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文章:《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五课,在本课教学时,首先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把素质教学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次执教《溶解的快与慢》,是我任科学课以来的第三次,每次执教,内容和活动环节都有一些改动和调整,每次的呈现效果都会不一样。
第一次我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让学生尝试探究三种不同的方法:搅拌、研碎和用热水加快溶解水果糖,每组负责研究一种方法。
由于涉及的内容、方法、实验材料较多,各组各自研究,交流讨论时,由于每个实验小组没有经历对同一种方法进行探究,缺乏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造成课堂有些混乱,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也显不足。
今天我再次试讲《溶解的快与慢》这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中只重点探究使用搅拌的方法是否能够加快溶解。
因为搅拌的方法容易操作,时间也少。
掌握了研究搅拌的方法,另外两种:探究用热水和研碎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点评:对于台上同学的操作,你最赞赏的是哪个方面,有不同意见的是哪些地方。
让学生在台上重现自己的实验,现场感更强,也能充分暴露他们饰演的问题和缺陷,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
有一位四(1)班的刘静茹同学在上台展示实验时,被眼尖的杜凯峰同学发现:她在搅拌时用筷子捣了几下水果糖,水果糖碎了,同时
用了两种方法,这不公平。
课后与听课的老师交流时,发现他们最赞赏的地方是: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活动的时间,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
师生关系很和谐,老师很有吸引力,师生和生生的交流都很充分,学生的课堂纪律、活动、回答都很有序,学生的观察记录写得很好。
感觉上他们比较认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非常重视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各个活动环节的投入、参与是权衡一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次对本课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由于有了刚才的讨论,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时,都认真思考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抓住了实验的关键点。
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
这次教学,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水果糖,把
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