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人类的弟兄。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它的,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俯拾皆是溘然长逝满城风雨悄然而至
B . 比比皆是一去不返暴风骤雨悄然而至
C . 俯拾皆是一去不返满城风雨悄无声息
D . 比比皆是溘然长逝暴风骤雨悄无声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

B .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C . 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

D . 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
B . 人们许多不同感受就接踵而至
C . 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
D . 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感受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一下·昭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①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②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③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满足他们的阔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④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⑤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

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

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⑥书林新叶催陈叶。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

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
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类阅读载体的不断演进,丰富了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让人们更热爱经典,也让人们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B . 移动互联时代,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使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C . 一部经典作品,是在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过程中形成的,它和大众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大众的口耳相传,使之成为经典
D . 金庸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是大致相当的,但其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阅读经典,更要积极参与,成就当代“今典
B . 作品“经典化”与大众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因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才成就了今天的经典
C .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式,如第①段中列举了古今的阅读载体,第④⑤段中列举部分中外作家的作品。

D . 文章先阐述当下经典作品魅力永恒,再指出“经典化”离不开大众参与,最后阐述成就“今典”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更轻松地接触经典,使经典作品不断释放魅力。

B . 作品“经典化”的过程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因此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C . 大众的口耳相传成就了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今典”超越前人的经典。

D . 成就今天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自己的精神视野更加开阔
3. (9分)(2020·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5年11月2日,万众瞩目的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露出“真容”。

它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
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反映了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建设迈向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出、精彩纷呈:“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今天,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信息等重要领域科技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

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比如,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仍严重不足。

据有关机构统计,在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中,美国以50%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为15%,我国仅占5.4%。

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我国不少产业还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出现很多“卡脖子”问题。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归根到底是顶尖人才的竞争。

”强化基础研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核心。

无论是国家实验室建设还是财政性科技投入,都必须服务人的需求、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素养,充分体现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中的决定性价值。

(摘编自《如何坚持创新发展》,2016年1月29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当前我国科研和经济的联系不紧密、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为了破解“两张皮”,科技创新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建立起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有利于实现科研与经济社会
发展无缝对接。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建立起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更密切的联系。

将生产实践中的科技创新需求及时反馈给大学和科研院所,有利于持续产出并迅速推广新的科研成果。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创新主体呈现系统性、多样性特征。

既要支持“顶天立地”的大型创新领军企业加强基础前沿研究,也要鼓励“铺天盖地”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源源不断地探索创新创业,主动试错,这将大大提升创新创业的总体成功概率,促进重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

当前中小企业创新面临很多困难,如融资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全方位的引导和支持。

亟待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非常关键。

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法规,大幅提高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收益比例,但仍然有不少束之高阁、“锁”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对此,专家表示,要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创新型衍生公司,加强技术转移及商业化能力建设,同时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管道。

从国际层面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将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单向“引进”向双向“引进与出口”转变,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的开放合作。

近年来,我国打击仿冒侵权的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合理、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依然不给力,创新型企业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认为,当前我国在创新和知识产权文化环境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秀山说,只有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让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摘编自《创新,第一动力如何引领发展》,2017年11月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C919作为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反映了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B . 材料一中提到的“阿喀琉斯之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我国目前在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C . 众多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主动试错、不断地探索创新创业的行为,促进了我国重天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

D . 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虽然提高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收益比例,但仍有很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12-2016年,同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全国研发人员总量都大福提升,表明我国在提高创新能力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B . 2013-2017年,我国R&D经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呈现出递增态势,说明我国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C . 在顶尖科技人才的竞争中,我国远远落后于欧美强国,这也成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少产业还处于中低端的主要原因。

D . 尽管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多,但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创新和知识产权文化环境方面还有短板,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3)针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有怎样的解决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4. (12分) (2020高二下·舒城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

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

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③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
能看到这么一点绿。

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

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一一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二段用苏东坡笔下的院子和想象中风沙过后官井村的院子相比较,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
艰难。

B . 文中连续运用“万亩”、“万头”、“万元”等数量词,突出官井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当地村民的自豪之情。

C . 村民在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体现了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D . 高林树和村民们是改善环境、劳动致富的典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辛勤努力,谱写了奋斗创造幸福的时代篇章。

(2)试分析文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手法和作用。

(3)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一下·景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暴力
B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省察
C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躁:浮躁,不专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輮使之然也
B . 君子生非异也
C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学习应注重积累”的一项是()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 . ①③④
B . ②⑤⑥
C . ①④⑤
D . ②③⑤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一下·西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B . “幽人”与“孤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与契合,极富夸张的意味,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C . 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D . 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华彩重章、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E . 苏轼“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写“孤鸿”遭遇不幸,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用了托物寓人的手法。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20高二上·双鸭山期末) 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一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赞誉而更加奋勉。

(2)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途径潼关,对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的衰败景象的感伤。

(3)《逍遥游》中庄子表现大鹏飞翔毫无阻遏,没有什么能够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小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写法借鉴】写一个场景,就是写一个场面。

写场景要注意点面结合,有点有面地描述。

场景不是一个人的活动,是有许多人参加的活动。

比如本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降下港督旗、告别港督府等四个主要场景,就写得条理清晰、形象生动。

【片段仿写】请你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课间活动的场景。

(150字左右)
七、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9. (5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

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

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一上·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小韩常常抱怨天气太过寒冷,感觉不到一点暖意。

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会感觉到帮助我们抗拒寒冷的暖意时时圈绕在我们的周围。

自然环境如此,社会环境也如此。

假如小韩是你的好友,请以“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给他讲述你所感受到的温暖。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