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农业发展比较

合集下载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从经济 、社会和资源与环境三个层面选择能够反 映区域农业不同侧面的指标进行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 综合评价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 PCA) ,对 2000 年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 17 项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 ,并计算 每个省区的综合分值 ,然后根据分值大小对各省区农 业发展水平排序 。排序的结果表明 ,东部各省区农业 综合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在前 10 位中东部省区占 8 位 。与此相反 ,在后 10 位中 ,西部省区占 8 位 。因此 , 东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差异仍然较大 。
1 吉林 0. 15 10 2 黑龙江 0. 13 12 3 湖北 - 0. 024 13 4 湖南 - 0. 03 14 5 河南 - 0. 09 16 6 江西 - 0. 19 20 8 安徽 - 0. 31 22 9 山西 - 0. 36 23
11
18
29
广西 四川 新疆 内蒙 重庆 宁夏 陕西 青海 甘肃 云南 西藏 贵州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东 、中 、西部三大地 带的自然环境 、农业资源禀赋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农 业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东中西部农业发展的 差异 。而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失衡的重要 原因之一 。90 年代以后呈现的区域差异扩大趋势已 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所 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 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则是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有 力举措 。因此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农业的协调发展将 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达到区域农业 资源优势互补 ,增强我国农业的整体实力 ,以应对加入 WTO 后的种种挑战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 13 No. 6 2003

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基于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模型的实证分析
曾福生 ,高 鸣
( 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0 2 湖 1 18)

要 :本 文基 于数据 包络 分析 法的 多个模 型对 我 国各地 区现 代农 业发展 绩效 情 况进
行评 价 。从 决策单元 有 效性 、规 模 效益 、投 入要 素 的 冗余 量 、现代 农业发 展 类型和 动 态面 板 的绩效评 价 等五 个 角度 分别 对我 国各地 区现代 农 业发展 状 况进 行 深入 的 比较 分析 ,并提 出对 策和 建议 。 关键 词 :现 代农 业 ;发 展绩 效 ;数 据 包络 分析 法 ;超效 率
mi n0 mi n0
Z2 i s :O j + 一 Xo X
∑ ≤9k X


Z,Y - =Y  ̄j S j o
() 1
- t
奎 ≥


‘ 2
≥ o =1 , ,, ( , … z 2 )
S一≥ 0. ≥ 0 S

j #k
≥ o. , , n (=12…,) 『
… …


y) 如表示 ;|与 s表 示投入 与产 出要 素 的松弛变 量 。 s 一 +
需注意的是 ,超效率 D A模型中 ,非有效 的D U E M 效率值与 C R C 模型中的效率值相同,但对于
错 菅醒 Arlu c oi d 蛐a n gct Eo m sn M g i ll n ca l 咖e
21 -34 总第1期 02 1 期  ̄ ̄ 4
我 国各 省 区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效 率 的 比 较 分 析 ’
基于超 效率 D A m lq it 型 的实证分析 E 及 am us 模
信度 。杜文杰 (09 采用基于时不变阈值 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农业生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及其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率及其变化分析

改⾰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产率及其变化分析2019-10-30内容提要:本⽂使⽤DEA⽅法分析了我国改⾰开放以来农业⽣产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们的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产率在1980~2005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2%,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2%,⽽相对技术效率则以每年1.9%的速度恶化;从地域上看,东部地区的⽣产率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在相对技术效率上,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我国农业⽣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

缩⼩农业⽣产地区差异的⾸要任务是加快现有农业技术推⼴,遏制技术效率恶化的困境。

关键词:农业⽣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DEA⽅法中图分类号:F304.7⽂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01-041.引⾔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个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开放⾸先解放了农业部门的⽣产⼒,农业部门获得了快速增长。

然⽽,80年代中期后农业的增长⼜开始下降(黄季,2004)[1]。

以不变价格衡量的农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从1981~1984年的9.4%下降到1985~1989年的3.97%,虽然在1992~1995年期间的增长率达8.4%,但1996年以后农业的增长率⼀直在5%左右徘徊,农业农村的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理论研究以及⽣产实践均表明了技术进步与⽣产率的提⾼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居于中⼼地位(纳尔森,2001,P.3)[2]。

持续的农业⽣产率的提⾼,即提⾼了农民的收⼊⽔平,也为⾮农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劳动⼒,⽽劳动⼒由低效的农业向⾼效⾮农产业的再配置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个重要源泉(胡永泰,1998)[3]。

因此,研究农业⽣产率的现状以及动态演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内涵。

已有⽂献对农业⽣产率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法:参数⽅法(⽣产函数法)和⾮参数(DEA)⽅法。

参数⽅法包括增长会计法和⽣产函数法。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各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经济相对较欠发达的地区之一。

现状上,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发展相对较弱。

甘肃省属于中国的内陆省份,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对外交通相对闭塞。

甘肃省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畜牧业也相对发达,以养殖牛、羊为主。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甘肃省的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业方面,甘肃省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的能源工业为主导。

甘肃省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但由于能源价格下降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和石油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除了能源工业,甘肃省还有一些轻工业和冶金工业,但规模相对较小。

然而,甘肃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一直在推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甘肃省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交通条件,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了一批知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总体来说,甘肃省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向发展。

未来,甘肃省将继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
的发展。

同时,甘肃省还将加强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甘肃省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合作,拓展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国各省区域农户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分析

我国各省区域农户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分析

区域农 户综 合 生 产 能 力 表 现显 出较 多共 同 的特
性, 共享 的指 标是 X 、 4 X 1 X1 、 3 X 6和 3 X 、 1 、 2 X1 、 1
最终受 益能 力 ( 2 反 映农 户通 过 市 场 博 弈 B) 取得农 业收入 以及 由于兼业 行为 和非农行 为取得
X1。其 中 , 京 和 天 津农 户 的抗 灾 能 力 比其 他 7 北 地 区强 , 农业 机 械化 作 业率 也 很 高 。北 京 和 上海
[ 作者简介 ]崔宁波(90 )女 , 18 一 , 黑龙江依安人 ,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 管理学博士 ; 研究方向 : 农业经济 理论与政 策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 8卷
抵御 自然 风险 、 得最终 商 品性 农产 品的能力 , 获 考 察 的是农 户 在 生 产 环 节 的作 业 水 平 。具 体 指 标 为 : 均粮食 销 量 ( 1 、 均 畜 产 品售 量 ( 2 、 人 x )人 x ) 人均耕 地面 积 (【)抗 灾 能力 ( 4 、 械作 业 强 ) 、 3 X )机 度 (【) 有效灌 溉面积 比重 ( 6 、 ) 、 5 X ) 整半 劳 动力 比

的兼业化和非农化。从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结构演
变 趋势看 , 家庭 经 营仍 然 是农 户 家 庭 收人 的主 要
来源。
为 了系统考察 农 户 经 营 能力 , 文 拟用 农 户 本
综合 生产能 力 的概 念及评 价指标 体 系对其进 行综 合 阐述 。农户 综合 生产能力 是农 户在 一定 的社会
水 平和农 业综合 生产 能力 的重要指 标 。本 文提 出 了农 户 综合 生产 能力 的评 价 指标 体 系 , 并利 用 对应分 析方 法对全 国 3 省 ( ) 户 的综合 生产 能 力进 行 测评 。 结果 表 明: 部地 区农 1个 市 农 东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各省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劣势也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下面将分析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1.北京市优势: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享有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这里集聚了国内外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此外,北京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劣势:北京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人口过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由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北京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市民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此外,北京市的房地产价格高企,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

2.上海市优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具有丰富的金融资本和人才资源。

这里是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

上海还拥有发达的物流网络和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劣势:小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不利于企业扩张和发展。

此外,上海与内地其他省份相比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贫富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3.广东省优势: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早的对外交流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来人口。

广东还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丰富的技工队伍。

劣势:广东的劣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

广东的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水源紧张的问题。

此外,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4.江苏省优势:江苏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地区之一、江苏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达的农业经济,农产品种类丰富,并且技术水平较高。

同时,江苏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汽车、电子、化工等产业发达,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中国大陆分省产业结构分析(人均GDP前十省份)

中国大陆分省产业结构分析(人均GDP前十省份)

中国⼤陆分省产业结构分析(⼈均GDP前⼗省份)国民⽣产总值是⽤来反映⼀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的参数,⽽⼈均国民⽣产总值则背⽤来反映⼀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产效率。

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经济体了,但是中国的⼈均GDP的才在6000-700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均GDP有着5-8倍的关系。

⼈均GDP不能作为⼀个绝对的参数来衡量富裕程度,但是能够起到⼀定的参考价值。

⼈均产值前⼗省份从⼈均产值前⼗名的省份分布我们可以看到,除内蒙外,其余省份都分布在靠近东部沿海地区,⾼速的⼯业化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往来是这些地区⽐整个内陆地区拥有更⾼的产业效率的基础。

⼈均产值前⼗的省份,其⼈均产值都超过了全国的⽔平。

在总产值排名前⼗的⽣分钟,只有⼴东、⼭东、江苏、浙江、上海、辽宁进⼊了⼈均产值前⼗的省份。

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均产值排在前三位,更加说明⼤型都市拥有更⾼的产业效率和富裕程度。

江苏、浙江的⼈均产值超过了⼴东,也从另⼀个⽅⾯反映出这两个地区产业发展⽔平总体来说⾼于⼴东。

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地区经济的全貌⼈⼝分布情况对⽐全国⼈⼝的情况,河南、河北、四川、湖南、安徽、湖北等六个⼈⼝⼤省,并没有进⼈⼈均GDP 前⼗。

⼈均⼈⼝前⼗⼈均收⼊前⼗省份的城镇⼈⼝不仅都超过了50%,更是都超过了全国的城镇⼈⼝⽐例。

⼴东、江苏、浙江、福建都超过了60%,上海、北京、天津更是接近80%。

更快的⼯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同时也推动了产业效率和⼈均产值得增长。

总产值增速从各省⽣产总值增速来看,上海、北京、浙江、⼴东、⼭东五省2005年-2014年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天津、内蒙古、辽宁、福建的复合平均增长率⾼于全国⽔平。

从年增长率的⾓度看,09年,各省也都受到了世界经济的的影响出现了增速下滑的情况。

⽽天津、内蒙古、辽宁三省在14年的增速凑出现⼤幅度下滑,这种增速下滑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还是需要后⾯的实际情况进⾏分析。

江苏省种植业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种植业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d c o nJ n s a 1 e h r sta h d a vna ea dd sd a t ec) u t n i i gu w sn d .T e c p t a d a t i v a ( i a a o h g n a n g l n
drcin o rp po cin srcu ew one u . i t fco rduto tu tr a p itd o t e o s
上 劳动密集 型产 品生产上具 有 比较优 势 ; 李崇 光等 主要 运用 国 内资 源成本法 测算 中 国大米 和油 菜 籽的 比较 优势 , 果 结 表明 : 中国大米生 产具 有 比较 优势 , 籽不 具有 明显优 势 ; 油菜
彭延军等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法测算 了中国主要经济作物和 畜产品的比较优势 , 结果表明: 中国的棉花 已不具有生产比
江苏省 地处 长江 下游 , 业 种植 条件 优越 , 我 国稻谷 农 是 和小麦 的 主要 产 区 ,04年 全 省 拥 有 耕 地 面 积 49 5 2O 7 2万 h 农作 物播种面 积 达 到 7 . 万 h 全 省 粮 食总 产 量达 m, 6 9 6 m; 到 2 2 . 万 t 中稻 谷产量 为 l7 . 万 t 96 8 4 , 其 31 6 6 , 为 677 小麦 8. 0 万t 。但是 目前的 农业 种植 结 构并 不 合 理 , 了更 好地 促进 为 江苏 的农 业 发展 , 理调 整 种植结 构 , 合 需要 对 江苏 省 主要农 作物的 比较优势进 行实证研 究 , 得 出江 苏省 与全 国相 比 分析 具 有 比较优势 的作 物和处 于 比较 劣势 的作物 , 以明确 全省农 业 种植 结构进一 步调整 的方 向。 1 比较优势理论 的研 究概 况 比较 优势 理论 和方 法发展 至今 , 内外 已有 大量 的相关 国 研 究成果 , 如皮尔森 和梅耶运用 国 内资源成 本法 考察 了非洲 国家咖 啡生 产 的比较 优势 , 现 乌干 达 、 塞 俄 比亚和 坦桑 发 埃 尼亚在 咖啡生 产上具有 显著 的比较优势 , 牙海 岸在 咖啡生 象 产 上处于 比较 劣势 。世界 银 行采 用 比较 优 势指 数来 测 算经 济 作物和粮食作物 比较 优势 的相对 水平 , 两者实 际播 种 面 用 积 之 比来测算专 业 化水 平 。通过 中 国和印 度 的对 比研 究发 现, 与印度 1 7 98 的情 况相 比 , 8 年 中国各 省 经济 9 ~17 年 7 11 9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摘要: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是衡量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基于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借助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中部6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部六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

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方向,在中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制度与技术变动的过程[1],具有动态性、区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其进程是判断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顾焕章等[2]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以技术因素为主线,论述了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商品化、农业技术进步相关因素,以及农业体制、农业投资等与现代化的相关关系。

柯炳生[3]对推进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

杨万江等[4]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保障二个子系统,对农业现代化的整个系统进行测评,并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

目前,中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性研究比较常见,但定量研究却相对有限。

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测评研究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6]。

因此,建立一套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对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监测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对其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构建其指标体系。

基于系统性、可比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先从农业现代化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质量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级指标,随后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一级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查阅了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层层筛选,选取了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6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用其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各省发展经济的优劣势

北京市优势: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对外交往的中心。

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全国第一。

劣势:周边各省市经济欠发达,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缺乏上下游产业链条。

天津市优势:区位和交通、资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优势;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区域功能和技术等方面优势。

劣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与国内大城市比尚有差距,国企资金占用大、效率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河北省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又是矿产资源大省。

劣势:河北省能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

但农业生产力偏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薄弱。

山西省优势:首先,山西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优势;其次具备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且有一定的人力资本素质。

劣势:山西资本相对稀缺;传统落后部门或地区和先进部门或地区并存;技术创新水平上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内蒙古自治区优势: 自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在优势大。

劣势:在自然资源的组合匹配条件不理想,水资源相对短缺,自治区是全国自然资源组合条件最差的省区之一。

辽宁省优势:港址资源众多、鱼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工业科技及人才优势。

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低,后备资源不足,环境与生态的脆弱,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

吉林省优势:具有鲜明的汽车产业优势;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有重要资源的天文优势;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产业基地。

劣势:自然地理条件的诸多限制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省优势:农业发达,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比较齐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劣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力不协调、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上海市优势: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服务业高度发达;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拥有雄厚的人才实力;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农业产业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人们对健康、环保食品的需求。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一、2024年中国生态农业行业市场现状我国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达到1067.13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9.77%,农业源总氮、总磷分别为141.49万吨和21.20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6.52%和67.22%。

可见,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念,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主要潮流。

在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产量情况。

2023年,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增加954.6万亩,增长0.5%,连续四年保持增长。

全国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增加2.9公斤/亩,增长0.8%。

2.价格情况。

2023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3%。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基础。

正确认识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兴趣,使得全国老百姓的衣食有着重要保障。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本省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也对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安徽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发展先锋军,是国家“三农”工作的实施重点,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中,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安徽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进而得出优化安徽省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安徽省农业发展的概述(一)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安徽省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资源大省,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省,所以了解我国国情,离不开“三农”,真正了解“三农”问题离不开安徽ii。

安徽省农业发展的生产基础较好,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发展的很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总量不断增高,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安徽省按照“高效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保证,增产增收”的原则使得全省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5年粮食总产521亿斤,到2008年首次突破600亿斤,此后连年稳步增产。

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该省粮食总产达到657.8亿斤,比上年增加30.7亿斤,增量为近年最大,且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由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的大力扶持,加强新型农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发展家庭多种经营,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得到了积极调整,安徽省农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政府加大了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的支持力度,落实了大量的惠农和减负政策,从多个方面对农民创业与就业进行大力支持。

我国各省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比较研究

我国各省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比较研究
表 1 农业 劳动与土地产出率评价指标设置
表 2 201 5年度我 国各省 区农业 劳动 与 土地 产出率评价指标计 算结果
评价 指 标计 算公 式 :人 均播 种面 积 :农作 物播
种 面积 /乡村人 员数 ;农业土 地产 出率 :农业 总产
值 /农 作物 播种 面积 ;农业劳 动生 产率 =农业 总产
评 价 值在 80分 以下 的有 海 南 、甘肃 、重庆 等 10个 山 东省 ,为 54.23分 ;得 分最低 是 西藏 自治 区 ,为
表 3 2ol 5年度 我 国 各 省 区农 业 劳 动 与 土地 产 出率 评 价 指 标 分 项 得 分及 综 合 评 价 值
(单 位 :分 )
指标 综合得 分及排 名 , l 『』1 L表 3。
省 。
2.2 农 业劳动 与土地 产 出率评价 指标 综合评 价值 3 201 5年度我 国各 省 区农业 劳动 与土地产 出率评
使 用 标 准差 系 数 权 数 法 计 算各 项指 标 的 权 重 。
收 稿 日期 :2017一l1-20
第一 步计算 出各个 指标无量 纲化…处理 后指标数据 数

上海农业科技
20l8一 2
值的标准差,公式为 6 j==、// 【Z|j~E(zj)l。(j=l,2,…, 各 指标标 准值 的标准差 系数 ,m 为 我 国 31个省 区。 m),式 中 ,E(Zj)表示 无量纲 化处理 后指 标数据 的平 1.3 综合 评价值 核 算
关键 词:我 国各省 区 ;劳动生 产率 ;土地产 出率 ;综合评 价
在 我 国推进农 业 现代化 进程 中,由于人 多地少 、 人 均 农业 资 源 占有量 低 、农 户 家庭 的 土地 经营 规模 小 、农 田结 构零 散等 原 因 ,大量 的农村 人 口滞 留于 农业 ,制约了我国农业劳动与土地产出率的进一步 提 高 。为 此 ,笔者 通 过 构建 指标 体 系与 利 用客 观赋 权 法 确定 权 重 ,对各 省 区农 业生 产 要素 和 土地 产 出 率进行 了综合评价,进而明确了各省区农业发展 中 存 在 的短 板 ,以期为 各 省 区提高 农 业生 产 效率 提供 借 鉴和 决策 参 考 。 1 分析方 法 1.1 评价 指 标选取 与 定 义

地理答题: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

地理答题: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

中国农业地理地图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分析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海拔高,气候寒冷(一)、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二)、种植业(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商品率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各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天津
直辖市
水运、铁路、公路及管道交通发达,经济对外贸易以京、津为主,向内陆辐射,重工业发达;
工业潜力没有很好发挥,行业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产品较少;
特别行政区
省份
优势
劣势
香港
特别行政区
自由的金融体系,全球服务中心,政府行政架构精简效率超高,透明度高,是全球自由经济体系、法治制度完备,基础建设完善,医疗系统全面,公民素质极佳,文化根源深厚,旅游热点;
吉林省
加工制造业: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生态资源优势;
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处于模仿阶段、轻工业发展落后、经济竞争力较弱;
辽宁省
交通体系发达、服务功能强大;东北地区主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区重要窗口;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备较大,拥有多种丰富的生物,生物性多样基地;新型工业集聚、发展实力强;
运输费用高,初级产品多,基础建设不完善,科教水平低,交通不便利;
西藏自治区
风能光能资源丰富,江河湖泊水地势高亢寒冷、缺氧、人烟稀少,高山峡谷重阻,交通困难,文化程度低;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水源及旅游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产,工业基础好,海陆交通便利,矿藏丰富,临近海港及东南亚地区,是国家战略后方;
生态环境恶化、人口数量增长快、素质低、农业产品结构单一,浪费损失严重;
西南地区
省份
优势
劣势
四川省
矿产资源丰富,水利资源丰富,旅游区交通发达,劳动力廉价,劳动资源丰富;
地理区位劣势明星,缺少大力外运通道,体质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云南省
原生态的旅游资源,可以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花卉产业的发展优势、稀有物种丰富、烟草发展迅速

各省主要产业调研报告

各省主要产业调研报告

各省主要产业调研报告【河北省】一、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农村种植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2、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情况调研3、河北省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4、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考察二、工业产业调研报告1、河北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现状调查2、河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3、河北省制造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调研4、河北省建筑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调查三、服务业产业调研报告1、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报告2、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调查3、河北省物流业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研究4、河北省信息技术服务业现状调研报告【浙江省】一、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浙江省农村种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调研报告3、浙江省农村垂钓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4、畜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二、工业产业调研报告1、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2、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报告3、建筑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升级路径研究报告4、浙江省能源产业发展状况与政策问题调查三、服务业产业调研报告1、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挑战研究报告2、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报告3、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研究报告4、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广东省】一、农业产业调研报告1、广东省农村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报告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调查报告3、广东省农村养殖业现状及发展问题调研报告4、农村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调研报告二、工业产业调研报告1、广东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2、工业企业创新与提质增效调查报告3、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报告4、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调查三、服务业产业调研报告1、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2、广东省金融业现状及风险控制调查报告3、广东省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调研报告4、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黑吉辽冀晋陕甘口诀

黑吉辽冀晋陕甘口诀

黑吉辽冀晋陕甘口诀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七个省份的基本情况以及一些与这些地区相关的重要内容。

这些地区都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讲述每个地区的概况之前,我们将首先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概述、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框架。

正文部分则详细描述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七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展望了相关地区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到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七个省份的基本情况,包括它们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独特的文化遗产等。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北方地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依次介绍每个地区的特点和亮点,以及一些有趣的事实和背后的故事。

通过这样的介绍,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地区的独特之处,并对这些地方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总之,本文旨在向读者全面介绍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七个省份,并通过这些地方的介绍,展示中国北方地区的魅力与多样性。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这些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的北方地区有更多的认识和研究兴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地列出每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信息展示方式。

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组织: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黑吉辽冀晋陕甘六省的特点、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具体内容如下:2.1 黑:介绍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等基本情况,重点介绍该省的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和特色文化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列出了前述三类地区在基础竞争力诸具体指标上的差异。从表中可以看出,三类地区在基础竞争力上差异不是很明显,和综合竞争力得分的相关性很小(相关系数只有-0.037429016,可以视为无统计相关性)。除了在劳动力要素方面(非文盲率)第一梯队地区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优势之外,在资本、土地等基础生产要素方面,三类地区没有体现出梯度差异,显示基础竞争力对于各省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的贡献率较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总体竞争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福建)在基础竞争力上却处于明显劣势,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有些总体竞争力得分居前的省份(如吉林)在基础竞争力上却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3.效益竞争力
农业效益竞争力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了一个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发展后劲和潜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农业效益竞争力的排名特征上可以看出。通过计算效益竞争力子要素得分和整体竞争力得分的相关性系数(0.783),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有较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省份往往在效益竞争力上得分也较高,如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竞争力的龙头,在效益竞争力得分上也是最高的,而效益竞争力得分最低的几个省份如甘肃、宁夏、山西等均属于第三梯队。结合表4所列出了前述三类地区效益竞争力上的具体指标得分进行分析,第一梯队地区效益竞争力优势又主要体现在有较高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上,其平均得分均是第三梯队地区的三倍之多;而在增加值率上差异并不明显。高土地、劳动生产率需要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作为支撑,第一梯队地区在效益竞争力上的优势也显示了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这又导致了其农业效益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从表2(表略)所列出了前述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诸具体指标上来看,三类地区在规模竞争力上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第一梯队的八省市规模竞争力得分为64.67分,远远高出第二、三梯队的平均得分(47.4、30.85)。这说明虽然“农业大省”不能等同于“农业强省”,但是,整体上来看,多数“农业强省”有着较强的规模竞争力,农业经济总量大是“农业强省”的一个基本特征。
各省农业发展比较
1.规模竞争力
从各省市农业规模竞争力排名情况来看,得分居前的几个省份依次是山东、广东、江苏、河南、四川等省,其竞争力得分均超过80分;得分较低的省份是上海、天津、宁夏、青海和西藏等省(自治区),其得分均低于20。可见31个省、直辖市之间的农业规模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这部分指标均为总量价值指标,排名相对靠前的几个省份是理所当然的“农业大省”,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农业大省”之中也有诸如河南、四川、安徽等省份均属第二梯队地区,其综合竞争力水平只处于中游水平,称不上农业强省。而北京、天津在规模竞争力上得分却很低,其综合竞争力得分却较高,是处于第一梯队中的“农业强省”。
3.由于不同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对于不同水平及发展阶段上的地区来说,农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应完全一致,应立足各个地区的区情和资源特色及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重业门类,促进各个区域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完)
4.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合理与否是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和农村经济素质的重要体现,结构竞争力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综合竞争力的高低。从31个省、直辖市农业的结构竞争力排名来看,上海、浙江、北京、广东等得分居前,新疆、贵州、甘肃、云南、吉林等省得分较低。从三类地区的农业结构竞争力得分来看,从第一梯队地区到第三梯队地区,其得分也呈现递减之势。结合表5中具体指标得分分析,三类地区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占GDP比例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两个指标上。对于第三梯队地区而言,普遍有较高的第一产业占GDP比例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而这两个指标较高说明其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度太大,第二、三产业不发达说明对于农业产业产出的工业加工存在着产业价值链的断档,它反过来会制约农业的发展,这显示其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农村经济结构仍然雷同单一,农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为低下。对第三梯队地区而言,这些都是其农业经济结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2.中国31省市农业竞争力排名以及分类结果的显示,各省市之间农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素质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差距目前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对第三梯队地区而言,如何遏制这种差距扩大化的不利发展势头而迎头赶上,切实提高其农业竞争力的水平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四、主要结论
1.依据综合指标体系选择和建立应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从6个方面选择了26个指标来对31个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地区农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们全面理解、评价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找出自己竞争优势、劣势提供了一个有现实操作性的框架,为政府进行相关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6.成长竞争力
成长竞争力从动态角度观察上述不同竞争力子要素的变化特征,其得分的高低预示着各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可能走向。从各省市的农业成长竞争力得分排名情况来看,海南、天津、江苏、北京、甘肃等省市得分居前,这些在成长性方面的“领头羊”中,既有综合竞争力也居前的省份,如浙江、北京,也有第三梯队的省份,如甘肃省,虽然综合竞争力排名倒数第5名,但其成长竞争力却排名前5名。而一些第一梯队中的省份,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名的广东省,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速度上不尽如人意,成长竞争力得分只有31.66分,为倒数第5名。这表明,一些目前的落后者的后发优势正越来越得以显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后劲,而目前的一些领先者,则在发展态势上偏弱,有被后来者迎头赶上的危险。不过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竞争力这一地区格局还不会有大的改变,根据表7所示三类地区的农业成长竞争力得分,三类地区的梯度差异在成长竞争力方面也同样存在,这表明,目前我国多数农业竞争力的领先者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对于落后者,其后发优势并未见明显的体现,这预示,总体而言,如果在未来几年之内,各省市农业的成长竞争力还保持目前这种梯度差异的格局,我国各地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未来可能走向会体现出较强的“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将更强,而弱者将更弱。
5.现代化竞争力
从各省市的农业现代化竞争力情况来看(见表6),有几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特点:其一,从得分居前的省份来看,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占据了现代化竞争力得分的前三甲,这说明北京、天津、上海实施发展都市型农业战略,使得其农业的科技含量、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得分较低的省市如四川、云南、重庆、黑龙江、贵州等,均属于边远的西部省区,社会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其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其二,从现代化竞争力子要素得分和整体竞争力得分的相关性来看,其相关系数高达0.84,显示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高低的主导因素。其三,从三类地区的农业结构竞争力得分来看,从第一梯队地区到第三梯队地区得分递减,而且在四个具体指标得分上,都存在着这种明显的梯度差异,表明了这种差距是全面的,第三梯队地区需要从其农业的机械化、电力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其现代化竞争力。
2.基础竞争力
就各省市的农业基础竞争力排名情况而言,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三省(自治区)得分居前,这些省份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均为北方的边疆省份,由于地域辽阔,机械化生产运作效率高,使得人均耕地面积、每百户年底拥有拖拉机数等指标得分较高,从而体现了较强的基础竞争力水平。基础竞争力得分靠后的省份有湖南、江西、福建、重庆、上海、贵州等省市,这些省份均为南方省份,其自然条件的约束使得基础竞争力成为其农业的一个明显的竞争劣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