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效率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效率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实验效率,下面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实验前,精心准备实验器材
目前,在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数量上的不足、质量上的不足、品种上的不足等。

因此,在准备实验器材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废旧器材,变废为宝。

最近几年,科学教材的变动比较大,很多实验也发生了变动,原有的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现在的实验要求,面对这么多的废旧器材,我们不能让它们长年“躲”在橱中,应当充分的加以利用。

对那些旧器材,由于教材中已经没有安排相应的实验,我们科学教师不妨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新内容”,比如《静电》现象,现行科学教材中没有安排,而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中都有很多这方面的器材,笔者觉得,我们不妨在研究“电和磁”这一单元的时候,穿插一下静电的实验,让这样的旧器材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2.自制教具,补充器材的不足。

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很可能会遇到器材不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加以改进、组合,自己制作一些教具,一方面补充现有器材的不足,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像老师这样进行一些科学小发明、小制作。

比如在研究《空气的性质》时,有一个实验是让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教具:把一个吹大的气球固定在玩具赛车上,打开气球的扎口,赛车被气球反冲的力量推了出去。

这个教具所用的材料很简单,效果却很明显,尤其是学生在看了以后,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模仿老师的制作,自己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案,这不正是我们科学教育所期待的结果吗?
二、实验初,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小学的科学课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课。

科学实验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实验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制订实验方案。

1.填空式。

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刚涉及科学实验的学生,他们还不太会做科学实验,还需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

比如,在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去交流、完善、形成实验方案。

问题:小车的运动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与拉力大小有关。

拉力,走得越
,拉力越,走得越。

保持不变的是,需要改变的是。

经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前期准备后,学生在操作时,就有了目的性,实验就会有序,不会乱来。

2.表格式。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时一组实验器材,可以同时做几个实验,如果安排得好的话,课堂会很有秩序。

比如,在研究“磁铁的性质”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很丰富,一个磁铁性质实验盒,学生拿到器材后,该研究些什么呢?怎样研究呢?我们可以帮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明确实验方法,使探究变得有序。

三、实验中,多看、善做、乐说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动手又动脑,个个兴高采烈,求知欲望特别强烈,作为科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多看、勤做、乐说,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

1.多看。

一看老师的演示,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二看自己的实验产生的现象,要看清、看全事物的真实面貌,要能发现平时没注意到的一些现象,比如在让学生观察树叶时,教师准备了许多不同树木的叶子,学生通过“看”,发现了树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其效果
与老师直接告诉你答案是不可比拟的;三看相邻同学的实验操作,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间相互交流,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实验操作。

2.善做。

“做中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科学探究的一种方式,离开了“做”,就不成“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亲身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学生的探究涉及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一句话一带而过、一触即退。

针对这样的现状,科学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环境,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做实,不必为了完成教材任务而教学。

案例:《电磁铁》一课中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由于涉及的因素较多,有线圈的匝数、电力的大小、有无铁芯等因素。

到底哪些因素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影响,要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探究出结论,难度不小。

学生在预测出以上方法后,教师有意向地安排不同的组各自研究其中的一个假设,要求学生在探究前先拿出实验方案: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的假设是什么?准备怎么操作?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接着让学生带着方案有目的地去探究自己的假设,最后交流汇总,得出结论。

很显然,每组的学生虽然只完成了一个假设的探究,但从实验的设计到操作再到结论,都是由他们自己通过探究、交流以后得到的。

就能力的培养来看,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不求全、但求精,学生做的实在。

3.乐说。

实验离不开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鼓励所有的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能只有少数人说了算,要形成争鸣。

一个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形成的结论说出来,鼓励学生实事求是的说,不能弄虚作假,明明观察到的现象不是这样,但听到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自己的不一样,就否定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