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数字测图的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V J500001001 GB/T 18315-2001
§8.2 数字测图的技术设计
一、技术设计的意义 二、技术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三、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四、技术设计书的内容
一、技术设计的意义
技术设计,就是根据测图比例尺、测图面积、 测图方法以及用图单位的具体要求,结合测区的 自然地理条件和本单位的仪器设备、技术力量及 资金等情况,灵活运用测绘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制定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技术方案、作 业方法和实施计划,并将其编写成技术设计书。
四、技术设计书的内容
1.任务概述
任务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测区面积、 测图比例尺、技术依据、计划实施起止时间。
2.测区概况
重点介绍测区社会、自然、地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 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海拔高程、相对高差、地形类别 和困难类别;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 主要特征;气候、风雨季节、交通情况及生活条件等。
保证采集数据的安全存储。
2.数据采集操作步骤
(1)进入测区后,绘草图领镜(尺)员首先对测站周围 的地形、地物分布情况大概看一遍,认清方向,及时按近似 比例勾绘一份含主要地物、地貌的草图(若在放大的旧图上 会更准确的标明),便于观测时在草图上标明所测碎部点的 位置及点号;
(2)安置仪器。量取仪器高,进行测站数据设置,包括: 输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和仪器高;
最终检查:由生产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实施,是在 过程检查见的基础上,生产单位对该测图项目的产品质 量所进行的再一次全面检查。
验收:通过判断抽检产品能否被接收进而确定整个工程 质量是否合格而进行的检验。
§5.4 测记法野外数据采集
测记法是用全站仪或RTK GPS在野外测量地形特征点的点 位,用仪器内存器记录测点的定位信息,用草图、笔记或简 编码记录其它绘图信息,到室内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 经人机交换编辑成图。
本地区的一些技术规定。
5.控制测量方案
(1)平面控制测量方案
坐标系统的确定,测量方案的选择,基本控制网 的等级与加密层次,硬、软件的配置及施测方法, 平差方法,各项主要限差及精度指标等。
(2)高程控制测量方案
高程系统的选择,首级高程控制的等级及起算数 据的配置,加密方案及图形结构,路线长度及点的 密度,标志类型及埋设,仪器和施测方法,平差方 法,各项主要限差及精度指标等。
地物点的选择
地物点:表示地物的几何形状及位置的特征点。如地 物的转折点、道路的交叉点、河岸线的转弯点以及独 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居民地的测绘
对于居民地的外轮廓,都应准确测绘。其 内部的主要街道以及较大的空地应区别开 来。对散列式的居民地、独立房屋应分别 测绘。
道路的测绘
铁路
铁路线上的高程是测铁轨面的高度,因此,在 测出铁路中心位置后,应将标尺移至轨道面上 测定高程(曲线部分测内轨面),但图上注记 仍标在中心。
① 如何组织力量、提高效益、保证质量。
② 充分、全面、合理预见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 遇到的技术难题、组织漏洞和各种突发事件 等,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理预案,提出切实 可行的解决方法。
③ 指出业务管理、物资供应、膳宿安排、交通 设备、安全保障等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
③ 碎部测量
坐标和高程的测量方法; 碎部测量的设站要求; 野外草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 碎部测量数据取位及测距最大长度要求; 高程注记点的间距、分布及位数要求; 测绘内容及取舍要求; 外业数据文件及其格式要求等。
§8.3 数字测图过程的质量控制
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质上是严格执行技术设计和有 关规范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二、野外测图质量控制 三、内业成图质量控制
§8.4 数字测图成果的检查
数字测图产品实行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和验收制度。
过程检查:工程项目部的技术部门检查人员承担,是在 作业组(人员)自查互检的基础上,对作业组生产的产 品进行的全面检查。
6.数字测图方案
地形图采用的分幅和编号方法 图幅大小 地形图的分幅编号图 测站点的观测方法和要求 对地形要素的表示和对地形的要求
(1)数据采集
① 图根控制测量
1999年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中规定了数字 化成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密度如表1-1所示。
图根点的密度 表1-1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机交互编辑成图。
简码作业是在测定碎部点的定位信息的同时输入简编码。 带简编码的数据经内业识别,自动转换为绘图程序内部码, 可以实现自动绘图。
特点:不需要绘制草图,但需要及时输入地物点的属性编码和连接
信息,观测较麻烦,一般适用Fra bibliotek测区地物比较简单的情况。
无码作业
用草图或笔记记录绘图信息。草图的绘制要遵循清晰、易 读、相对位置准确、比例尽可能一致的原则。
(2)形状保真度 中误差
(3)接边精度
逻辑上无缝接边 属性上一致 拓扑关系上一致
实地点位 中误差
二、数字地形图其他要求
1.分类
按数据形式分为矢量数字地形图和栅格数字地形图 两类产品,代号分别为DV和DR。
2.产品标记 产品标记规定为: 产品名称+分类代号+分幅标号+使用标准号
3.构成
分幅产品 辅助文件
③ 经费预算是根据设计方案和作业计划,参照 有关生产定额和成本定额,编制分期经费和 总经费计划,并作必要的说明。
9.上交资料清单
① 地形图图形文件 ② 地形图分幅编号图 ③ 成果说明文件 ④ 控制测量成果文件 ⑤ 数据采集原始数据文件 ⑥ 图根点成果文件 ⑦ 碎部点成果文件 ⑧ 图形信息数据文件
10.建议与措施
设置方位角
在坐标测量菜单下选取“设置方位角”,确定后 显示如下图所示:
三、地形测绘内容及取舍
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 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 水泵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 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
着重显示:与城市规划、建设有关的各项要素。
3.已有的资料利用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的全部情况,包括控制 测量成果的等级、精度,现有图的比例 尺、等高距、施测单位和年代,采用的 图式规范,平面和高程系统等。并对其 主要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已有资料 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
4.作业依据
① 国家及部门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规程 及图式;
② 任务文件及合同书; ③ 经上级部门批准的有关部门制定的适合
(二)地貌的测绘
1.测绘地貌特征点 2.绘等高线 (1)连接地性线 (2)求等高线的通过点 (3)勾绘等高线
3.各种地貌的测绘 (略)
地貌特征点
山顶点
坡度变化处
鞍部点
山脊线
山谷线
(一)地物的测绘
◆地物特征点:地物轮廓线的转折处、转 向处, 或地物的几何中心等。
5.35
坚5
5.40



测绘地物的一般原则
自然地物与人工地物
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原则
凡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则将它们水平投影位置的 几何形状相似地描绘在地形图上,或将它们的边界位 置表示在图上,边界内再绘上相应的地物符号;对于 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在地形图上是以相应的地 物符号表示在地物的中心位置上。
测记法
有码作业
全站仪法数据采集 无码作业
RTK法数据采集
有码作业 无码作业
测记法
一、全站仪法数据采集
1.数据采集准备工作
(1)测站设置 输入或选择数据采集文件名; 输入测站点、后视点数据。
(2)参数设置 测距模式(精测模式、跟踪模式等);大气参数等
(3)检查内存空间 野外数据采集之前,应检查全站仪内存空间的大小,以
存储管理
在记录数据之前,应选取记录数据的工作文件。
存储管理
已知坐标可以预先输入和存储于仪器中,可以作 为外业测量的测站点、后视点和放样点坐标使用。
坐标测量
坐标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输入测站坐标等信息; (2)设置好方位角
输入测站坐标
在测量模式的第2页菜单下,按“坐标”,显示 坐标测量菜单,如下图所示:
每100cm2 内8-20个
(1)平面、高程精度
1:500
1:1000
地形类别 地物点 注记点 等高线 地物点 注记点 等高线
/mm /mm /mm /mm /mm /mm
平地
0.6
0.4
0.5
0.6
0.5
0.7
丘陵
0.6
0.4
0.5
0.6
0.5
0.7
山地
0.8
0.7
1.0
0.8
1.5
2.0
图上点位
(6)结束前的定向检查。检查方法同⑷,如发现定向有 误,应查找原因进行改正或重新进行碎部测量。
二、无码作业与简码作业
无码作业就是用全站仪(或RTK GPS)测定碎部点的定 位信息,并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或内存贮器,手工记录 碎部点的属性信息与连接信息。
特点:外业速度快;但此法需要一个人绘制草图,且内业需人
③ 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和资料。 ④ 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⑤ 当测区面积较大,可以分区分别进行设计。
三、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① 内容明确,文字简练。 ②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成图时,要
对其可行性及能达到的精度进行充分的论 证。 ③ 技术设计书中使用的名词、术语、公式、 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应与 有关规范和 标准一致。
水系包括河流、渠道、湖泊、池塘等,通 常无特殊要求时均以岸边为界,如果要求 测出水涯线、洪水位及平水位时,应按要 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测绘。
植被的测绘
测绘植被是为了反映地面的植被情况,要 测出各类植物的边界,用地类界符号表示 其范围,在加注植物符号和说明。如果地 类界与道路、河流、拦栅等重合时,可不 绘出地类界,但与境界、高压线等重合时, 地类界应移位绘出。
7.检查验收方案
数字地形图的检测方法; 实地检测工作量与要求; 中间工序检查的方法与要求; 自检、互检、组检方法与要求; 各级各类检查结果的处理意见等。
8.工作量统计、作业计划和经费预算
① 工作量统计是根据设计方案,分别计算各工 序的工作量。
② 作业计划是根据工作量统计和计划投入的人 力物力,参照生产定额,分别列出各期进度 计划和各工序的衔接计划。
数字测图的质量控制
测绘单位从承接测图任务、组织准备、 技术设计、生产作业直至产品交付使用全 过程实施的质量控制。
§8.1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质量要求
一、数字地形图质量特性
1.数据说明 2.数据分类与代码
3.数字地形图数据的位置精度
4.数字地形图的完备性 5.数字地形图其他要求 6.高程注记点密度
(2)数据处理、图形处理、成果输出
数据处理是数字化成图的主要工序之一,其 目的是将用不同方法采集的数据进行转换、 分类、计算、编辑,为图形处理提供必要的 绘图信息数据文件。
图形处理是将数据处理成果转换成图形文件。 成果输出就是将图形文件按照选定的分幅与
编号方法和图幅大小,利用打印机、绘图机 等输出设备打印出来。
二、技术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1. 技术设计的依据
① 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或合同书。 ② 有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 ③ 地形测量的生产定额、成本定额和装备标
准等。 ④ 测区已有的资料等。
2. 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 先整体后局部,且顾及发展;满足用户要求,重 视社会效益。
② 从测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人员素质和装备情 况,选择最佳作业方案。
(3)测站定向。瞄准后视点,锁定仪器水平度盘,输入 定向参数,即:输入后视点的坐标或定向边的方位角;
(4)定向检核。测量某一已知点的坐标(误差小于图上 0.2mm)。测量结果符合后,定向结束。否则,应重新定向, 以满足要求为准;
(5)碎部点测量。按成图规范要求进行碎部点采集;同 时进行绘图信息的采集或者绘制草图;
铁路两旁的附属建筑物按实际位置测出。
公路
大车路
人行小路
人行小路若与田埂重合,应绘小路不绘田埂。
管线的测绘
架空管线、在转折处的支架塔柱应实测, 位于直线部分的可用挡距长度在图上以图 解法确定。塔柱上有变压器时,变压器的 位置按其与塔柱的相应位置绘出。电线和 管道用规定的符号表示。
水系的测绘
1:2000
图根点/km2
64
16
4
② 数据采集作业模式的选择
数字测记模式 电子平板测绘模式 地图数字化模式
③ 碎部测量
坐标和高程的测量方法; 碎部测量的设站要求; 野外草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 碎部测量数据取位及测距最大长度要求; 高程注记点的间距、分布及位数要求; 测绘内容及取舍要求; 外业数据文件及其格式要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