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中的意象捕捉法
古诗教学中,我最常采纳的是意象捕捉法。

何为意象捕捉法?
“意象”是由“意”和“象”组成,那个地址的“象”确实是客观事物,而象外之象确实是“意”。

中国古诗中常常显现“月亮”那个意象,用在不同的地址其意义不同。

“月亮”可表示想念家乡,如“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也象征纯洁的爱情,如“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圆缺”;还表示孤单等意象。

因此,捕捉意象法确实是在古诗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什么缘故用那个意象、它想要转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

我以为,意象捕捉在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进画面的生成
古诗中显现的意象一样不止一个,而是连续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由颜色的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画。

在古诗教学时,教师第一要学生找出其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程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就会犹如身临其镜。

不妨来看一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浅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诗中句句都是意象,处处有景,也处处活动着诗人的身影,移步换景,景中有人,象中有兴,情义盎然,如诗如画。

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一曲优美的春的颂歌!教学时,教师应声明:写景诗固然需要形象鲜明,突出景色特点,更要紧的还应象中有人。

而学生也只有在准确地把握意象及诗人的观看方向,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真理!
前四句是诗人眼中的环境风物,后四句是诗人抒述了如此特定的环境风物中的心情,物与人两组画彼此对应、交织。

很多时候,与其说咱们是在念书,不如说是在看画,看那些一系列鱼贯地越过的动态画面。

一个人擅长或不擅长读诗,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他可否将凝固不动的文字迅速转换成活跃飞动的图画。

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其智力进展不完全的情形下,好动不行静。

因此,教师应授之以正确的阅读方式,这对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诗里绝不能没有画面,不然失去了依凭是很难把兴奋的感受、深微的意绪表现出来的。

诗歌画面之因此一样呈现动态,是要发挥“语景”之所长而掩其所短。

《钱塘湖春行》里显现了五个虚词,即“初、谁、渐、才、最”,它们所起的重要作用,确实是把一幅幅画面从外部串联在一路,另外,远近、俯仰、动静的结合,有力地推动着这些画面加速运动。

二、有利于明白得语言的双层性
很多优秀古诗具有言意两层性。

“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即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意”那么超越了客观
实在的“象”的局限,而且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意”假于“象”,假“象”而见“意”。

表象只是手腕,表意却是目的,即所谓“诗贵意”(李东阳《蘼堂诗话》)。

“象”要形象生动如在眼前,而“意”那么要不尽,愈多愈善,使“意”含于“象”。

例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先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那个地址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样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黄昏,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好,能够想见。

诗中尽见这种词语,它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幅幅漂亮的画卷。

三、有利于形象的塑造
诗歌具有形象性,一首好的诗歌离不开形象的塑造,优秀古诗更是如此。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应依照诗歌中的意象,在咱们的头脑中再现作者诗中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正确把握并灵活运用意象捕捉法,关于恢复文言教学的应有地位、增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有不可替代的踊跃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