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之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之探讨
当前,围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旅游业要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村貌整洁和管理科学民主相结合,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标签: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结构与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可以发挥乡村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城市居民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而且还使传统的种植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了农产品的经营范围,农产品就地转换增值,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生产发展。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功能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直接就业岗位,而且还可以通过促进建筑、道路交通、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而提供间接的就业机会,从而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增进沟通联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首先,大量游客的涌入,把城市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文明的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农村,另一方面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意识,因此,农民的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思想观念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整体素质。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随着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村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城乡文化的不断融合,乡村发展更加和谐,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4.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环境整洁。

要吸引更多更远的游客到农村来,这不仅需要农村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完善,而且需要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

围绕这个目标,农村要改掉生活陋习,加强卫生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绿化环境,治理“脏、乱、差”问题,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乡村村容整洁,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5.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管理科学民主。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与外界沟通,感受现代文明的气息。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趋势也对农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农民要真正参与到旅游的发展中来,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就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管理水平,了解更多信息,熟悉现代化管理手段,农民在潜移默化
中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促进了管理的科学与民主。

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单一,产业效益较低。

我国乡村旅游从整体上来讲,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资源挖掘度不足,产品档次较低,产品种类单一,市场开发力度不高,开发项目多集中在观光、垂钓、农家乐等方面,民俗风情和参与互动性项目开发较少,产品特色雷同,资源吸引力不足,导致了旅游对农村经济贡献率较低的结果。

2.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利用率不高。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由于资金缺乏和规划意识的淡薄,很多旅游资源都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就盲目开发,一方面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开发破坏了资源的整体性,乡村旅游目的地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

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原汁原味,乡土特色,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等,如果在旅游开发中产品缺乏明确的旅游主题和文化内涵,缺少特色产品,甚至与城市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的核心吸引力造成了浪费,对资源发展的持续性造成了破坏1。

3.管理体制落后,旅游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在实际操作中, 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当地村委会干部及当地农民负责,他们往往缺乏正规的培训和实践经验,这必然会加剧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现状与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的矛盾,从而形成了乡村旅游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学实施乡村旅游的对策
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开发就是把农村现有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

首先,总体规划要体现整体性,在规划中要把乡村旅游的资源特征和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以及周边发展规划等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旅游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

其次,旅游产品开发体现联动性,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开发适合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趋势和特点的产品。

既要实现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又要发挥产品的带动功能,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再次,宏观调控和管理要体现公益性,政府要下大力气,狠抓规划的落实,需要政府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政府要加大投入。

最后,融资渠道要体现多样性。

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各种途径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上来。

同时,政府对于规划的审批、经营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等也要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监督,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人才,规范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实践证明,专业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也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旅游管理和服务规范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改变农民对服务工作的
认识,使他们感觉到服务质量是乡村旅游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良好的经营业绩。

其次要强化特色意识。

全面规范农民的服务,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符合发展潮流的产品和服务,以“特色”来吸引人。

再次,加强规范意识。

要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学习相关的旅游政策、当前的市场动态。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和当地的培训机构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旅游人才,通过教育培训, 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技能、通管理和守法规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最后, 加强服务安全意识。

要让农民意识到从食品、环境、人身、财产等安全到乡村旅游产业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

3.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提高乡村旅游产业效益。

对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发现,旅游动机是一种寻求与感悟文化差异的行为和过程,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就是周边城市的居民,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首先要对客源市场进行研究。

如果客源主体是当地城市居民,产品的开发要注意主题的创造与创新;如果客源主体是外地游客,产品的开发就要注意本地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体现。

其次要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挖掘乡村最具有特色的产品,突出农村清新、古朴、绿色、生态的环境氛围,体现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1)局部资源特色开发与整体资源连续性的关系;(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保证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致性的关系。

最后,对整合后的资源要进行有效管理。

丰富的乡村资源和多元的民俗文化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的源泉。

经营者和开发者要在专业指导下,在政府支持下,培养市场观念,把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强化市场意识,把服务水平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握市场走向,把产品开发与消费趋势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水平,把经营思路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增加旅游收入,增加乡村旅游产业效益。

4.加强宣传,培育市场,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

首先,市场宣传。

围绕乡村旅游的主题和市场定位,要加大旅游地的宣传力度,策划多种营销方式,比如宣传册,报纸、广播、条幅、电视等媒体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宣传,同时,要组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比如赏花节,美食节,民俗节等,满足不同层次和偏好的游客,树立目的地和产品的形象。

其次,市场培育。

(1)细分市场。

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要根据消费者的差异和季节的变换而选择不同的方式。

消费者在人口统计特征、经济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产品的设计和宣传都要有所区别。

旅游产品尤其乡村旅游产品季节性很强,因此不同季节乃至不同月份都应该推出不同的旅游主题等。

(2)旅游宣传要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充分体现乡村休闲、放松、生态、田园的整体氛围,开发者和经营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资源的最原始特色。

(3)建立游客忠诚。

旅游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达到宣传的标准。

如果宣传言过其实,消费者就会有上当的感觉而引起对旅游产品的不满。

口碑效应就会起到负面作用。

只有当游客的预期和实际感知一致时消费者才会产生好的体验。

由于区域和资源的优势,乡村旅游的魅力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是永久的。

实践证明,保留一个老顾客的成本要远远小于建立一个新的顾客,因此建立消费者忠诚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最后,市场发展。

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道路, 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发展,必须通过深
层次挖掘和包装来体现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冯维波:对我国旅游开发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问题探索,2006第10期
[3]冯若梅黄文波:旅游业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206
[4]杜海忠:旅游景区主题策划[J].人文地理,2005年4期74页
[5]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年~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