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选出下列各项中字形不合规范的一项()
A . 见微知著白壁微瑕金壁辉煌竭泽而渔
B . 锦囊妙计噤若寒蝉敬谢不敏鸠占鹊巢
C . 咎由自取举案齐眉具体而微开门揖盗
D . 开源节流侃侃而谈空穴来风脍炙人口
2. (2分)(2017·甘肃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经过学者的长期争论,转基因食品问题终于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会员国提出了审慎的建议
B . 学生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方法相当重要
C .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期间•航天员密切监视着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
D . G20杭州峰会LOGO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等元素组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2分)
3. (4分)(2019·上海模拟)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 . 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 . 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 . 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内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________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
①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
②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兆。
③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
④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A . ③②④①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②③①④
4. (6分) (2017高三上·双鸭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开始出现在诗歌中。
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
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高傲、挥霍无度、重友情而轻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
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
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
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境、生活浪荡、喜欢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
然而,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
唐朝边塞诗中,就有许多的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然而对许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
许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
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一直是战争频仍的乱世。
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
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
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而害怕战争。
在唐朝边塞诗中,许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
特别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
由于藩镇割据与内战的长期消耗,士兵与百姓,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许多作品不仅主张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投降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
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
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
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
侠客复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
侠客复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
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复仇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虽然复仇是侠客用来展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复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男侠客可以为知遇者、为朋友、为弱小、为国家、为正义、为自己复仇,但从来没有为家人复仇,而诗歌中的女侠,只为家人复仇。
唐朝边塞诗中有许多作品是描写诗人如何仰慕侠客的行为、如何借由从军以及打猎、放鹰等行为让自己感受侠客的豪放与英勇,从而想象自己就是侠客。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古代诗人总是向往侠客情怀?可能的一个解释,是侠客精神长期以来对诗人有激励作用,尤其是诗人受到挫折之时。
在这些困顿挫折的生活中,侠客精神就经常被诗人拿来作为疗伤止痛的抚慰。
除了少数诗人如李白善于剑术武艺之外,多数诗人都是文弱的书生,他们应该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弱体质是不可能与真实的侠客相比的,由此可见唐朝侠客诗风中所谓侠客,并不是与职业有关,而是指那些具有侠客特质的人。
所谓侠客特质,一言以蔽之,侠之大者,不在于武,而在于侠。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诗歌的侠客书写,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了唐朝达到发展的高峰。
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体现在唐朝的边塞诗中。
B . 唐朝侠客诗风改变了魏晋时期边塞诗多流于诗人想象的传统,常见的主题有从军报国、厌战反战、报恩复仇等。
C . 唐朝侠客诗风中的侠客,是指那些具有行侠仗义、重友情、讲义气、爱国等侠客特质的人,泛化为一种精神气概。
D . 唐代很多边塞诗人将英雄之梦寄托在诗歌之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追求、理想、情怀、愤懑以及对民主平等的向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无论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还是犯案后逃到边塞的侠客,面对国家的危难大都会兴起爱国之情。
B . 唐朝诗歌中描写侠客从军报国的作品注重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取向与国家民族大义结合在一起。
C . 诗人想象自己是侠客,将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目的是让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通过诗歌来实现。
D .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为正义、为知遇者乃至为自己复仇,一直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侠客复仇既可见于文学作品,也可见于历史资料,从春秋到唐代,这种风气在社会上一直都非常盛行。
B . 唐代侠客诗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盛唐时期见报国情,晚唐时期则见反战心。
C . 诗歌中侠客的身影既有男侠也有女侠,不同的是:男侠从来不为家人复仇,女侠快意恩仇只为家人。
D . 诗人体质文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幻想自己成为侠客,因为侠之道在于侠之精神,而不在于武之技能。
5. (12分)(2020·兴庆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要求。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
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即使有一个大
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
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
“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
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
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
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快点跑!”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
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
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
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
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
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
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
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
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
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
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
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
”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
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
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
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
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
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
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
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
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文本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主人公约纳是一个勤劳善良、生活窘迫、孤苦伶仃,悲怆伤痛、无人同情的俄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下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写照。
B . 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
这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愿望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
这和鲁迅《祝福》的祥林嫂讲述她阿毛被狼吃掉时的遭遇是一致的。
C . 作者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体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主角,反映的却是重大社会问题,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D . 《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
悲伤的谈话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2)有人说《苦恼》这篇小说是以冷静的笔调来表现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约纳讲得入了迷。
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这样的结尾安排有什么样的作用。
三、语言表达 (共2题;共7分)
6. (2分) (2017高一下·汕头期末)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城市绿化是以栽种植物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城市绿化好,城市的生态系统就一定很好,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也就一定很好。
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
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①城市绿化好,城市的生态系统不一定就很好。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7. (5分) (2016高三上·清城期末) 下面的文稿在表达和形式上有五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通告
为保障春节期间用电通畅,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宜宣布如下:
维护将于2016年1月20日7时至20日19时施工。
涉及范围:东到云中路,西到牧马路,南至长征街,北至雁门大道。
对维护工作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
请予理解和支持。
如有疑问,欢迎垂询。
2016年1月15日
忻府区电力公司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
8. (11分) (2016高二下·思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
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
进士上第,通判荆南。
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
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
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
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
”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
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
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
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帝为寝其命。
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
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
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
”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
”卒不拜。
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
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
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
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
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
安石使曾布疏其说。
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
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
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 .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 . 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 .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 . 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
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绘聪明能干。
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 . 杨绘很有个性。
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 . 杨绘坚持己见。
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 . 杨绘仕途坎坷。
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②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9. (16分)(2016·嘉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公,相人也。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是一项是()
A .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
B .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注重,珍重
C .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被:及,遍及
D . 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安排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得志于当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 . 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 . 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D . 而喜为天下道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鲲
(3)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
B . 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
C . 第三部分,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
D . 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
文章既不从昼锦堂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
(4)
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②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
(5)
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10. (10分) (2018·城中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①过。
【注】①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1)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百感”的内容。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11. (10分) (2017高二下·蚌埠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