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习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习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认知习惯是开发学生智力和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在物理教学中要从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物理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手
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认知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各种物理情景是
培养学生认知习惯的最佳方法。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可
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
的事情。

【关键词】:认知习惯、课堂导入、创新思维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理知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又在生产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中学阶段打好扎实
的知识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
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
知识的掌握。

通过物理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
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而认知习惯可以伴随孩子们的一生,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通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
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
基本功。

本文就认知习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见解。

第一: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认知习惯做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
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

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
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课堂导入”,要讲出新意,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出来的“奇
珍异宝”。

因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导入”。

实践证明“课堂导入”常常关系学生一生的认知习惯。

1、利用“课堂导入”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学生说明物理是
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在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
础学科中,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天、地、生、化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作为支柱。

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
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经常地不失时机
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学这座精美的科学殿堂,以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去吸取其中的
营养。

2、利用“导入”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克服畏难情绪。

教师通过新学期、新学年的“导入”如结论或前言等及时给学生讲解。

作为科学的物理尽管有宏
观上的连续性,但物理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按力、热、声、光、电、原子物理学的
体系讲述各部分内容,并不依赖前面讲述的全部内容。

因此,过去没学好(当然
不是一无所知),只要努力,现在照样能学好。

再讲一些“半路出家”的物理学家
的故事和童趣轶事,帮助那些过去没学好而灰心丧气的同学医治心理创伤,同时
鞭策了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继续勤奋学习。

3、“课堂导入”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

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
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都是“课堂导入”无声的语言,不可忽视的素材。

通过直
观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

这样,“以疑导读”“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
尽快地理解其真谛。

4、利用“课堂导入”进行情感教育,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创设积极、和谐、
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的冷暖亲疏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
的实现程度。

“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
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课堂上要
注意利用“课堂导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教导,教师要善于
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
以鼓励和表彰。

对于进步显著的同学也不要忽视,使尽可能多的同学感受到教师
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的心境。

5、“课堂导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课堂导入”与教学
内容不能油水分离,而应水乳交融,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紧紧围绕“课堂导入”
这个特点来设计。

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
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是培养学生认知习惯最基础的起点。

第二:在物理教学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认知习惯的最好的途径。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发挥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影响孩子一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习惯。

1、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以此更
好的让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
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

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实验就是好办法。

例如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
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
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2、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以此通
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的习惯。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


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
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
完成的。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
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

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
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
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
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
是绝缘体。

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

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3、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严谨性的习惯。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

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

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

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

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

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4、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实验开阔学生思路。

如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

这样用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的作用,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培养了学生灵活多变的认知习惯。

第三:通过创设各种物理情景是培养学生认知习惯的成功点。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善于思考的认知习惯。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

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我在上“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就以下面的情境为设:医生给病人测体温之前,通常要拿着体温计作一个什么动作(向下甩一甩)?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而剥开之后冰棒又会冒‘烟’,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过一会就会出‘汗’,为什么?如果你生病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这又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洗澡的时候不冷,刚洗完澡还没穿衣服的时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它?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很熟悉,会感到很亲切,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

2、利用实验活动创设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
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可让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分别用两把刀进行切萝卜比赛。

比赛中故意让男同学
用很钝的刀,让女同学用锋利的刀,结果,男同学输给女同学,很不服气地抱怨说,刀太钝,切不动。

由于采取的是实验加比赛的方式,学生积极性特别的高,
参与性也高,争先恐后地帮助他分析原因。

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
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并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进行探究实验。

在实验器材
的准备上,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橡皮泥、细绳、绸带、钩码。

也可以多准备一些,如,再同时提供一个塑料瓶盖,一个装有细沙的牛奶盒,一个小桌子等。

这样,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更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利用诗词、故事创设情境
诗词是历代文人广泛接触自然,细致观察自然的产物,名诗名句中也常常包
含着物理知识。

恰当地将诗词引入教学,便于设悬立疑。

在诗情画意中,只要设
计合理,也能激起学生强烈求的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如:用苏轼诗“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成语“立竿见影”、“一叶障目”等可顺理成章地得出“光在同种均匀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卷我
屋上三重茅”设疑,让学生来分析“三人”是哪三个?是谁卷我三重茅,怎样卷走的?学生就很有兴趣,不同观点之间的小组讨论得十分热烈,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心
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同时,对启发学生思维、调节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强化学生记忆、陶冶学生情操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目的地、恰当地设置物理故事则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使
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如在讲“浮力”时,可以讲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

讲“重力”时可以引入牛顿思考“苹果落地”
的故事,在听故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物理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
暗示或启迪,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良好的认知习惯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
亲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头脑中片面的认识就会逐步发展成全面的认识;错
误的认识就会转化成正确的认识;表面的认识就会深化为内在的认识。

通过各种
途径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
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真正发挥学生的
创新精神,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只要我们以饱满的
创造热情去积极营造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就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课堂的魅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1] 朱长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 丁春海.: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年第8期。

[3] 高传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考试周刊》 2007年第12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