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④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无他,但手熟尔。
(3)“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1)擅长,善于;看轻,自夸;轻视;打发
(2)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3)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
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轻”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轻的意思。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矢”,箭;“但”,只;“颔”,点头。
(3)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根据文意可知:“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是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由陈尧咨一开始的自以为射箭技术高超,对轻视自己的卖油翁不满,到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在此情况下,其笑既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又是对对卖油翁的佩服。
故答案为:⑴① 擅长,善于;② 看轻,自夸;③ 轻视;④ 打发
⑵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⑶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⑷不行。
“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
其
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
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
作答本题,可围绕羞愧和敬佩来组强语言表述。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温。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荣州张昭及①刚毅不畏强御,为栎扬主簿,陈尧咨庄仆②恃势干③县政,输赋④不以时,昭及辅而杖之。
尧咨闻而叹曰:“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
”使人召之,昭及竟⑤不往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幕》)【注】①张昭及:栎杨县小吏,担任主簿一职。
②庄仆:亦称“世仆”,即一家世代为另一家的奴仆。
③干:干涉。
④输赋:缴纳赋税。
⑤竟:到底,终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④使人召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
(3)【甲】【乙】两文中陈尧咨的性格特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1)斜着眼看,不在意;倒油;打发;召唤,召见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3)【甲】“公亦以此自矜”显示陈尧咨自命不凡;“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
【乙】“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显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酌”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发:把箭射出去。
矢:箭。
但:只。
颔:点头。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张子一主薄”中间省略了“作为”。
如此:代深明大义。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3)结合陈尧咨的语言、动作、神情分析他的人物形象,【甲】从“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陈尧咨自命不凡;从“尔安敢轻吾射”可以看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
【乙】从“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可以看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故答案为:⑴斜着眼看,不在意;倒油;打发;召唤,召见
⑵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⑶【甲】“公亦以此自矜”显示陈尧咨自命不凡;“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
【乙】“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显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杖之________
④及守荆南回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B.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C.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D.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5)说说【甲】【乙】两文共同体现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用棒子)打;等到(2)C
(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去世的父亲的意愿吗?
(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高超);傲慢自大。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杖”,名词作动词,(用棒子)打。
(2)A项的“但”解释为:只,只是;B项的“安”解释为:怎么;C项的“尔”解释为:罢了/你;D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故选C。
(3)本题重点字词:“发矢”,射箭;“颔”,点头;“汝”,你的;“先人”,去世的父亲。
(4)结合“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分析,“但微颔之”的原因是: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结合“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得出,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的原因是: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结合“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与“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分析得出:陈康肃射箭的技术高超,但是傲慢自大。
故答案为:⑴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用棒子)打;等到。
⑵C。
⑶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难道是你去世的父亲的意愿吗?
⑷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的射箭技术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⑸射技纯熟(高超);傲慢自大。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作答。
⑸本题考查学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
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
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
句意是: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
据此断句为: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易:动词,改变。
素,副词,向来,平素。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是:这样。
待:对待。
谓:说。
至:极点。
句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
甲文的莲花: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
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
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
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
”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
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
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
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
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_
③香远益清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
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
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
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
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答案】(1)多;横生枝蔓;远播
(2)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注意“蔓”“远”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宜:当。
众:众多。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ABD分析正确。
C错在“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的表述,这篇文章没有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⑴多;横生枝蔓;远播
⑵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