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1 文言实词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时小练】
3.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A.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
B.臣尚能被.甲上马 C.军次.下隽 D.大众怫郁行.死 (2)A.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B.而予家独远.市而居 C.竹既凋残,池亦竭.矣 D.区区者,乌.足称瑞哉
克:战胜。 被:通“披”,穿。 次:到达。 行:将要。 滨:靠近。 远:远离。 竭:干涸。 乌:黑色。
________
⑧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
⑨去.郑而之许 ⑩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⑪忽东忽西,忽出忽处. ⑫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①“贯”同“通”,通晓,精通 ②“以”同“用”, 任用 ③“穰岁”与“饥岁”相对,丰年 ④“望”与“凌” 相对,“凌”,越过,“望”,未到 ⑤“兴国”与“亡身” 相反,“逸豫”应与“忧劳”相对,安逸享乐 ⑥“亡”与 “有”相对,无,没有 ⑦“腰”与“戴”相同,应活用作 动词,腰间带着 ⑧“急”与“宽”相对,“宽松”的反面 是“严酷” ⑨“之”是“去、到、往”,“去”与“之” 相反,则应为“离开” ⑩“牧”同“御”,统治,治理 ⑪“出”是出仕,所以“处”是隐居 ⑫“慎”与“敬”同, 谨慎
三、成语角度推断法 成语是保存古汉语的活化石。它们有的保留了古汉语的句 式,如“马首是瞻”就保留了宾语前置的句式;有的则保留了 古汉语的词义,如“奔走相告”中的“走”,便保留了“走” 的古义“跑”。所以,通过成语,可推知某些文言词语的义项, 当然,不应只限于成语,有些双音词也有此功效。如: 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 济:渡河。 通过“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可推知“济”可解作“渡 河”。
二、借助通假推断法 当某字在句中译不通时,不妨想想它是否是通假字,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不可能与跳蚤有 关,联想其同音词,可推想其通“早”。这种推断不可想当 然,应联系通假字构成方式进行推断。此外还须知道,实词 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不可能四个选项全都考通假,只会是其 中的一两个选项。
(3)选A A项,“投城遁走”理解成“投奔城逃走”于理不通, 所以这个“投”应是“抛弃”“扔掉”,如“投笔从戎”。B 项,“济”可组词“同舟共济”“和衷共济”,从而推知 “济”解作“渡河”。C项,“虞”可组词“不虞匮乏”“无 冻馁之虞”“兴修水利,水旱无虞”,从而推知“虞”可解 作“忧虑”“忧患”。D项,“尚”可组词“礼尚往来”,从 而推知“尚”可解作“崇尚”“推崇”。
五、语境角度推断法 对于实词的判断,有些常见、固定的义项,一眼便可以 看出。而有些实词,必须放到句子中,仔细斟酌,看其在上 下文中有无有悖事理、前后矛盾或上下文欠连贯通顺的地方, 方可确定其对错。
【典例4】 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良久,召唐让.曰
让:责备。
四、句式结构推断法 古文讲究文句整齐,喜用骈句与互文。这种整齐的句式、 对称的结构,常在相同位置上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所以我 们可以利用这种结构,通过已知推断未知,如: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率”与“将”处于相同位置,可由“率”推知“将” 可译为“率领”“带领”。
【即时小练】
4.试从句式结构的角度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学案1 文言实词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仅指出了考查范 围,即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还明确了试题考查方 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因此,正确理解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既要靠平时的积累,又要靠临场推断。 掌握主要的推断技巧,并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应对 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重要策略。
解析 B项,“寇幽州”应为动宾短语,所以把“寇”解为名 词“盗贼”错误,名词+名词,应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这里的“寇”应为动词“侵犯”。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 性,全句可译为“契丹侵犯幽州”。由此例不难看出,有时 掌握了这一要点,一招足以定正误。 答案 B
【即时小练】
1.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①通五经,贯.六艺
________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________
③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________
④岭南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________
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________
⑥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________源自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A.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B.以偿其素.志 C.学者非韩愈不学也,可谓盛.矣 D.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4)A.毛文东将.卒反 B.先生则躬樵.汲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厚:扎实。 素:向来。 盛:兴旺。 贵:珍贵。 将:率领。 樵:木柴。 市:购买。 趣:催促。
(5)A.上虞有寡妇主.孝.,养始
主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至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答案 (1)选A 联系上文的“樵苏”(此两词是名词活用作动
词:打柴砍草)和下文的“饱”,推断应为动词,译为“埋灶
做饭”。
(2)选A “勒陈”应是动宾结构,“陈”不应是动词“陈
六、知识迁移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常常是命题在课外,考在课内。选文虽然是 陌生的,但文中的许多实词,却是课本中见过的熟面孔,况 且实词的义项是固定的,所以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有举一 反三的迁移能力,通过课内的实词义项,去推知或印证该词 在试题新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推断“六方法”
一、语法角度推断法
词性不同,常常会导致词义的不同,所以分析加点词的词
性及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可有助于对词义正误的判断。
【典例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梁祖陈.师河朔 B.契丹之寇.幽州也 C.向.晚皆有归志 D.王其勉.之
陈:部署。 寇:盗贼。 向:将近。 勉:努力。
(4)选B B项,如将“渝”解作“坚持”,那么“泽命不渝” 便与“信也”前后矛盾,可组词“矢志不渝”“忠贞不渝”, 从而推知“渝”应作“改变”“违背”讲。A项,可联系成语 “生生不已”中的“已”作“停止”讲,所以A项正确。C项, 可联系成语“修身养性”而推知此项正确。D项,可联系成语 “同舟共济”中的“济”理解,便知此项解释正确。
(3)A.(韩)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4)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B.泽命不渝.,信也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河。 虞:忧虑,忧患。 尚:崇尚,推崇。 已:停止。 渝:坚持。 修:治理。 济:渡过。
【即时小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B.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C.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D.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解析 A项,“旁”通“傍”,依傍,靠近。(我的灵魂还能 恋恋不舍依傍着你,你就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B项, “支”通“肢”,肢体。(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 热水给我洗手暖脚)C项,“而”通“尔”,你。(我和你的君 主说话,你算什么人)D项,“颠”,跌落。(在树上居住会跌 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答案 D
(1)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2)A.皆持兵勒陈. B.宥其枝.附. C.乃赢服间.行 D.侯民病.利.
爨:灶台。 罢:疲惫。 详:通“佯”,假意。 陈:列阵。 陈:陈列。 枝附:随从的人。 间:从小路。 病利:兴利除害。
【即时小练】
5.试从语境的角度,选出下列各题中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
释错误的一项。 (1)A.颜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 B.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尉 C.成帝美其素.行 D.敕太官四时致.膳 (2)A.诸长吏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B.闻延陵之理乐,睹吾子之治.《易》 C.虞翻又性不协俗,多见毁.谤 D.自起行酒,(虞)翻伏地阳.醉
迁:调职。 私:偏爱。 署:任命。 绐:欺骗。 伟:身体魁梧。 讶:惊讶,奇怪。 赡:赡养。 干:岸。
答案 (1)选D “致膳”的“膳”应是“膳食”,如把“致” 解作“表达”显然不通。“致”应为“致送”,全句可译为 “下令太官致送四时节令膳食”。 (2)选A “远委城郭”如译作“委派城池”于理不通,城池 不能委派。“远委城郭”应是“远离城池”。 (3)选A 前句的“骁勇”与后句的“累迁裨校”应是因果关 系,既然是作战骁勇,所以不应是多次调任裨校,应是“升 迁做了裨校”。 (4)选C “负”组词“背负”,“彼非不欲多负”应为“他 不是不想多背”,所以“力不赡也”是“力量不足或力不胜 任”。
列”,而应是“阵”的通假字。
(3)选D “忽”与“贵”均应为动词,忽视、看重。“忽于 往”“贵于今”即“过去被忽视”“现在被看重”,将其理 解成形容词“珍贵”显然错了。 (4)选B “躬”是“亲自”,“汲”是动词“打水”,“樵” 应是动词“砍柴”。 (5)选D “行旅不至”,“行旅”做主语,应是名词“旅行、 游览的人”。
课:督促。 豫:参与。 素:向来。 致:表达。 委:委派。 治:研究。 毁:诽谤。 阳:假装。
(3)A.以骁勇,累迁.裨校 B.吾今私.汝,则可矣 C.辟署.僚属,皆取廉介之士 D.严氏不悦,绐.曰
(4)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 B.人或讶.问之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D.迂道疾行,至河干.
B.当是之时,赵几霸.
霸:称霸。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得,犯罪。
D.文吏以法绳.之
绳:捆绑。
解析 D项,将“绳”的“捆绑”释义代入原句,便成了“用 法律捆绑他”,很显然于事理有悖,联想“绳之以法”,可 知“绳”应解作“制裁、纠正”。其他三项,脱离了上下文 则很难理解,但D项的错误则非常明显,不难确定答案。 答案 D
【典例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B.朕欲别除.一官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D.昌宗从旁迫趣.说
暴乱:发动叛乱。 除:革除。 闲:空闲。 趣:催促。
解析 据上下文语境可确认A错误,这里的“暴乱”是“残暴、 胡作非为”之意。B选项明显错误,因为“除”是“授予官 职”。C选项将释义代入,只能译为“不空闲吏事”,明显不 通,所以通过同音通假联想其与“娴”通假,由“娴熟”可 知“娴”是“熟悉”的意思,“不闲吏事”应是“不熟悉吏 事”,可见译为“空闲”错误。而D选项中的“趣”与“迫” 共同修饰“说”,可推知“趣”“迫”同义。由杜甫《戏题 画山水图歌》中“能事不受相促迫”,可知“趣”同“促”, 因此可断定D选项正确。 答案 D
【典例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数万众薄.(王)彦垒 B.(王)彦决围以出,其众遂溃. C.常虑变生不测. D.俾.以大兵再攻(王)彦垒
薄:轻视。 溃:离散、逃散。 测:预料。 俾:使、让。
解析 联想“薄暮”“日薄西山”,可推知“薄”应解作 “迫近”“逼近”。B项,“溃”可通过“不战自溃”“一触 即溃”“溃散”等词,推知“溃”解作“离散、逃散”,正 确。C项,“测”可通过“变幻莫测”“天有不测风云”“世 事难测”推知“测”解作“预料”,正确。D项,“俾”可通 过“俾众周知”“俾使考查”推知“俾”解作“使、让”, 正确。 答案 A
答案 (1)选C C项,“次”应解作“驻扎”。A项,“克” 可组词“攻无不克”“克敌制胜”“克服困难”,从而推知 “克”可解作“战胜”。B项,“被”可组词“披坚执 锐”“披挂上阵”,从而推知“被”通“披”,可解作 “穿”。D项,“行”可组词“行将就木”“行将死亡”“行 将倒塌”,从而推知“行”可解作“将要”。 (2)选D D项,“乌”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项,“滨” 可组词“东滨大海”“滨江大道”,从而推知“滨”可解作 “靠近”。B项,“远”可由单音词变双音词。C项,“竭” 可组词“枯竭”“竭泽而渔”,从而推知“竭”可解作“干 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