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同步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内心的想法)表现在脸色 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而一个国家)如果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 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往往就会灭 亡。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 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主旨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出身 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论证 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安 思危、历经磨炼的道理。
问题探究
1.课文第1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些人物有 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 敖”“百里奚”。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 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 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寡助之至(动词,到)
上
3.词类活用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3.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的?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提出方式: 先展开论述,后归纳中心论点。
4.读第2段,分析论证思路:
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论 证。先正面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振作精神,努力奋 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冲出困境而有所作为;然后说到国家, 从反面论述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 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最后推出论点。
问题探究
1.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2.文中哪三句话能概括“大丈夫”的精髓?
➢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改变我志向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时,一定要先使 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 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经常、常常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所以 将要
责任 使命
这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违背
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异义:
所以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示结果关系的关联词。
通假字: 曾:通“增” 增加
词类活用:
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 乱: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 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 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 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 政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巧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渲染了 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城非不 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排比铺陈,极言防守一方 所具备的“地利”优势,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 结局,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1)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结 论做铺垫。
朗读并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
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 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 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2)可作为论据,证明忧患使人有所作为。 (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是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 其所不能”中概括出来的)。
里是使动用法
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 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不能使 他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
主旨归纳
《富贵不能淫》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 原则,即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 天下。指出“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 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 强暴,坚持正义。
郭,环而攻之而不 圆七里的外城,包围
胜。夫环而攻之, 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必有得天时者矣, 胜。包围起来攻打它
然而不胜者,是天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时不如地利也。
战的天气、时令了,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 郭: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气 、 时 令 比 不 上 有
富 贵 不 能 淫
走进课文
真正, 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就会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22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识记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 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把握类比论证和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掌握划分 文言句子节奏的方法。(难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学习立身处世的原则, 体会磨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 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为“亚圣”。宣扬“仁 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 兼并,反对暴政虐民。
环:围。
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原文
译文
城 非 不 高 也 , 池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非 不 深 也 , 兵 革 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不
非 也 , 委 是不充足,(但守城一
而 去 之 , 是 地 利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
不如人和也。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 对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 长于言辞,善于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译文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 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器的锐利。得道者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多;不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仁”
“礼”
“义”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 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遵循。独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志愿,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 愿,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这 改变,动摇。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
利不如人和也。地理条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件比不上人心所向、上
委:放弃。 去:离开。
下团结啊。
原文
故界曰,:固域国不民以不山以溪封之疆险之,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险:险阻,险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畔:同“叛”,背叛。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顺:归顺,服从。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 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左传》《国语》《管子》等 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老 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相比较而言,儒家的民 本思想最集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 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守法度的大臣
奋起。这里 指有所作为
拂 士,
同“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匹敌、相当
死于安乐也。
词类活用
过:名词作动词,犯过失 入:动词作名词,国内 出:动词作名词,国外 敌: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
通假字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佐。
译文: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走进课文
原文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译文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条件比不上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原文
译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
狱官
海滨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古今异义 发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举 古义: 选拔、任用 今义: 往上托,往上伸
译文: 舜从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
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集 市上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上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
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
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
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
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
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
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
➢ “威武不能屈”——武力权势不能使我屈服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读准字音。
shùn
quǎn
舜
畎亩
xī
bì
百里奚 法家拂士
zēng
曾益其所不能
yuè 傅说
gé 胶鬲
fú 行拂乱其所为
兴起,指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田地
选拔、任用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置疑。
上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 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 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教导、训诲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
女,同 “汝”,你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道。
上
4.古今异义 去 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 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上
疑难突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 的?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
主旨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出身 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论证 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安 思危、历经磨炼的道理。
问题探究
1.课文第1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些人物有 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 敖”“百里奚”。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 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 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 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寡助之至(动词,到)
上
3.词类活用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3.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的?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提出方式: 先展开论述,后归纳中心论点。
4.读第2段,分析论证思路:
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论 证。先正面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振作精神,努力奋 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冲出困境而有所作为;然后说到国家, 从反面论述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 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最后推出论点。
问题探究
1.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2.文中哪三句话能概括“大丈夫”的精髓?
➢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改变我志向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时,一定要先使 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 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经常、常常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所以 将要
责任 使命
这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违背
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异义:
所以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示结果关系的关联词。
通假字: 曾:通“增” 增加
词类活用:
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 乱: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 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 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 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 政的重要性。
写作特色
巧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渲染了 文章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城非不 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排比铺陈,极言防守一方 所具备的“地利”优势,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 结局,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1)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结 论做铺垫。
朗读并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
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 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 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2)可作为论据,证明忧患使人有所作为。 (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是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 其所不能”中概括出来的)。
里是使动用法
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 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不能使 他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
主旨归纳
《富贵不能淫》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 原则,即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 天下。指出“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 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 强暴,坚持正义。
郭,环而攻之而不 圆七里的外城,包围
胜。夫环而攻之, 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必有得天时者矣, 胜。包围起来攻打它
然而不胜者,是天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时不如地利也。
战的天气、时令了,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 郭: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气 、 时 令 比 不 上 有
富 贵 不 能 淫
走进课文
真正, 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就会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22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识记孟子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 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把握类比论证和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掌握划分 文言句子节奏的方法。(难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学习立身处世的原则, 体会磨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 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为“亚圣”。宣扬“仁 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 兼并,反对暴政虐民。
环:围。
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原文
译文
城 非 不 高 也 , 池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非 不 深 也 , 兵 革 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不
非 也 , 委 是不充足,(但守城一
而 去 之 , 是 地 利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
不如人和也。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 对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 长于言辞,善于说理,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 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译文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 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器的锐利。得道者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多;不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仁”
“礼”
“义”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 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遵循。独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志愿,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 愿,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这 改变,动摇。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
利不如人和也。地理条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件比不上人心所向、上
委:放弃。 去:离开。
下团结啊。
原文
故界曰,:固域国不民以不山以溪封之疆险之,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险:险阻,险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畔:同“叛”,背叛。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顺:归顺,服从。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为了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 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左传》《国语》《管子》等 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老 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相比较而言,儒家的民 本思想最集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 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征验、表现
了解、明白
守法度的大臣
奋起。这里 指有所作为
拂 士,
同“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匹敌、相当
死于安乐也。
词类活用
过:名词作动词,犯过失 入:动词作名词,国内 出:动词作名词,国外 敌: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
通假字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拂:通“弼”,辅佐。
译文: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走进课文
原文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的地理条件。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译文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条件比不上人心所 向、上下团结。
原文
译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
狱官
海滨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古今异义 发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举 古义: 选拔、任用 今义: 往上托,往上伸
译文: 舜从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
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集 市上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上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
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
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
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
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
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
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
➢ “威武不能屈”——武力权势不能使我屈服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读准字音。
shùn
quǎn
舜
畎亩
xī
bì
百里奚 法家拂士
zēng
曾益其所不能
yuè 傅说
gé 胶鬲
fú 行拂乱其所为
兴起,指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田地
选拔、任用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置疑。
上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写战争是为了借战争来表达政治观点。孟子借谈战争 的取胜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 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国家才能治理好。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教导、训诲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
女,同 “汝”,你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道。
上
4.古今异义 去 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 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上
疑难突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 的?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