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研修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有幸参加由大学安排的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系列培训。

在21天学习中使我感受到大学包容与博大,同时也折射出的先进的培训理念——“专家引领、小组合作、共同反思、考察实践”的参与合作模式培训行动。

在我们取得培训成果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中找到一个更佳的切入点?回到学校以后,能“带动一门学科,带活一所学校”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引领作用?培训如何处理好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的把培训成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校根据实际申报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子课题“小学科学小组合作的组织与指导的研究”获得批准并立项,同时启动了研究工作。

在总课题组及市教研室直接领导和帮助下,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一年多的时光印证着我们执着的追求,辉映着我们艰辛、无畏的跋涉,事业因坚守变得更加精彩!
一、为什么要研究
1、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2、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不少学生在小组合作得到的收获比在集体授课中得到的还要少,更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

3、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包括“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二、怎样研究
1、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搞课题研究不是雾里看花、镜里观月,它既需要踏地笃行,又需要有科学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申报并承担了子课题研究
工作,目的是借助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研究、借鉴的平台,使教师教育教学更加成熟、稳定、张显活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综合素质。

我们提出这样的研究宗旨:“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其基本定位与思考是:以“着情于学生,着眼于课堂,着力于问题,着实于改进策略,着思于教师发展”的工作思路,在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上我们努力做到“定位高、思路宽、形式活”;在研究的途径上,力求打破传统的单纯“听课”型的研究模式,借用远程研修模式设计了“网上互动,校内论坛,博客分享,专题研讨”的研究模式,极力营造纵横结合、上下共振式的研究格局;在研究的效果上,追求“理念提升、实践验证、应用发展”的原则。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必须具有未来的眼光。

让教师们逐步更新观念,学校坚持专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专题研究与教改实践相结合,从而引导教师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深刻理解科学探究活动更加需要小组合作的组织与指导,是教学手段的内涵。

合作探究教学虽然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但是出发点必须是教师,教师是课堂构建的主导因素。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在传统的驯化教育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学生。

在新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教师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学生的学生重新“诞生”。

同时他有责任向学生建议,学生作为教师的学生应当“死去”,以便作为教师的教师“重生”。

可见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多么重要啊!
2、构建团队,搭建平台
(1).构建团队
为更好地开展研究,将教师引入一个学习的环境之中,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学校实施了首席教师责任制,产生的首席教师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为更好地实现交流共享的目的,学校对研究团队进行了划分(按照年级段划分)。

课题组下设两个团队:三、四年级组,五、六年级组;每组设一名首席执行教师,负责制定组内研究计划,带领小组开展基于问题学习,我们的研究团队吸纳了开发区优秀的科学骨干教师。

在组建团队的同时又成立了由召集人和各组首席教师组成的“研究中心组”,突出“研究一体,目标整合”的教研特色。

实现了各个研究小组的有机结合,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的融合。

改变过去各团队之间对其他组所研究问题的不了解和教师间缺少沟通与交流的现象,通过对共性问题的共同分析研究,避免各团队问题研究的相对封闭和中间隔离,实现了“问题一体、无缝结合,成果整合”。

团队构建使教师的所学所思得以交流、分享,提升了学习的实效性。

(2).搭建平台
使教师利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自悟、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缄默性知识得以丰富。

主要通过发现、自省、交流、提升研究路径。

主要流程为:研课——预设问题,明确目标;磨课——生成问题,模拟解决;观课——带着问题,课堂捉虫;议课——解决问题,思辨达成;复课——集体会诊,新一轮研究。

该流程努力搭建“师韵相约”校本研修平台,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形成教师相互启示的沟通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它试图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体学生在认知、情感和适应性等方面有差异的发展。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重点: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会合作,人际交往和团队建设。

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不仅是组成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评判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特定品质。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合作学习有五个基本要素:混合编组,小组目标,积极依赖,个体责任,小组自我评价。

缺少了哪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的
合作学习。

三、研究效果如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进狂沙始得金
在充分进行前期调查,文献检索,专题研讨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本阶段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下: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确定专题研究的主题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的组织与指导研究实效性)
↓↓
拟定研究计划
(确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具体方案)
↓↓↓
实施行动
(实施具体方案,观察、反思)
↓↓↓↓
总结评价研究结果
(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
↓↓↓↓↓
进入第二循环行动研究
一年多来,市区课题组莅临我校多次,对我校的研究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扎实、真实、高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教育思想有了很大变化,青年教师成长很快。

李富荣、张俊英、郝建春、石永华等12人先后获得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以及市级优质课,带出一批区级骨干教师。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极大激发了学生表达、交流自己观点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变得爱思考了,爱交流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合作学习,也使一些学生未掌握的问题得以呈现,消除了学生的学习盲区,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成绩。

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

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

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结集成册成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本,课题研究的率先深化成就了学校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站在省市内先进团队中,课题研究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的突破口,成为铸就师生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
以上是三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