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广西钟山县张屋村汉_晋墓发掘简报_谢广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1 ∶28, 青 灰 胎 较 硬 , 胎 体 厚 重 , 火 候 较 高 。 口近直,短直颈旋刮规整,大平底微内凹。腹局 部施青黄釉。上腹饰方格纹加方形戳印,方格纹 大而深,下腹纹饰抹净。口径 17、腹径 24、底 径 17.2、高 22.2 厘米 (图四∶6、五∶1)。
II 式 2 件。直腹近桶状。M1∶29,灰白胎 较硬,火候较高。体型稍小。口微敛,无短颈, 大底微内凹。上腹饰方格纹,下腹纹饰抹净,近 底部饰细凹弦纹一道。口径 14、腹径 20、底径 16、高 20.2 厘米 (图四∶4)。M1∶31,黄褐胎 稍软,火候略低。体型较大。直口,短直颈旋刮 规整,大底微内凹。上腹饰方格纹,方格纹细而 规整,下腹纹饰抹净。口径 22.6、腹径 30.4、底 径 26、高 35.8 厘米 (图四∶3)。
Ab 型 1 件。扁圆腹,体型宽矮。M1∶26, 灰白胎较硬,火候较高。侈口,圆唇,大圆腹宽 扁,底心内凹。肩部饰细弦纹两道,腹中部饰一 道宽凹弦纹。体施青黄釉,釉层厚薄均匀,胎釉 黏 结 较 好 , 下 腹 及 底 不 施 釉 。 口 径 10、 腹 径 16.9、底径 13、高 12.8 厘米 (图四∶10)。
33
调查与发掘
四耳瓮 1 件。M1∶12,灰白胎,火候略 高。体型较大。敛口,口外有子口状凸棱,腹壁 弧直近桶状,上腹略丰满,重心偏上,肩部附四 对称耳,底内凹。器体有零星小方格纹,肩及腹 上部各饰细凹弦纹两道。器体局部施青黄釉,胎 釉黏结较差,基本脱落。口径 16.6、腹径 24.9、 底径 18.2、高 26.4 厘米 (图四∶2、五∶2)。
Ac 型 2 件。鼓腹,体型略显瘦长。标本 M1∶23,灰白胎稍软,火候略低。口微敛,圆 唇,平底。肩饰细凹弦纹一道,近底部有多道凹 弦纹。体施青黄釉,胎釉黏结较差,大部分已脱 落。口径 9.2、腹径 14.8、底径 10.7、高 13.2 厘 米 (图四∶9)。
B 型 2 件。小口,肩部附两对称耳,依腹 部差异分两个亚型:
旋切形成的偏心涡纹。体施青黄釉,胎釉黏结较 差,基本脱落。口径 5.8、腹径 7、底径 6.7、高 5.1 厘米 (图四∶7、五∶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2
广西钟山县张屋村汉、晋墓发掘简报
图二 M1 平、剖面图
1、7~10.陶纺轮 2.铁刀 3.铜带钩 4.铁刮刀 5.玛瑙耳珰 6.铁垫片 11.铜钱 12.陶四耳瓮 13、16.陶圈足碗 14.铜镜 15. 铜碗 17、19、22、23、25、26、32.陶双耳罐 18.铁锸 20、21、24.陶盂 27.陶钵形釜 28、29、31.陶瓮 30、33、35.陶 三足釜
2016 年 3 月,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在进行文物 巡查时,在张屋村西面的张屋至牛庙公路左侧发 现村民平整宅基地时推出古墓 2 座,随后广西文 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对暴露 的 2 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此次发掘情
图一 张屋汉、晋墓位置示意图
况简介如下。
一 M1
(一) 墓葬形制 长方形带器物坑土坑墓。发掘前墓室前端上 部大部被平整地基破坏。墓室长 4.26、宽 1.96、 残深 0.41~1.24 米,方向 120°。墓壁规整平直, 五花土回填,填土较疏松。墓室前端设置有器物 坑,器物坑长 1.6 米,宽度与墓室相同,底部比 墓底低 0.2 米。墓室两侧及后部均设置有排水 沟,排水沟宽窄不一,深 0.2 米,均紧贴墓壁, 前端与器物坑相通。 出土器物共 35 件 (套),除铜镜、铜钱、铜 带钩、铁器、陶纺轮、玛瑙耳珰及 1 件陶圈足碗 出土于墓室后部外,其余均出土于墓室前端器物 坑内 (图二、三)。 (二) 出土器物 共 35 件 (套)。有陶、铜、铁、石几种,以 陶器为主。 1. 陶器 26 件。除陶釜为夹砂陶外,其余均为泥质
双耳罐 7 件。均为子口,肩附两对称耳, 依口部大小分为两型:
A 型 5 件。口相对略大,依颈、腹形态分 三个亚型:
Aa 型 2 件。圆腹,体态匀称。标本 M1∶ 17,灰白胎较硬。口微敛,圆唇,长颈,腹部弧 圆,平底。腹饰细方格纹,下腹纹饰抹净,肩部 饰细凹弦纹一道。体施青黄釉,釉层较薄,脱落 严重。口径 9、腹径 13.8、底径 10、高 11.4 厘米 (图四∶8)。
关键词:广西钟山县;“牛庙 - 张屋”古墓群;土坑墓;石室墓;东汉晚期;西晋
张屋村汉、晋墓位于广西钟山县燕塘镇,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牛庙 - 张屋” 古墓群 (图一) 的一部分。1994 年 7 月至 8 月, 为配合燕塘镇张屋农贸市场建设,广西文物工作 队曾在此发掘汉墓 23 座。[1]
图三 M1 (西北→东南)
陶;胎色以灰白为主,有个别黄褐胎;火候一般 较高,器表大多施青黄釉,除个别釉层厚薄均 匀,胎釉黏结较好外,大部分施釉不均匀,易脱 落。器形有瓮、双耳罐、四耳瓮、圈足碗、盂、
钵形釜、三足釜、纺轮几种。 瓮 3 件。体型大小不一,唇尖斜,广口大
底,依腹部形态分二式: I 式 1 件。上腹圆弧丰满,重心偏上。
Ba 型 体型较大,丰肩,大圆腹。M1∶32, 灰白胎较硬,火候较高。直口,圆唇,平底。 肩、腹各饰细凹弦纹两道。体施青黄釉,釉面厚 薄均匀,胎釉黏结较好。口径 5.8、腹径 18.2、 底径 12.8、高 16.1 厘米 (图四∶11)。
Bb 型 体型较小,溜肩,腹部鼓折。M1∶ 22,灰白胎较硬。口微侈,圆唇,长颈,鼓折腹 溜垂,平底。肩、腹各饰凹弦纹两道,底面有线
2018 年第 1 期 (总第 197 期)
四川文物 Sichuan Cultural Re lics
NO.1. 2018 TOTAL 197
广西钟山县张屋村汉、晋墓发掘简报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钟山县文物管理所
摘要:2016 年 3 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对广西钟山县张屋 村村民建房时发现的 2 座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 座墓分别为土坑墓和石室墓,时代分 属东汉晚期和西晋时期。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钟山县汉、晋时期随葬器物的演变及埋葬习俗具 有一定的意义。
II 式 2 件。直腹近桶状。M1∶29,灰白胎 较硬,火候较高。体型稍小。口微敛,无短颈, 大底微内凹。上腹饰方格纹,下腹纹饰抹净,近 底部饰细凹弦纹一道。口径 14、腹径 20、底径 16、高 20.2 厘米 (图四∶4)。M1∶31,黄褐胎 稍软,火候略低。体型较大。直口,短直颈旋刮 规整,大底微内凹。上腹饰方格纹,方格纹细而 规整,下腹纹饰抹净。口径 22.6、腹径 30.4、底 径 26、高 35.8 厘米 (图四∶3)。
Ab 型 1 件。扁圆腹,体型宽矮。M1∶26, 灰白胎较硬,火候较高。侈口,圆唇,大圆腹宽 扁,底心内凹。肩部饰细弦纹两道,腹中部饰一 道宽凹弦纹。体施青黄釉,釉层厚薄均匀,胎釉 黏 结 较 好 , 下 腹 及 底 不 施 釉 。 口 径 10、 腹 径 16.9、底径 13、高 12.8 厘米 (图四∶10)。
33
调查与发掘
四耳瓮 1 件。M1∶12,灰白胎,火候略 高。体型较大。敛口,口外有子口状凸棱,腹壁 弧直近桶状,上腹略丰满,重心偏上,肩部附四 对称耳,底内凹。器体有零星小方格纹,肩及腹 上部各饰细凹弦纹两道。器体局部施青黄釉,胎 釉黏结较差,基本脱落。口径 16.6、腹径 24.9、 底径 18.2、高 26.4 厘米 (图四∶2、五∶2)。
Ac 型 2 件。鼓腹,体型略显瘦长。标本 M1∶23,灰白胎稍软,火候略低。口微敛,圆 唇,平底。肩饰细凹弦纹一道,近底部有多道凹 弦纹。体施青黄釉,胎釉黏结较差,大部分已脱 落。口径 9.2、腹径 14.8、底径 10.7、高 13.2 厘 米 (图四∶9)。
B 型 2 件。小口,肩部附两对称耳,依腹 部差异分两个亚型:
旋切形成的偏心涡纹。体施青黄釉,胎釉黏结较 差,基本脱落。口径 5.8、腹径 7、底径 6.7、高 5.1 厘米 (图四∶7、五∶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2
广西钟山县张屋村汉、晋墓发掘简报
图二 M1 平、剖面图
1、7~10.陶纺轮 2.铁刀 3.铜带钩 4.铁刮刀 5.玛瑙耳珰 6.铁垫片 11.铜钱 12.陶四耳瓮 13、16.陶圈足碗 14.铜镜 15. 铜碗 17、19、22、23、25、26、32.陶双耳罐 18.铁锸 20、21、24.陶盂 27.陶钵形釜 28、29、31.陶瓮 30、33、35.陶 三足釜
2016 年 3 月,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在进行文物 巡查时,在张屋村西面的张屋至牛庙公路左侧发 现村民平整宅基地时推出古墓 2 座,随后广西文 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对暴露 的 2 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此次发掘情
图一 张屋汉、晋墓位置示意图
况简介如下。
一 M1
(一) 墓葬形制 长方形带器物坑土坑墓。发掘前墓室前端上 部大部被平整地基破坏。墓室长 4.26、宽 1.96、 残深 0.41~1.24 米,方向 120°。墓壁规整平直, 五花土回填,填土较疏松。墓室前端设置有器物 坑,器物坑长 1.6 米,宽度与墓室相同,底部比 墓底低 0.2 米。墓室两侧及后部均设置有排水 沟,排水沟宽窄不一,深 0.2 米,均紧贴墓壁, 前端与器物坑相通。 出土器物共 35 件 (套),除铜镜、铜钱、铜 带钩、铁器、陶纺轮、玛瑙耳珰及 1 件陶圈足碗 出土于墓室后部外,其余均出土于墓室前端器物 坑内 (图二、三)。 (二) 出土器物 共 35 件 (套)。有陶、铜、铁、石几种,以 陶器为主。 1. 陶器 26 件。除陶釜为夹砂陶外,其余均为泥质
双耳罐 7 件。均为子口,肩附两对称耳, 依口部大小分为两型:
A 型 5 件。口相对略大,依颈、腹形态分 三个亚型:
Aa 型 2 件。圆腹,体态匀称。标本 M1∶ 17,灰白胎较硬。口微敛,圆唇,长颈,腹部弧 圆,平底。腹饰细方格纹,下腹纹饰抹净,肩部 饰细凹弦纹一道。体施青黄釉,釉层较薄,脱落 严重。口径 9、腹径 13.8、底径 10、高 11.4 厘米 (图四∶8)。
关键词:广西钟山县;“牛庙 - 张屋”古墓群;土坑墓;石室墓;东汉晚期;西晋
张屋村汉、晋墓位于广西钟山县燕塘镇,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牛庙 - 张屋” 古墓群 (图一) 的一部分。1994 年 7 月至 8 月, 为配合燕塘镇张屋农贸市场建设,广西文物工作 队曾在此发掘汉墓 23 座。[1]
图三 M1 (西北→东南)
陶;胎色以灰白为主,有个别黄褐胎;火候一般 较高,器表大多施青黄釉,除个别釉层厚薄均 匀,胎釉黏结较好外,大部分施釉不均匀,易脱 落。器形有瓮、双耳罐、四耳瓮、圈足碗、盂、
钵形釜、三足釜、纺轮几种。 瓮 3 件。体型大小不一,唇尖斜,广口大
底,依腹部形态分二式: I 式 1 件。上腹圆弧丰满,重心偏上。
Ba 型 体型较大,丰肩,大圆腹。M1∶32, 灰白胎较硬,火候较高。直口,圆唇,平底。 肩、腹各饰细凹弦纹两道。体施青黄釉,釉面厚 薄均匀,胎釉黏结较好。口径 5.8、腹径 18.2、 底径 12.8、高 16.1 厘米 (图四∶11)。
Bb 型 体型较小,溜肩,腹部鼓折。M1∶ 22,灰白胎较硬。口微侈,圆唇,长颈,鼓折腹 溜垂,平底。肩、腹各饰凹弦纹两道,底面有线
2018 年第 1 期 (总第 197 期)
四川文物 Sichuan Cultural Re lics
NO.1. 2018 TOTAL 197
广西钟山县张屋村汉、晋墓发掘简报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钟山县文物管理所
摘要:2016 年 3 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钟山县文物管理所对广西钟山县张屋 村村民建房时发现的 2 座古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 座墓分别为土坑墓和石室墓,时代分 属东汉晚期和西晋时期。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钟山县汉、晋时期随葬器物的演变及埋葬习俗具 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