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省永泰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福建省永泰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1.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文字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

(节选自思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A. 文段重点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论述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B. 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了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并举拿破仑事例进行分析,阐明了伟大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产物的思想。

C. 历史上某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这样的人物一定会出现是必然的,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决定的。

D. 文中说“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是指如果拿破仑不出现的话,就会由凯撒、奥古斯都来代替他。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

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

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
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

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

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

“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它的艺术趣味是异中有同,它的审美特质蕴含更多共性,它的精神追求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演变,其重要意义包括物质交流对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时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

在古代,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中国的青花瓷餐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和室内设计。

同样,来自欧洲、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交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

由对艺术的彼此欣赏而加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不同艺术的接受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融合,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

(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了以“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的艺术理论。

B. 文章认为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C. 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

D. 文章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彼此欣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承载着艺术交流,瓷器、丝绸织物、雕塑等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B. 想要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就要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

C. 张骞将中原的漆器、铁器、丝绸带入西域,将西域舞蹈、汗血马、葡萄带回中原,既改变中原、西域生活方式,也改变时尚和审美情趣。

D.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论同样体现在丝绸之路艺术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追求。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堕海
徐燕频徐成吾
我们过了几小时才晓得,那个孩子是在早晨七时之后不久掉进海里的。

没有人看见他掉下去。

他是在清除甲板上的一处排水口时失足的。

他的身体一触及水面,就和船边缘的怒涛和吸力搏斗,差一点被“推进暗轮”卷进去。

到那令人窒息的水的拉力减轻时,他才浮出水面。

他松了一口气。

他想,伙伴必已看见他掉下来,他将可很快获救。

可是船继续以全速前进,他慌乱地击着水,设法赶上它。

突然他想起船长某一天在船上操练之后所说的话:“如果你遇到困难,应保持镇静。

如果慌张,就准没有希望了。

因为在这种情形之下,最主要的是想一个办法出来,不镇定是不行的。


孩子不再在水里手足乱拨了。

他想:我先不知道我会游泳,可是我并未下沉。

我是在游泳啊!他设法将厚重的裤子和靴子踢掉。

然后他发觉自己用手脚在划水。

正如他在家里的农庄看见狗划水一样。

可是那艘船没有停。

他现在只能在浪头将他举起的时候,才看得见船的烟囱和桅杆。

他焦急地向周围张望,除了海阔天空之外什么都看不见。

一片巨浪打在他脸上,使他作呛。

海水的盐分淹得他的眼晴发痛。

水手在用早餐时才想起那个孩子。

“他到哪里去了?”有一个问。

另一个说:“奇怪,他一直没有敲钟报时。

我最好去找他。

”他找遍了船首的望楼,各处的厕所,问了在后舱口躺着休息的人。

他愈担心,脚步也愈快。

他的声音变得凄厉,而且问得更为急切。

“还是去告诉老头子吧。

”有人这样建议。

船长正在驾驶塔上和三副谈话。

他的船是在一条安全的航道上,离佛罗里达州海岸一百哩(旧指英里),顺着湾流以全速驶行。

船长正在设法补偿航行中所损失的时间。

他转过头来对着那奔上梯来的水手,后者大声喊:“船长!那孩子!我们找不到他!我们到处都找过了。

他完了!”——他挥动一只手指向海面。

船长把大副从餐室里喊来。

那失踪的孩子原来是在值班的。

大副想起他曾命那孩子清洗右舷的排水口。

那是在什么时候?是在那孩子送咖啡到驾驶塔来之后——大概是七时十分。

船长看看表:八时廿一分。

一小时十一分钟已经过去了,船也驶了十八哩了。

他发下紧急命令……“我们须折回二十哩。

”船长说,“一小时二十分钟,注意时间!”
那孩子对着船消失的方向继续慢慢划水。

他体力渐衰,有点想哭。

要不是想起船长在甲板上对手下人员说的话,他早就已经在哭了。

船长曾告诉他们:“海上的生活是艰苦的。

变故常常在风暴、浓雾中发生,你不能像在陆地上一样跑到哪里去叫人来帮忙。

你必须用脑筋,随机应变。

记着,仓皇失措而丧命的人,比为了其他原因而丧命的人要多!”
船长是可以那样说的,他在想。

他从没有堕过海。

难道他有过吗?他在海上已经很久,他必已经历过一个人一生可能遭遇的每一件事。

他试着把自己当作船长,开始说船长说过的话,正像周围水中有一群人听他说话一样,说了一遍又一遍。

一阵阵的巨浪打过来,几乎把他打进海,他在泡沫与恐惧中努力挣扎。

船长没有想到真能找到那孩子。

侧风和海流使孩子飘开,在广阔而汹涌的海面上,小小的人头实在不容易发现。

人只要心一慌很快便会沉溺。

不会游泳的孩子有多少生存的机会呢?
他看看手表。

还有几分钟。

“传话出去说,我们快到那里了。

”他对三副说,“将速力减到慢车。

”他的头不停地从这面转到那面,两眼在搜索海面,注视一下又继续移动。

他突然喊:“停车!全面向后!准备放艇!”他已经看见那个小小的人头,在不过一百码(英美制长度单位、一码约合0.9144米)外时浮时沉。

那孩子看见船停下,看见救生艇向他驶来。

正当他的气力似由衰而竭时,几只有力的手抓住了他。

他们用力将他拽上来,放在毯上。

那个孩子望着几个打桨的人的脸。

有一个喊道:“去游泳啦!海是给船航行的呀,不是给人游泳的!”又一个喊道:“你就要完蛋了,我的儿。

老头子要痛心。

迟了三小时你却要游泳!"
他晓得他们是在打趣他。

他想点点头,笑一笑,让他们知道他听见;可是他翻胃作呕。

极其难受。

“不要再啰唆!”二副说,“我们得将他带回去。

快点!”
这故事有一半是事后从那孩子口中得来的;另一半我自始便晓得,因为,你们知道,我便是那个船长。

船折回原来航向之后。

我下去看那个孩子。

他裹在毯子里,看起来比他的十七岁实际年龄小得多。

他双眼流泪,喃喃地说:“船长,我耽误了你的时间,真对不起。


我尽力安慰他,并嘱咐他休息。

在我们抵达波士顿的前一天我问他:“你不会游泳却在水里浸了两小时半多。

你怎样会浮着不沉呢?”
“你教我的,船长。


“我?”
“是的,船长。

你教我用脑筋。

你告诉每一个人都这样做。

我晓得船会来救我的。


“你怎么能够知道呢?”我问。

他眼光上移,神态自然地说:“因为你是那样的人,船长!”
因为你是那样的人!
他这句话给予我的报酬,比政府或国王的任何奖赏都贵重,只是那个孩子并不知道罢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紧扣标题“有人堕海”,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孩子掉下海的具体时间缘由、没能及时获救的原因和孩子凶险的处境。

B. 水手们划着救生艇,冲孩子喊:“去游泳啦!海是给船航行的呀,不是给人游泳的!”他们既是在打趣孩子,也是在告诫孩子大海是不能游泳的。

C. 文中多次提到孩子“想起船长说过的话”,这些话在孩子掉下海时给予了他勇气和力量,在孩子将要放弃时给予了他信心,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D. 船长认为“他这句话给予我的报酬,比政府或国王的任何奖赏都贵重”,是因为这句话既是对船长的高度肯定,也是孩子真正理解船长的表现。

5.小说中孩子说船长“因为你是那样的人”,请结合作品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那样的人”的。

6.小说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泓,字元子,兴之长子也。

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

久之,乃立为太子。

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

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

时尚书王敏、右丞郭播以刑政过宽,议欲峻制,泓曰:“人情挫辱,则壮厉之心生;政教烦苛,则苟免之行立。

上之化下,如风靡草。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敏等遂止。

泓受经于博士淳于岐。

岐病,泓亲诣省疾,拜于床下。

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焉。

兴之如平凉也,冯翊人刘厥聚众数千,据万年以叛。

泓遣镇军彭白狼率东宫禁兵讨之,斩厥,赦其余党。

诸将咸劝泓曰:“殿下神算电发,荡平丑逆,宜露布表言,广其首级,以慰远近之情。

”泓曰:“主上委吾后事,使式遏寇逆。

吾绥御失和,以长奸寇,方当引咎责躬,归罪行间,安敢过自矜诞,以重罪责乎!”其右仆射韦华闻而谓河南太守慕容筑曰:“皇太子实有恭惠之德,社稷之福也。

”其弟弼有夺嫡之谋,泓恩抚如初,未尝见于色。

姚绍每为弼羽翼,泓亦推心宗事,弗以为嫌。

及即位,任绍以兵权,绍亦感而归诚,卒守其忠烈。

泓下书,士卒死王事,赠以爵位,永复其家。

将封宫臣十六人五等子男,姚赞谏曰:“东宫文武,自当有守忠之诚,未有赫然之效,何受封之多乎?”泓曰:“悬爵于朝,所以惩劝来效,标明盛德。

元子遭家不造,
与宫臣同此百忧,独享其福,得不愧于心乎!”赞默然。

姚绍曰:“陛下不忘报德,封之是也,古者敬其事,命之以始,可须来春,然后议之。

”乃止。

(选自《晋书·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B.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C.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D. 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
8. 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后也称有一技之长的人。

B. 东宫:因在宫中的建筑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

有时也用“东宫”代指皇太后。

本文中当指储君。

C.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古时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加以祭祀。

故“社稷”借指国家。

D. 子男:即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

按周制,爵称依次分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姚兴认为姚泓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且体弱多病,所以迟迟不立他为太子。

出征时常让他跟在后军督办一切后勤之事。

B. 姚泓的经学老师淳于岐患病时,姚泓亲自上门问候病况,在床边拜见老师,开创了当时公侯见到师傅都下拜的先河。

C. 在平定了刘厥的叛乱之后,姚泓认为自己安抚管理不当,深深引咎自责,韦华认为有这样的皇太子是社稷之福。

D. 姚泓体恤下属,广布仁德,要追赠战死的士卒爵位,免除家庭劳役,还打算封东宫中的十六个臣子子男的爵位。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弼有夺嫡之谋,泓恩抚如初,未尝见于色。

(2)元子遭家不造,与宫臣同此百忧,独享其福,得不愧于心乎!
11. 姚赞和姚绍都阻止给东宫臣子封爵,请简要说明他们各自阻止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现代诗,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3.怎样理解“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句话的含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________________”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则,结合内容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1)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之道》)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33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6.下面一首小诗由臧克家先生创作于1932年。

臧克家的诗歌少有直白灼热的呼号,更强调炼意炼字,注重意象的精致营造。

请任选一意象对这首诗歌进行点评。

洋车夫
臧克家
一片风啸湍激在林梢,
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
车上一盏可怜的小灯,
照不破四周的黑影。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选自《臧克家诗选》)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937年7月28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遭日军轰炸,正在江西某空军基地紧张备战的张锡祜得知消息后,给父亲张伯苓(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写信道:“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
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12天后,张锡祜以身殉国。

得知噩耗,张伯苓怔了许久后说:“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材料二:
一位加油站工作人员说:我工资不高,但我勤俭持家,孝顺长辈,呵护小孩,我们小家过得幸福美满;这谈不上对祖国有多大贡献,但是我们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热爱我们的祖国,就像热爱我们的母亲一样。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凯撒、奥古斯都”错误。

原文说的是“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错误,从第三段最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来看,“独特意义”只是文章论证的一个分论点,并不是全文内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B项,“就要”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

由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来看,“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原文只是说“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选项将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作为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的充分条件。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本
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在告诫孩子大海是不能游泳的”错误,水手不是想要“告诫孩子大海是不能游泳的”,只是打趣孩子。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阅读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孩子说船长‘因为你是那样的人’,请结合作品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那样的人’的”。

本题目题干问“如何具体塑造”,关键核心是“塑造”所以题目考查的是文章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并且学生需要理解“因为你是那样的人”的意思,再到文中找到能体现“那样”的内容,并进行概括
在本题中,首先,我们要回答出船长是什么样的,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结合材料时,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修辞手法方面,看有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二是从表现手法看,看有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尤其要侧面烘托、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三是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看,表达手法分五种:议论、抒情、说明、叙事、描写,小说主要运用描写,所以要分析有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表现方法。

考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叙述人称。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找出三种不同的视角,之后分析即可。

本文在前面讲述时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比较自由灵活;而在后文中讲述“我”就是船长,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第一人称给人以真实感,而且拉进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而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回答题目中由第几人称转变为第几人称,交代人称变化且说明这种变化的好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君等参与协助朝廷教化,弘扬彰明政治法度,不务求仁德宽恕的原则,只想要使法律刑罚严酷,哪里是安定上面驾驭下面的道理呢!
“朝化”是指“朝廷教化”,是“参赞”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弘昭政轨”是动宾结构,“政轨”是“弘昭”的宾语,应在“政轨”后断开;“仁恕之道”是“不务”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公、伯、侯、子、男”顺序错误,五等爵位应为“公、侯、伯、子、男”。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