五位圣人传承、弘扬尧舜以来的优良家风,并创新发展形成的。
C.圣人家风远承尧舜首倡的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在周秦时期即被各地奉为典范。
D.圣人家风在当下中国依然能够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结构上领起下文,内容上明确了邹鲁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B.第②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孔子的“大同”社会更有理想神韵。
C.第⑤段列举几位圣人的家风,论述了其好学、知礼、世代相传的特点。
D.第⑥段表明圣人家风来自于普通家庭,与家境是否富贵无关。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
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
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
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
也是在那个时候,
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
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
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
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
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
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
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
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
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在美文诵读课上,小文朗读了散文《想起那年读书时》,同学们颇有感触。
23.作者回忆了几件好玩的读书往事,请阅读全文进行概括,并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去别人家读“报纸墙”→① →② →③ →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24.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5.阅读《例外的惭愧》,完成问题。
例外的惭愧
张晓风
①我有一个特点令我自己十分惭愧,那就是:我经常不惭愧。
②譬如说,我去人家家里吃饭,女主人烧得一手好菜,我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诚心诚意地赞道:“真惭愧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怎么就烧不出来呀!”
③可是,等晚上回到家里,夜深人静之际,我仿佛听见极幽微的声音在提醒我:“哎,我说,你这家伙,你说的话好像不太诚实哦!你想想,你真的惭愧吗?你只不过是说说罢了,你干吗要说这种话?这世上说话不实在的人已经太多了,你还要再增加一个吗?”
④我当下嗫嗫嚅嚅:“哎呀,我并不是撒谎,我当时大概一时冲动吧?我其实并不打算惭愧的,更不打算改过,我下回小心不乱说不实之话就是了。
”
⑤其他的事依此类推,例如人家的屋子布置得如何雅洁清幽,人家的研究做得如何深沉扎实,人家的菜园打理得如何鲜翠欲滴,我其实都厚着脸皮轻易放过自己——动不动就惭愧,那日子可要怎么过啊?
⑥不过,倒有一桩“外套事件”例外。
⑦大约十年前,我在暑假去新西兰旅游。
台湾的暑假其实正逢新西兰的冬天,这一点,我虽然也知道,却仍然心存侥幸,不肯多带厚重的衣服。
管他呢,等到了新西兰冷得受不了,再想办法吧!
⑧到了新西兰,我那几件毛衣实在挡不了事,立刻想去买衣服。
刚好那天朋友开车带我出游,车子高速开在公路上(新西兰人少车少,路又宽平,几乎每条路都可当高速公路来开),我忽然大叫:
⑨“停车,停车——开回去,我看到一所教堂!”
⑩“教堂怎么了?”
⑪“教堂门口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大义卖。
”
⑫“奇怪,”朋友半信半疑,“车子开那么快,你也看得到!”
⑬但她还是把车退了回去,果真教堂在举行义卖。
义卖多半不卖什么好东西,都是些人家用不着的旧物品,倒是巧克力奶和饼干做得非常好,我们各点了一份。
忽然,我看到了一件美丽的羽绒外套。
哎呀,那刚好是我想要的,跑去一试,尺码正合适;再看价钱,天哪,差不多合台币两千元。
当天的大堂里,每件东西都贱价,就这件外套死贵。
怎么回事,我竟看上唯一一件贵货,便忍不住想还价。
⑭“对,我知道,”摊位的主人说,“这是场子里最贵的东西,可是这是我朋友刚从美国寄来送我的,全新呢!”
⑮天气实在冷,我立刻付了钱,并且舍不得脱下。
⑯“这件衣服穿来不错,你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