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七市(南通泰州扬州徐州淮安宿迁)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通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石。

两者有诸多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理念和激
情的结果。

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只是两者在呈现方式上。

A. 催化一脉相承各有千秋
B. 催生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C. 催生一脉相承平分秋色
D. 催化相辅相成平分秋色
【答案】B
【解析】
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的一组是()
①千秋绝唱消魂句一卷高歌漱玉词
②东南形胜填词去岸柳月残煮酒来
③锦书难托钗头凤青渡再遇蝶恋花
④闺中苏辛传孤本词里红瘦咏海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此类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对于作家作品、
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体裁等文学常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
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作出判断。

①“销魂句”,李清照曾作的词“莫道不消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词集《簌玉词》。

②“东南形胜”,选自柳永的《望海潮》,“岸
柳月残”是柳永《雨霖霖》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变体。

③“锦书难托”是陆游的词《钗头凤》里的句子,陆游也作过《蝶恋花》词。

④苏轼生活在北宋,辛弃疾生活在南宋,“闺中”指女性
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间,横跨两宋,她是苏辛词的传承者。

李清照词《如梦令》中有“绿肥红瘦”的句子。

分析可知①④两联说的李清照,适合悬挂在李清照故居。

故选B。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国思想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形:不仅仅是避世的道家,就是貌似与道家严重对立、注重事功的儒家,,;,,。

在那种情形中人格的审美理想严重偏离道德
的伦理理想,这种偏离使得道家超凡脱俗的个人修行和儒家至大至刚的“兼济天下苍生”都蜕变
为“明哲保身”的犬儒哲学。

①这类人被视为高洁之士
②而忧天下之患者反被视为俗人
③往往被嘲讽与讥笑
④也极为推崇避世风流、个人逍遥
⑤他们的行为也往往被歪曲
A. ①④②③⑤
B. ②④③⑤①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②③⑤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读完题目提供的六句话,
明确总体话题,找出其中的关键性词语(比如代词和关联词),然后结合材料的语境,注意前
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进行排序。

本题,前面文字有这样的关联词语:不仅仅是……
就是……,后面应接关联词语“也”,因此,④应放在第一位置与上文衔接,①句中的“高洁之士”与④句中的“避世风流”相呼应。

②句前面的“而”是转折,后面说的另一种情况,即“忧天下之
患者反被视为俗人”,他们“往往被嘲讽与讥笑”(③句),他们的行为“也往往被歪曲”(⑤)。

分析可知,衔接最恰当的是:④①②③⑤。

故选C。

4.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该社区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更喜欢借阅实用的图书。

B. 该社区的居民对图书馆的科学普及类图书不太感兴趣。

C. 该社区的居民喜欢借阅富有悠闲生活意味的图书。

D. 该社区女性居民图书借阅量超过了男性居民借阅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
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

A项,“该社区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更喜欢借阅实
用的图书”分析错误。

根据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哲学历史与科学普及类的图书男性比女性借阅
的多,其他类型,如插画艺术类、经典名著类、影视欣赏类、家庭教育类图书,女性比男性借
阅的多。

总的来看,女性居民比男性居民更喜欢借阅实用的图书。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焚琴子传
顾天石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

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

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

及观五策①,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主司乃惧
不敢录,遂下第。

生遂弃诸生不为。

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
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

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

又历韶、惠、广、雷诸郡。

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莱公②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


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

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
遂归。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

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

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

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

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

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

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
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

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

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

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

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

由是人颇异之,
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

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
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

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

卿才情如此,
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

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
之曲。

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居数日,金兰死。

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

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

”遂焚其琴,不复鼓也。

因自号“焚琴子”。

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辟疆园文钞》,有删节。


【注】①策:策论。

②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抗音而哭抗:抵抗
B. 然终莫能及也及:赶上
C. 虽老师宿儒宿:年老
D. 亦人生韵事韵:风雅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

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 焚琴子琴技精妙,曾改换姓名带着琴游于八闽,王公大人争着邀请他,听他弹琴。

C. 焚琴子常常喝酒后大发议论。

谈论古今得失,即使老师、儒生和商人也难不倒他。

D. 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毁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

(2)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3)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第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

8. 焚琴子“伤心善哭”,请简要概括他为自己为他人“哭”的原因。

【答案】5. A 6. C
7. (1)(主考官)等到看了他的五篇策论,(发现他的策论)太过于指明陈述时事,极力斥责
耿氏,认为他有包藏叛逆的心。

(2)因此人们感到他与众不同,认为他是抱负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因为不得志将心志隐藏在
琴中。

(3)琴音和谐,我和你没有灾祸(安然无恙),但第七弦无缘无故突然断了,年少聪明的人
承担(会有)灾祸啊。

8. (1)自己人生失意;(2)被韩愈《逐鳄文》感动(百姓遭受疾苦);(3)忠臣被贬,遭
受陷害;(4)思念家乡;(5)知音逝去。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要重点把握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
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
词要加以积累。

解题需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含义,可以采用字形推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语
法分析推断法、语境分析法、成语印证法、课文迁移法等。

A项解释错误,“抗音”即“高音”。

抗,高。

故选A。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
上判断正误。

C项分析错误,文中的“老师”指学官,“深通经济者”,句中“经济”是“经世济民”的
意思,不是商人。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
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这道题翻译时要注意的关键词有:(1)及,等到;策,策论;至,极力;斥,斥责。

(2)由是,因此;异,认为……与众不同;非常,不同
寻常。

(3)和,和谐;绝,断;当,承担。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此题的做
法如下,先浏览题干,确定其答案在文中的位置,然后选取关键词语概括。

他为自己为他人“哭”的语句有:①为自己哭,“伤心善哭”每遇到伤心事就会放声痛哭。

“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为不被录取,人生失意而哭。

“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为思乡而哭。

②为他人哭,“读其《逐鳄文》,哭之”被韩愈《逐鳄文》感动而哭。

“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有感于寇准被贬,为忠诚被贬而哭。

“听鹧鸪作‘行不得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为思乡而哭。

“金兰死。

生抚尸一哭”为知音逝去而哭。

【点睛】参考译文:
焚琴子,姓章,是福建的秀才。

为人光明磊落而又豪放不羁,每遇伤心事容易放声痛哭,类似
古代的唐衢、谢翱,但才情又超过了他们。

写作诗文,下笔洋洋计千言,都能使人的内心深受
感动。

庚子年参加乡试,(焚琴子的)文章已被主考官所赏识。

等到(主考官))看到他的五篇策论,
(发现他的策论)太过于指明陈述时事,极力(也可翻译为“以至于”)斥责耿氏认为他有包藏
叛逆的心。

主考官于是害怕(招祸)不敢录取(他),于是(他)落了榜。

焚琴子就放弃秀才
身份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登临鼓山上所谓的“天风海涛亭”,北望京城,放声痛哭说: "我将烧掉
自己的(译为“那些"也可)诗书,停笔不再写作文了。


焚琴子仕途不得志以后,出游到了潮州。

访问潮州刺史韩文公庙,读了他的《逐鳄文》为其痛哭。

后又游历了韶、惠、广、雷各州郡,为岭海多瘴气而悲,想到寇莱公(寇准)被贬雷州之时,枯竹长出新笋,蜡烛泪流成堆,遗风余韵如在眼前,于是又悲哀痛哭。

听到鹧鸪鸟“行不
得也哥哥”的啼鸣声,就又高声大哭起来,扰乱了鹚鸪鸟的鸣叫声。

过了一些时候,(焚琴子)向惠州一个叫作上振的和尚学弹琴,学到了他的高超的琴技,就回去了。

改名换姓,凭借着琴
艺游历闽地八方。

王公大人争相邀请他,听他弹琴。

有愿意跟从他学习琴艺的人,虽然学得很好,可是始终不能赶上他的水平。

时间长了,闽地的人都把焚琴子当作琴师。

即使是江浙一带,也有好多人听闻他的大名。

然而
有权势的人不以礼相待,请他也不前往,去了也不久留。

常常在酒酣耳热之际,把琴摔到地上,举起满满的一大杯酒,高谈阔论,惊动滿座宾客。

谈论古今得失,既使是长期钻研儒家经典、
非常精通经世济民的人,也不能难倒他。

他最喜爱的童子叫金兰,也擅长弹琴,独得焚琴子的
真传。

(金兰)常背着诗囊跟着焚琴子游历到几千里之外。

焚琴子的诗作好了,金兰便抄录下来,装满了布袋。

有客人来拜访焚琴子没有遇见,金兰代替他接待,拿出焚琴子所写的惊人诗
句给客人看。

因此人们感到他与众不同。

认为他是抱负不同寻常的读书人,因为不得志将心志
隐藏在瑟中。

焚琴子对于夫妻感情忠贞深厚,夫人陈氏比他小十岁,也非常有文化,爱好音律。

焚琴子曾归
家为他的妻子弹琴,茶香飘进窗子,妻子那云鬓高挽的疏疏落落的情影,看了就十分快乐,认
为这是闺房中清雅的功课,也是人生风雅之事。

忽然有一天,焚琴子对他妻子说:“我一向听说
红颜薄命。

你有这样出众的才情,算命的人大多说‘太岁在卯’你该当死去。

难道你也是天上的人,不久应当离开了吗?”于是感慨悲伤,为妻子弹了《别鹄离鸾》之曲。

说:“琴音和谐,我和
你没有灾祸。

但第七弦无缘无故突然断了,年少聪明的人(会)遭受灾祸。

”过了几天,金兰
死去。

焚琴子抚尸大哭,经不住自己心中的悲伤,吐了几斗鲜血,说道:“我死以后,《广陵散》失传了。

”于是焚烧了自己的琴,不再弹琴,因此自己起别号为“焚琴子”。

焚琴子到康熙丁已年,年四十九岁。

最后死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①
苏轼
分携如昨。

人生到处萍飘泊。

偶然相聚还离索。

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

天涯同是伤沦落。

故山犹负平生约。

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注】①元素:杨元素,是苏轼同乡和故友。

10. 下阕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9. 与友人别离;漂泊不定;身体多病;离群索居。

10. ①“尊前一笑”展现了词人面对离愁的豁达;②“天涯”“伤沦落”抒发词人内心的漂泊之悲;
③“同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意;④“故山”“负平生约”暗含了词人思乡之情以及不能归
乡的无奈;⑤“长羡归飞鹤”显露了词人向往归隐之心。

【解析】
【9题详解】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思路是:情感+分析(手法技巧)。

诗歌情感的把握需要借助诗歌的细节、意象、显现情感的特殊用字等。

在全面理解全词内容的
基础上,再认真研读下片。

在下阙中,“尊前一笑休辞却”词人故作达观,劝友人尊前对饮,并
用天涯沦落的共同遭遇来打动对方,展现了词人面对离愁的豁达之情。

“天涯同是伤沦落”句中
说“天涯”“沦落”这样失意、丧气的话,并非果真如当年自居易那样遭到贬谪的不幸,而只是夸
大其辞地写仕途飘荡的身世之感,抒发词人内心的漂泊之悲。

“同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劝慰
之意。

“故山犹负平生约”句子“故山”“平生约”表达了归隐的素愿以及对故乡的深情。

“长羡归飞鹤”表达了归隐的素愿以及对故乡的深情。

【点睛】诗歌赏析:
下片劝慰友人,天涯沦落人,不妨放怀一笑。

换头两句写别筵情景:“尊前一笑休辞却,
天涯同是伤沦落”,词人故作达观,劝友人尊前对饮,并用天涯沦落的共同遭遇来打动对方。

当然,说“天涯”“沦落”这样失意、丧气的话,并非果真如当年自居易那样遭到贬谪的不幸,而
只是夸大其辞地写仕途飘荡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一种厌倦的情绪。

对仕途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怀
念往往纠缠在一起,篇末三句折到抒发归隐故乡的意愿,是合乎心理逻辑的:“故乡犹负平生约。

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从当年兄弟相约早退到写此词时,已经过去了十四个年头,“犹”、“长”二字便写出了一种长久的期待与内心的渴望。

词人把“峨嵋”作为故乡及其美景的代表,从
反面运用了“化鹤归辽”的神话故事,以“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归隐的素
愿以及对故乡的深情。

不过,下片所写并非当时思想的全部,也不能因此引出词人向往恬退的
结论。

这首赠别词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化了身世感慨,二是牵动了故乡
情结。

全词所表现的是客中送客的黯然情怀,但取境阔大。

声调嘹亮,故情虽抑郁而不萎靡,
构成独特之情味。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7)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

(《论语·泰伯章》)
(8)___________,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朱子家训》)
【答案】 (1). 言笑晏晏 (2). 朝搴阰之木兰兮 (3). 飞漱其间 (4).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 击空明兮
溯流光 (6). 拄杖无时夜叩门 (7). 任重而道远 (8). 宜未雨而绸缪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
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易错字的书写:晏、阰、漱、溯、绸、缪。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五叔春荆
郑振铎
祖母生了好几个男孩子,父亲最大,五叔春荆最小。

当五叔夭死时,我还不到七岁。

到了现在,自然已记不得他是如何的一个样子了。

可不知怎的,这位不大认识的叔父,却时时系住了我的心,成为我心中最忆念的人。

这个忆念,祖母至今还时常叹息着把我挑动。

她每每微叹着说,五叔是你几个叔父中最听话的,三叔常常挨打,二叔更不用说,只有他,从小起,便不曾给她打过骂过。

五叔读书又用功,常
常几个哥哥都出去玩了,他还独坐在书房里看书,一定要等到天黑了,方才肯放下书本。

也写
得一手好楷书,那些字,个个工整异常,他记账也是这个样子的,慢慢的一笔笔的写下来,从
没有写过一个潦草的字,也没有做过一件潦草的事。

那个时候,家里的杂事,没人管,要不是
五叔在家,她真是对付不了。

二叔有时还打丫头,三叔也偶有生气的时候,只有五叔从没有对
丫头、对老妈子、对当差的说过一句粗重的话,他对他们都是一副笑笑的脸儿。

在他死时,家
里哪一个人不伤心,连小丫头也落泪了。

唉,你这样好的五叔,可惜死得太早!每当回忆起伤
心的情景,祖母总是默默的不言一会儿,沉着脸,似乎心里很凄楚。

每到夜晚,祖母便在烟铺上坐着,慢慢的烧着烟,嗤、嗤、嗤的吸着。

她是最喜欢我在这时陪
伴着她的。

在烟兴半酣时,她有了一点感触,又对我说起五叔的事来。

祖母道:“唉,你不晓得你五叔当初怎样的疼爱你!他常常把你抱着,在天井里打圈子,他抱
得又稳又有姿势。

你那时也很喜欢他呢,见了你五叔走来,便从奶娘的身上伸出一双小小的又
肥又白的手来,叫道‘五叔,抱,抱!’,你五叔便接了你过来抱着。

你在他怀抱里从不曾哭过。

我们都说他比奶娘还会哄孩子呢。

像你二叔,他未抱你上手,你便先哭起来了。

全家都说,你
和你五叔缘分特别的好。

有一年,你出天花,你五叔真是着急,书也无心念了,天天拜菩萨,
请医生,取药,就是煎药,也亲自动手。

你现在都不记得了罢?”
真的,我如今是再也回想不起五叔的面貌和态度了,然而祖母屡次的叙述,却使我依稀认识了
一位温厚仁爱的叔父。

祖母曾把五叔病死的原因,很详细的告诉过我们,而且不止告诉过一次。

她凄楚地述说着,我
们也黯然的静听着。

夜间悄悄无声,如豆的烟灯,在床上放着微光。

那一年,祖母回故乡,五叔跟随着。

她在家里住了几个月。

恰好祖姨新死了丈夫,心里郁郁不快。

祖母怕她生出病来,便劝她搬到我们家里来同住。

她踌躇了几时,便同意了。

她把房子和
重笨的器具卖掉,然而随身带着的还有好几十只皮箱。

这样多的行李,当然不能由旱路走。


叔便专雇了一只闽船,护送着祖姨从水路走。

祖母则由五老爹伴随着从旱路走。

哪想到,那条
船途中触了礁。

祖姨只得带了些重要的细软,和五叔上了舢板。

不想岸边沙滩上水很浅,舢板
靠不上岸。

五叔便把长衫卷了起来,脱了鞋袜,负着祖姨,在水中走上了岸。

五叔身体本来很细弱,自涉水上岸之后,便觉得不大舒服,时时在夜间发热,但他怕祖母担心,一句话也不敢说。

病一天天的加重,以至于卧床不能起。

祖母忙请医生给他诊看,这病已是一
个不治的症候了。

临死时,他除了说自己辜负了养育的深恩而不能报,劝祖母不要为他悲愁,
一句别的吩咐也没有。

他平安而镇定的死去。

在五叔安静的躺在床上、微微的断了最后的一口
呼吸时,祖母的心碎了!她整整地哭了好几天。

到了一年两年后,想起来还是哭。

到了如今,
已经二十多年了,还是常说:“唉,你五叔,可惜死得太早!”
前几年,我和三叔归到故乡扫墓,我们立在阴沉沉的松柏林下,面前是一个圆形墓,墓石上的字,已为风雨所磨损,但还依稀的认得出是“亡儿春荆之墓”几个大字。

我黯然的站在那里,山
中无比的寂静,乌鸦呀呀的由这株树飞到那株树上去。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先写二叔、三叔的不好,再写五叔的好,初步呈现
了五叔的形象。

B. 文中先后两次写到祖母说五叔“可惜死得太早”,表现了祖母对五叔的怀念,也流露出祖母对
五叔早逝的伤感。

C. 五叔夭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祖母担心而延误了治疗,当然也有体质较弱、涉水受寒以及
操劳过度等因素。

D. 小说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叙述舒缓,语言平实,有助于刻画五叔经历平常、性格平和、
行事从容的形象。

13. 从文中看,五叔的“温厚仁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A 13. ①对下人尊重, 平等相待;②对“我”关心,疼爱有加;③对长辈孝顺,悉心
照顾。

14. ①墓石上磨损的大字,与开头“五叔夭死”相呼应,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对墓地环境
的描写,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③寓情于景,表达了对五叔的思念和对他早逝的痛惜,含蓄蕴藉。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戏剧的无形剧本
郑劭荣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剧目浩如烟海,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

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
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

中国戏剧是如何创造这些奇
迹的?其中的奥妙在于创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

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提纲戏”的表演传统,唱词、念白、唱腔及舞台动作均由演员即兴发挥。

这类在表演中生成、使用,以口头为传播媒介的剧本称为“口头剧本”。

口头剧本不立文字,口
耳相传,是中国戏剧非常古老而珍稀的文化遗产。

口头剧本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优戏。

优的表演以言辞便捷、即兴调谑为特色,缘事而发,或讽谏,或娱人。

宋元时期,说唱伎艺繁荣,口头剧本由此形成。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

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他们广泛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

《琵琶记》等演出本为考察当时的舞台实
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类文本清晰表明,伶人在舞台上依托文学剧本,即兴穿插、增添、改换
或删减宾白科诨,插演各类戏耍杂艺。

戏剧套语是演员编创口头文本的重要手段。

所谓戏剧套语,是指在不同剧目中反复使用的程式
化的戏词。

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的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演化为戏剧表演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