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病第三次课案例一起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调查
不明原因疾病案例讨论综述
![不明原因疾病案例讨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1325633186bceb18e8bb89.png)
不明原因疾病案例讨论第一部分背景某县县城城区于2011年1月10日、12日相继发生2例儿童猝死病例,病因不明,引起政府、公安、卫生、教育等多部门的高度重视,某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于11日、13日分别对2例猝死儿童进行尸解,认为2名儿童均是因某种传染病病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于是向县政府发出疫情预警。
13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预警信息后立即开展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1月15日又突然有2名学生急性发病,症状相似,其中1例于16日凌晨死亡,1例转省儿童医院治疗。
此事件在城区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6日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日报告卫生厅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请求技术支持,协助调查处理。
问题1:省卫生厅拟派调查小组赴该县进行调查处理,请问调查小组应由哪些专业人员组成?问题2:调查小组赴现场前应做哪些准备?问题3:县公安局根据前2例病例的尸解结果得出“2名儿童均是因某种传染病病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致多器官衰竭而死”的结论,并向县政府发出疫情预警,作为卫生部门,应如何做出反应?问题4:面对一起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我们最先要明确的是什么?问题5:对于一种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如何判断该病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还是急性非感染性疾病?急性中毒有什么特征?答:(1)急性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的主要理由:①多以发热起病(但也有不发热地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等);②起病急,多以天计,短的以小时计;③病情进展有一个过程,少有急性昏迷;④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有变。
(2)急性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的主要理由:①多无发热(但某些毒物可以引起高热如五氯酚钠);②起病急,以数分钟、数小时计;③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无改变。
(3)急性中毒可能性大的主要理由:①临床表现一致,严重程度与接触量正相关;②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③病情进展快,严重者昏迷、死亡。
2011年1月18日,由1名中南大学附属二医院的儿科教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杀虫灭鼠专家1名共4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奔赴现场进行调查。
食源性疾病事件现场调查技术和案例分析
![食源性疾病事件现场调查技术和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5851bc27284b73f3425037.png)
2020/11/3
17
运用统计检验方法的注意点
统计检验方法是建立在概率判断基础 上的,在法律上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 可能存在障碍,应尽可能首先应用诊 断标准来确认食物中毒,尤其是作为 诉讼证据时
多餐 (供应多餐食堂)
多品种
•多个共同进食史
–多因素分析
(学校午餐+课间餐)
2020/11/3
13
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的选择
初步判定中毒餐次、食品
病例-对照研究
在餐次、食品较多,凭观察不能初步判定时,可抽样进行 选择病例、非病例,比较两者某种食品暴露率的差异
确定中毒餐次、食品
历史性队列研究
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找出发病原因——共同 暴露(进食)史
注意事项
病人可能食用过多种共同食物
重视未食用者(对照)发病情况的收集工
作
重视特殊个案发病情况的收集工作
2020/11/3
12
共同进食史的各种形式
分散就餐
(零售食品) 集体就餐
•单一共同进食史
–单因素分析
一餐
(宴席、聚餐)
15
123
班级
小班
中班
大班
合
计 (1) (2) (3) (1) (2) (3) (1) (2) (3)
发病人数 3
3
0
2
1
2
2
1 10 24
人群分布
病儿年龄集中在4岁至7岁之间,在男女性别分布 上无明显差异(男13名、女11名)
2020/11/3
10
例5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看出发病 人数多的餐次与早餐有明显关联,而与其他餐 次无明显关联,为进一步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 究提供了的线索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及案例分析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f27a0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1.png)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人群分布
时间分布
可用直方图表示,也称流行曲线。
空间分布
常见于 居住地点 工作地点 活动(学校、娱乐、旅行等)地点
人群分布
分析患者的特征 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或其他任何有用的描述病例特有的特征 如果发现一个特别的特征,通常会对查找危险人群提供一个线索,甚至找出一个特异的暴露因素 有些疾病首先侵犯一定的年龄组或种族 有时患某种疾病的人与职业明显相关 对疾病宿主、传播途径、高危人群认识越多,将获得更特异和准确的信息,以决定如何防治疾病
四、案例分析
案例1:龙岩市**乡**中小学麻疹爆发疫情
事件基本情况
2006年2月中下旬, 龙岩市**县**乡中心小学和中学发生麻疹爆发疫情,该县疾控中心于24日上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前往该乡开展现场调查处理,共搜索到9例疑似病例,采集血清标本送龙岩市疾控中心检测,经检测9例病例麻疹IgM抗体均阳性。
8.实施控制措施
去除暴露源 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 防止进一步暴露 保护危险人群
终止暴发或流行
9.完善现场调查
补充调查 进一步研究方案 提高病例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提高分子、分母的质量 复访
10.书面报告
书面报告 记录调查情况、结果及建议 种类 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
书面报告
建立病例定义
2006年2月份以来**县**乡出现发热(38℃以上),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或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科氏斑,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的病例,或有与确诊麻疹病人有接触史,确定为麻疹病例。 病例分类:①临床诊断病例:具备上述症状与体征的病例;②实验室诊断病例:具备上述症状与体征的病例,同时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或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一起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调查分析
![一起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9b97cdddccda38366baf63.png)
2020/9/1
GDCDC CFETP
思考5
❖此时,你考虑流行的可能是哪类疾病?
2020/9/1
GDCDC CFETP
思考5之参考
❖ 根据疾病的传染性及引起疾病的病原,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 1.传染病(感染性): ▪ 病毒、细菌、寄生虫、朊毒体(CCJD)、衣原体、支原 体等 ➢ 2.非传染病: ▪ 急性中毒(生物毒素、化学毒物)、心因性、社会性等
思 考2
❖如果卫生厅委托你组织调查,你首先想 进一步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2020/9/1
GDCDC CFETP
进一步的信息
❖ 与描述流行病学有关的信息: ➢ 以前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吗?此病的基线? ➢ 三间分布如何?时间、地点、人群分布特点 ➢ 其他单位或地区、人群发病?
❖ 与诊断及临床特征有关的信息: ➢ 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典型(严重)病例、直接死因。临床能诊断为 什么病? ➢ 临床化验。 ➢ 实验室的特征是什么?是否已做了相关的检测以排除已知的病原? 实验室检测:常规、特异? ➢ 用了什么治疗方法?有什么效果?
一起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的调查分析
2020/9/1
目的
❖ 确认暴发的存在; ❖ 调查暴发的原因,包括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等; ❖ 了解暴发累及的地区和人群,提出控制暴发的措施; ❖ 预测疾病暴发和流行的发展趋势; ❖ 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 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
2020/9/1
四条自然村组成,有469户,共1993人
2020/9/1
GDCDC CFETP
基本情况
❖ JL镇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S管理区仅有小五金和小塑料加工厂 ❖ 2008年下半年于S管理区东南面,距东村约300米,西村约1000米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及相关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及相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3aed7033d4b14e84246851.png)
流行病学现场研究的选题
(1)从现场实际工作中发现 (2)从学术争论中选择课题 (3)从项目指南中选择课题 (4)从文献的空白点选题 (5)从已有的课题延伸中选题 (6)从改变研究要素中选题(因素、对象、指标三大 要素) (7)从学科交叉的边缘区和空白区选题 (8)学会借鉴移植,建立自己的课题
精品课件
息产生系
结局的方法缺陷,致使获 得的信
统误差。
2、本质:通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被错误分类
的方法偏离了
( misclassification ) , 也 即 使 用
判断时都
金标准。在对疾病状态和暴露状态
精品课件
3、信息偏倚的来源
① 检测方法不统一; ② 诊断标准不统一; ③ 观察条件不统一; ④ 询问方式不统一; ⑤ 研究对象引起,如记忆不准、态度的影 响等; ⑥ 综合引起的偏倚,“诱、供、信”造成。
精品课件
★ 统计学联系的本质:病因 + 偏倚 + 机遇
联系
偏倚可导致:虚假联系和间接
★ 偏倚的种类: 概括起来三大类, 即
倚
精品课件
选择偏倚 信息偏
一、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1、定义:由于选择研究对象方法上的错误或缺点使研究结
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2、实质: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者特征上的差异所
精品课件
三、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1、定义:当研究某一暴露因素与疾病的个既与疾病关联又与暴露因
大了所研究
的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掩盖或夸
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2、本质:既与研究疾病有关,又与研究因素有关的混杂
factor)在比较的
暴发调查
![暴发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6bf3bf9bbd64783e08122b06.png)
• 2003年2月底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 进行合作以查找病原体。研究人员进行大量分离和鉴定等工 作以后,基本确定下列微生物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 包括流感病毒(甲型、乙型)、副流感病毒(1、2、3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属、 斑点热、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副粘液病毒、耶尔 森菌、人类肺炎后病毒、疱疹病毒、微小病毒、汉坦病毒和 沙粒病毒等。
(1)采集:①鼻咽拭子;②痰液;③漱口液;④尸检标本。 (2)保存运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冷冻保存,如未能及时接 种应置-70℃或以下保存。常用的样品运输液为:pH7.4~ 7.6的Hank's,Eagle's或水解乳蛋白液。 • 2.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1)采集:最好在抗感染治疗之前采集,可采集咽拭子或痰 液。 (2)保存运送:做细菌分离培养的样本密封好常温下2h内 送检。
• 2003年2月对3例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病理解剖观察。结 果显示,肺呈广泛性实变,严重肺水肿,片状出血及坏死, 大量透明膜形成,炎症局部反应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 巴细胞,肺泡上皮及支气管上皮呈脱屑性变化,其中2例 肺泡腔内均可见多量的多核巨细胞,3例肺泡上皮细胞内 均可见典型的病毒包涵体。可见,本病具有较典型的病毒 性肺炎的病变特征,初步认为病毒可能是本病真正的致病 病原体。
• 1.流行病学信息:疫情时间、地点、人群三要素,危险因 素或流行病学接触史等。
• 2.临床信息:临床症状、体征,临床检验、体格检查和特 殊检查,治疗效果等。
• 3.针对病因的实验室检查信息等。
• 2003年2月3日广东省卫生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不明原 因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了4个小组,确定病例报 告和调查方案、临床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调查、 回顾性调查提纲和预防措施、标本采集运送及检测技术指 引等方案。
暴发调查报告
![暴发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6ac7f57336c1eb91a375df1.png)
流感样病例暴发调查报告提纲及模板一、基本情况疫情发生地点的一般情况二、疫情发现报告情况介绍疫情发生、发现的经过三、流行病学调查(一)三间分布 1. 临床症状 [附图或表] 2.时间分布 [附图或表] 3.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分布 [附图或表] 4.空间(居住地/教室分布、家庭聚集性)分布 [附图或表] (二)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1. 居民居住条件: 2. 禽畜饲养情况: 3. 疫苗接种情况:4. 学校科室等人口密集场所通风状况:四、实验室检测标本采样分数、(阳性标本数)、采样类型、采样和送检日期、检测方法和结果。
五、初步分析结合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初步检测结果六、已采取的措施七、存在问题八、下一步工作建议关于xx市xx镇xx小学一起流感暴发疫情初步调查报告200x年x月x日下午,xx疾控中心接到xx市疾控中心报告:自x月xx日以来,xx市xx镇xx小学学生中陆续有流感样病例发生;截至x月xx日,共发病xx例。
为进一步掌握疫情动态与趋势,控制疫情蔓延,我疾控中心派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x人于x月x~x日到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xx镇xx小学地处xx镇xx村,距离xx市约公里,学生来自xx村n个自然村以及邻近hp村的1个自然村。
该校共有6个年级,12个班,在校学生776人,教师27人。
学校课室较拥挤,卫生状况较差,通风情况一般。
学校无食堂及宿舍,学生在家住宿及用餐。
学校无校医,学生有病通常在村医处就诊。
xx村共有n个自然村,人口约xxxx人,村民以种田为生。
该村饮用水以井水为主,村中垃圾、污水较多,村民卫生习惯较差。
部分村民家中散养家禽,无集中养殖。
村民居住环境拥挤,卫生状况较差,通风差。
村内有n个村医站,由于村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村民到村医站就诊。
二、疫情发现报告情况200x年x月x日上午10时,xx镇xx小学发现近几天学生缺勤人数增加明显,由班主任家访及电话询问多名学生出现感冒症状,遂向xx镇中心小学报告。
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事件的现场调查方DOC
![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事件的现场调查方DOC](https://img.taocdn.com/s3/m/4f99551d0740be1e650e9ab2.png)
A学校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置方案2010年12月30日上午9点30分,***疾控中心接到A小学校长的疫情电话报告:该校有4例病人到温州就诊并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病例。
我中心高度重视这次事件,立即组织现场流行病学等相关专业人员赶赴A学校现场开展此次事件的调查工作。
为查明此次疫情暴发的原因以及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给下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调查处置方案。
一、事件基本情况:12月20日至12月30日A小学共有6例病人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而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均为本地常住户籍人员,未发现死亡。
6例“脑炎”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最高达40℃)、咳嗽、咽痛、头痛、乏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咽痛等症状,其中有一例病人有抽搐、浅昏迷。
其中有3例病人做了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均正常或减低。
病人均先在A中心卫生院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输液治疗,因无明显效果而赴温州就诊。
病例除一例严重病例有住院检查治疗外,其余均只是在育英儿童医院门诊进行输液治疗,也未进行脑脊夜检查。
县疾控中心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事件,为尽快查明原因和传染来源,请求市疾控中心给予技术援助。
二、调查目的1.进一步明确诊断,确定疫情性质。
2.掌握疫情的流行强度、波及范围,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3.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查找传染来源,确定传播途径。
4.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5.评价疫情处置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为制定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疫情性质初步判断:根据该县疾控中心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断这是一起急性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并发脑膜炎)暴发事件,传染性强、病情严重。
该传染病有可能是:不明原因肺炎并发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重症肺炎?理由是:在10日内先后有6例病人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最高达40℃)、咳嗽、咽痛、头痛、乏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咽痛等症状,其中有一例病人有抽搐、浅昏迷。
现场流行病学与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测试
![现场流行病学与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4ba12fc20722192e4436f699.png)
现场流行病学与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测试单选题: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以下哪项不是开展现场调查的优先目的:A.控制疾病进一步蔓延,预防类似疾病暴发B.探索病因,获得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C.发现薄弱环节,加强或建立疾病监测系统D.撰写论文投稿发表单选题:2.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是为疾病控制服务的。
以下哪些描述是不合适的?A.病因有流行病学病因和病原学病因。
B.群体性不明原因,通常指病原学病因尚不明确。
C.人类对疾病的病因是不断深入的,所以防控措施也不断精准。
D.对于病因不明疾病的预防,几乎无能为力。
单选题: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现场调查的基本原则:A.控制优先原则B.实事求是原则C.现场调查与临床、实验室结合的原则D.以上都是单选题:4.2020年基层疫情防控能力提升-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以下哪项不是培训项目产出的必需要求:A.参加培训的学员需全程参加现场流行病学培训。
B.完成1次应急现场调查、1项数据质量核查和1项监测数据分析,完成报告并通过毕业答辩。
C.学员需在培训期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以上相关会议,且至少1次在会议上作口头汇报、展板交流或摘要被录取。
D.撰写一篇论文并投稿。
单选题:5.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在下列情形中的应用:A.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突发性,必须尽快做出正确反应。
B.必须亲自到现场去调查、解决现场实际发生的问题。
C.调查深度或广度可能受到限制。
D.以上都是单选题:1.公共卫生监测中,不对健康相关数据进行哪项内容A.收集B.分析C.复核D.解释单选题:2.以下对公共卫生监测用途描述错误的是?A.对疾病或可能疾病的严重性进行研究B.对疾病的趋势和模式、风险因素和致病因子进行监测C.对疾病发生和分布的突然改变进行探测D.对项目、政策和优先工作领域设定提供数据单选题:3.与慢性病相关的监测系统是?A.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B.高温中暑病例报告信息系统C.预防接种信息系统D.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单选题:4.决定公共卫生监测质量最关键的环节是?A.诊断/发现B.采取行动C.分析解释D.信息沟通单选题:5.公共卫生监测不能用于?A.数据收集B.触发行动C.指导政策D.评价项目单选题:1.监测数据收集的方式包括:B.哨点监测C.主动和被动监测D.主动监测单选题:2.下面哪项不是主动监测的特点:A.花费较少B.质量可控C.真实可靠D.持续性差单选题:3.下面对于监测“零报告”的描述哪项正确:A.没有报告B.忘记报告C.数据丢失D.没有发现单选题:4.实验室监测是疾病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防控发挥重要的作用,请指出下面哪项不是实验室监测的主要作用:A.追溯来源B.宣传动员C.查找病因单选题:5.下面哪项不属于常规监测系统的缺陷:A.不及时B.不敏感C.不规范D.不连续单选题:1.当社区中出现鼠疫或者肺炭疽症状者时,为了尽可能多地搜索出病例,在制定病例定义时,应首要考虑:A.灵敏度B.特异度C.准确性D.阳性预测值单选题:2.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是指:A.可能仅仅包括真正的病例,或包括大多数的真正病例B.被认为是松散且宽泛的定义C.包括了比敏感病例定义更多的病例D.对病例的确认程度比较低单选题:3.在暴发的早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拟定病例定义必须:A.有很好的灵敏度B.有很好的特异度C.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D.包括可能的暴露因素单选题:4.下述关于病例定义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在制定病例定义时可以考虑制定疑似、可能及确诊病例等不同级别B.在导致发病的病原体明确时,确诊病例应包含对该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结果C.疑似病例一般只包括临床症状及体征D.在疑似、可能及确诊三级病例定义当中,确诊病例包含的非病例最多单选题:5.下述关于一览表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一览表是对收集到的病例信息进行展示的工具B.一览表包含行和列C.每列代表单个病例的数据D.为保护患者的隐私,在一览表中不应标注患者的姓名单选题:1.下面哪项属于数据质量问题:A.报告完整B.格式一致C.重复报告D.报告及时单选题:2.如何提升数据质量:A.纸质报表B.电话报告C.人工抄写D.电子数据库单选题:3.质量较差的监测数据不利于A.决策规划B.发表论文C.科学研究D.得到表扬单选题:4.数据录入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A.不敏感B.不完整C.不及时D.不规范单选题:5.合并数据时,如何确保质量:A.多人操作B.随时合并C.及时备份D.检查审核单选题:1.众数是:A.最小和最大值的中间值B.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C.一半的观察值在其上,一半的观察值在其下D.统计上跟所有的值最接近单选题:2.中位数是:A.最小和最大值的中间值B.出现频次最高C.一半的观察值在其上,一半的观察值在其下D.统计上跟所有的值最接近单选题:3.某公司87名员工参加婚宴后(共有员工460人),3天内先后39人发病,经调查确定为一起沙门氏菌暴发,计算该暴发的罹患率?A.0.0045B.0.085C.0.19D.0.45单选题:4.某地区的一所寄宿学校的学生暴发了水痘,从9月份持续到12月份。
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ppt课件
![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dd1dc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5.png)
• 累计204例,死亡38例
• 资阳、内江、成都等12个市,37个县(市、区) • 131个乡镇(街道),195个村(居委会)
• 平均每个乡镇有1.6个病例,平均每个村1个病例。 • 6月下旬开始,7月16日起增多,22日高峰 • 7月28日下降,8月4日以后,无新发 • 至8月20日,已治愈出院146例,现住院病例20例,病情稳定,无新发
人类
医院
交叉感染 基因重组
飞沫传染(近距离)
人类
四早:早发现
早报告
隐性感染人群传播? 环境污染、宿主扩散?
早隔离 早治疗
疫苗等
10
病因判断的标准
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强度
➢OR或RR ➢剂量-反应关系
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 关联的可重复性 关联的合理性 终止效应 关联的“特异性”
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强度 关联的可重复性 关联的合理性 终止效应
• 退伍军人病流行后1年多才确定军团菌是其病原 • 发现艾滋病病人后2年多才发现HIV是其病原
18
什么是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19
事件A
2005年7月11日
➢四川省资阳市某区CDC接到资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报告: • 收治1例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流行病学不支持,请调查、 核实
➢区CDC当日至医院调查采集血样,7月12日送血样至四川省CDC 检测
36
暴发调查的步骤——8步
核实暴发和诊断 病例定义 核实并确定病例 描述性资料的收集 建立假设 开展专题研究,分析、检验并验证假设 执行控制措施 交流,包括暴发调查报告
37
基本思路
简单的流行病学方法
➢描述 ➢假设 ➢分析
流行病学案例讨论
![流行病学案例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8d2e7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7.png)
流行病学案例讨论在公共卫生领域,流行病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规律的研究,我们能够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保障人群的健康。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流行病学的应用和实践。
案例一:某学校爆发的流感疫情在一所拥有 2000 名学生的学校中,突然出现了大量学生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学校医务室在短时间内接诊了超过 200 名学生。
接到报告后,当地的疾控中心立即介入调查。
首先,调查人员对发病的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他们收集了每个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近期活动轨迹、接触人群等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发现最早的病例出现在一周前,随后病例数迅速增加,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校在近期组织了一次大型的校内运动会,学生之间的接触较为密切。
而且,当时正值流感季节,病毒传播的风险较高。
为了确定病原体,采集了部分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显示,此次疫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疾控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包括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治疗,对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彻底的消毒通风,建议未患病的学生佩戴口罩、勤洗手,加强个人防护。
同时,学校暂停了大型聚集性活动,推迟了考试安排。
经过两周的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新发病例逐渐减少,最终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流行病学在疫情爆发后的快速调查、原因分析和控制措施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及时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迅速控制疫情的传播,减少疾病的危害。
案例二:某社区的食物中毒事件在一个周末的中午,某社区的许多居民在参加完一场社区聚餐后,陆续出现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当地医院急诊科在短时间内接收了数十名患者。
卫生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流行病学专家和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调查人员首先对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和共同就餐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和记录。
一起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基本功课
![一起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基本功课](https://img.taocdn.com/s3/m/59a5023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5.png)
教书育人
23
病例数
400
350
300
250
女
男
200
150
100
50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年龄组
教书育人
24
400
350
300 男
女 250
病例数
200
150
100
50
0
0岁 1岁 2岁 3岁 4岁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尽管通过临床知识很容易诊断该疾病,但是 当时很值得怀疑是不明病因疾病
发病机理、传播方式、免疫和社会及环境因 素是争论的关键
许多关于该病自然史的假说被提了出来
教书育人
2
为了解该病流行的范围,在东南部的开业医 生中就过去5年的发病数进行了邮件的问卷调 查
仅四分之一的医生回信。在过去五年中,他 们的病例报告数从622例 增加到7017例
月份
图1b 南卡罗莱纳24个村庄不明原因疾病分月发病率
教书育人
17
表2.
年龄组 (岁)
(1/1,000 ) <1 1 2 3 4
24个调查村一年中分年龄和性别的该病发病情况
男
率
人口*
# 病例数 (1/1,000 )
人口*
327
0
0
365
233
2
8.6
205
408
30
73.5
365
368
26
70.7
本次调查侧重于民族单一的家庭
不明原因疾病案例讨论
![不明原因疾病案例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b2b5f1f705cc1755270974.png)
不明原因疾病案例讨论第一部分背景某县县城城区于2011年1月10日、12日相继发生2例儿童猝死病例,病因不明,引起政府、公安、卫生、教育等多部门的高度重视,某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于11日、13日分别对2例猝死儿童进行尸解,认为2名儿童均是因某种传染病病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于是向县政府发出疫情预警。
13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预警信息后立即开展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1月15日又突然有2名学生急性发病,症状相似,其中1例于16日凌晨死亡,1例转省儿童医院治疗。
此事件在城区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6日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日报告卫生厅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请求技术支持,协助调查处理。
问题1:省卫生厅拟派调查小组赴该县进行调查处理,请问调查小组应由哪些专业人员组成?问题2:调查小组赴现场前应做哪些准备?问题3:县公安局根据前2例病例的尸解结果得出“2名儿童均是因某种传染病病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致多器官衰竭而死”的结论,并向县政府发出疫情预警,作为卫生部门,应如何做出反应?问题4:面对一起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我们最先要明确的是什么?问题5:对于一种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如何判断该病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还是急性非感染性疾病?急性中毒有什么特征?答:(1)急性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的主要理由:①多以发热起病(但也有不发热地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等);②起病急,多以天计,短的以小时计;③病情进展有一个过程,少有急性昏迷;④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有变。
(2)急性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的主要理由:①多无发热(但某些毒物可以引起高热如五氯酚钠);②起病急,以数分钟、数小时计;③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无改变。
(3)急性中毒可能性大的主要理由:①临床表现一致,严重程度与接触量正相关;②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③病情进展快,严重者昏迷、死亡。
2011年1月18日,由1名中南大学附属二医院的儿科教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杀虫灭鼠专家1名共4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奔赴现场进行调查。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及案例分析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3aef8b960590c69ec37648.png)
– 多数具有的症状或体征,敏感性高 – 多用于调查初始阶段,描述核实诊断分布特征
• 可能病例
– 有疾病特异性症状或体征,无实验室阳性结果
• 确诊病例
– 疑似或可能病例+实验室阳性结果,特异性高 – 可能或确诊病例多用于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11
某中学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病例定义
• 时间:10月16-20日 • 地点:A中学 • 人群:所有学生、教职员 • 疑似病例: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2项 及以上者; • 可能病例:出现腹泻≥3次/24小时,伴有恶心、呕吐、 发热(≥37.5℃)、腹痛、头痛、头晕等症状之一者; • 确诊病例:疑似或可能病例的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 本培养沙门氏菌阳性者
7
• 暴露信息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步骤
• 核实诊断
• 制定病例定义 • 病例搜索及个案调查 • 描述三间分布特征 • 形成可疑致病因子、可疑餐次/食物假设
• 分析流行病学验证假设
8
病例定义
• • • • 一个统一的标准 是确定被调查对象是否纳入病例的依据 是统计发病人数的流行病学工具 不同于临床诊断标准
– 致病因子未知
• 采用不同间隔绘制曲线,选择最佳者
0.5小时间隔
1小时间隔
2小时间隔
4小时间隔
6小时间隔 金葡菌潜伏期2-6小时
绘制流行病学曲线的要点之三
• X轴的起始时间
– 首例发病时间前保留一段空白时间 – 空白时间一般与病例定义的起始时间一致 – 空白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X轴的截止时间
40 35 30
Cases
周期性
25 20 15 10 5 0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