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湘教必修6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环境中的作用。
以土壤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关系和意义。
学会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包括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表现
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岩石――――→风化作用成土母质――――――→气候与生物作用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直接影响
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
动等,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1)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一、判断题
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 )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 )
3.某一要素的变化,只能影响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
4.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
( )
5.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受下面的哪一个要素影响最大( )
A.地形B.气候
C.植被D.土壤
答案:C
7.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形成的。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各要素间只进行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
B.各要素间只进行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
C.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各要素间没有平衡的功能
解析:选C。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循环,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自然环境处于平衡之中,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
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
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
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2)黄土高原的演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1)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的。
(2)整体性。
【核心归纳】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方面的内容。
所谓内涵即其本质,它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通过四大循环,彼此间进行不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表现在三方面: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2)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跟踪训练】
“一枝黄花”是一种有害生物,原产于北美,进入我国后在南方部分省级行政区域泛滥成灾。
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其根、茎、种子均可繁殖,一株“一枝黄花”一年可繁殖两万余株,一旦蔓延,将无法种植农作物,一旦蔓延成灾,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生物入侵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新的功能
C.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D.一个地理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一枝黄花”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迅速蔓延,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它生长
B.该地区的土壤呈酸性,适宜它生长
C.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
D.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发生了变异
解析:第(1)题,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第(2)题,“一枝黄花”在我国南方部分省级行政区域迅速蔓延,是因为环境适宜,特别是气候湿润。
答案:(1)D (2)A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成土母质(风化物)。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
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产生不同的土壤。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提示:(1)区别: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特征,与土壤有本质区别。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
通过这种物质循环,促成了土壤肥力的形成。
【核心归纳】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其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1)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
(2)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如下:
5.人类活动与土壤
【跟踪训练】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1)~(3)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
上的土壤。
第(3)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答案:(1)C (2)C (3)C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合作探究】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提示:(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核心归纳】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
影响原因措施
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
甚至整体环境
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
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要有综合的
考虑和对策,
正确处理资
源开发与环
境保护的关
系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
境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
响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
其他环境要素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
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1.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粮食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粮食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第(1)题,木材当燃料导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因此A为破坏森林;用草皮当燃料,导致草皮破坏,很容易确定B为牧业下降;C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下降。
第(2)题,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因生活能源不足而引起的,故解决的着眼点在于解决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
答案:(1)D (2)C
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理要素是( )
A.气候B.地形
C.土壤D.水源
(2)有关该区域及该区域解决甲问题合理措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退耕还林
B.华北地区节约用水
C.东北地区治沙治水
D.南方地区退耕还湖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甲应为水源。
第(2)题,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可以采取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
答案:(1)D (2)B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答题模板
【命题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多以某种地理事象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中各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地貌、水文、植被这四大要素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气候位置、地形、
洋流等
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
②海陆位置主要影
响降水。
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
④洋流影响
气温和降水
地貌
气候、水
文、植被等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②河
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
③植被覆盖
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
水文气候、地形、
植被、土壤等
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
量、汛期、水能等。
②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
水能等。
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
化。
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植被位置、气候、
地形、土壤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
发育的植被不同
读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破坏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解析:(1)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
(2)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对点练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第1题,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故C正确。
第2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
答案:1.C 2.C
对点练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如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4.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
5.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m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壤厚度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3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
过程。
第4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第5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答案:3.B 4.C 5.A
对点练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6.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解析:选C。
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采伐森林会影响周围环境。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1~2题。
1.图中植被种类丰富是因为该地( )
①纬度较低②地势起伏大
③河流短、急④降水丰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B.地形
C.植被D.河流
答案:1.C 2.C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4.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不稳定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第3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
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
第4题,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3.B 4.B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B.深耕
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解析: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D错。
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大棚温室改变的是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
答案:5.C 6.B
7.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增加。
(2)森林被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__侵蚀、________
灭绝等严重问题。
(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
____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4)选择下列适当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1)循环更新水分
(2)土壤物种
(3)相互联系的整体制约
(4)①D②B③C④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