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课时作业:专题5 第2课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第2课
一、选择题
1.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扩张的时代”,主要原因是(A) A.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
B.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D.狂热的宗教传播和宗教征服
【解析】“扩张的时代”,又称“发现的时代”“勘查的时代”,特指欧洲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及其前后。

欧洲人在这个时期,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它部分大规模的扩张和殖民。

进而进行了“著名”的资本原始积累。

因此选A。

2.(2016·呼和浩特模拟)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人是在华最大的茶叶经销商。

1765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基本占中国出口货物的50%以上,19世纪后这个比例超过90%。

这一变化反映了(D)
A.收复台湾后荷兰失去对华贸易的基地
B.英国订单大清政府鼓励商人与其贸易
C.英国率先打开中国大门拥有贸易优势
D.荷兰海上霸权丧失贸易遭受英国排挤
【解析】收复台湾并不能导致荷兰对华贸易比例大幅度下降,故A项错误;清政府对于中英贸易持否定态度,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并不必然导致中荷两国之间贸易的大幅度下降,故C项错误;英国、荷兰的海上殖民争霸,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英国独占中英对外贸易的主导权,故D项正确。

3.(2016·江苏镇江中学期中)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产物法令》,其中规定:凡在欧洲各地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

此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C)
A.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B.打破西班牙贸易垄断
C.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D.遏制荷兰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做法不是为了加强与欧洲联系,而且其本身就是欧洲国家,故A错误。

因为1588年西班牙已经败给了英国,此时的西班牙已经衰落,故B错误。

因为荷兰此时是世界霸主,英国的做法谈不上遏制荷兰,故D错误。

而C符合题意,故选C。

4.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又通过多年的战争,
在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B)
A.商业资本的发达B.工业资本的发达
C.政治制度的先进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能在世界殖民争霸中最终取得胜利主要依赖的是工业资本的快速发展和力量的壮大,所以答案选B,A属于荷兰的优势所在,C、D两项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5.从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C)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解析】从客观方面看,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从而有利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D项表述本身错误。

6.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D)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的殖民扩张,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早期殖民扩张,①②③④分别从手段、动力、方式和活动四个方面进行说明,都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小国大业》材料三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发生了三次战争。

……三
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英荷战争》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世纪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答案】(1)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和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

(2)原因:荷兰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17世纪时此处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建立商业公司从事国际贸易;商业、金融业发达。

(3)击败“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参与黑奴贸易,英国获得了巨大财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力增强。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专题七第2课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2016·黑龙江双鸭山)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

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

据此可知该文件(D)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C.否认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D.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1918—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可知材料强调的是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模式的成就,没有否定列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发展重工业和科学,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为二战胜利和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A)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解析】在题目B、C、D三项中,斯大林与列宁的观点没有对立的地方,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生产,但斯大林模式却是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故A项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3.(2016·安徽芜湖期末)“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D)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解析】材料“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反映了斯大林时期苏联以行政手段管理生产,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说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

4.(2016·江苏泰州)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

邻居说:“加加林上天了。

”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

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了。

”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

”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

”这一笑话意在说明(C)
A.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B.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苏联经济的短缺状态D.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依据材料中“没有关系,我可以等。

”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

”的信息说明苏联在日常供应方面的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A不是材料主旨;B不符合题意;D 中不是主要信息。

5.(2016·辽宁师大附中)“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斯大林选集》)由此可见(C)
A.资金短缺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陷入空前困境
B.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为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努力
C.苏维埃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D.苏联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以解决工业化的资金困难问题
【解析】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全面;苏联进行工业化时,已
经打退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6.“斯大林模式”中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的做法是(B)
A.运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B.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
C.制定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D.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
【解析】面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而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所以选B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

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三(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依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适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3)历史事件: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原因: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4)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借鉴别国的经验等。

(其
他表达言之有理亦可)
素能提升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C)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强烈的失望和忧虑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解析】“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看出他对苏联五年计划模式的赞赏。

2.(2017·咸阳)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别增长了1.4倍、1倍、0.54倍。

这说明(B)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解析】材料中苏联在实际执行“二五”计划时,重、轻、农投资相对于制定时数据,重工业大增而轻工业、农业大减,可见苏联仍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表明其实现工业化的强烈愿望,故选B。

A、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2017·连云港)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B)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解析】1927年苏联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现象主要是满足工业化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是农业措施,主要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C项属于政治领域,是二战后的现象;D项错误,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

4.(2017·昆明)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

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D)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解析】据材料可知,苏联的轻工业发展目标下调,重工业发展目标上调,虽然其实
施结果并未完全实现目标,但增长差距缩小,这体现了苏联尝试调整“一五”计划造成的轻重工业发展失衡,故选D项;C项错误,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

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

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

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

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答案】(1)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