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铁一中、南宁三中2013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柳铁一中、南宁三中2013届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玄妙/管弦筵席/赝品淬火/猝不及防
B.苑囿/宛如舞蹈/倒卖棱角/绫罗绸缎
C.箴言/信笺糜烂/奢靡被褥/相濡以沫
D.验证/入殓禠夺/吓唬龃龉/身陷囹圄
【答案解析】A[A项:xuán/xián,yán/yàn,cuì/cù;B项:yuàn/wǎn,dǎo,léng/líng;C项:zhēn/jiān,mí,rù/r
ú;D项:yàn/liàn,chǐ/hǔ,yǔ。

]
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高考复习阶段,有些同学天天开夜车,搞得白天上课精神不好,这样就像缘木求鱼一样,效果是不会好的。

C.德国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万人,超过预期的一
倍,政府面对方兴未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D.这个人很要面子,凡事只要跟他商量商量,他闻过则喜,不然,他会跟你翻脸。

【答案解析】A[A项:“薪尽火传”常用来比喻学问技艺代代相传,正与陈述对象“制陶工艺”相契合。

B项:“缘木求鱼”原意为爬上树去找鱼。

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而句中所谈的是劳逸不当的问题。

C项:“方兴未艾”意为事物正在发展,尚未停止,褒义词。

这里是褒词贬用。

D项:“闻过则喜”指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就高兴。

与语境不合。

]
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说到底,不管是北京或是其他地方,做好“治堵”工作还在于能否完善市政规划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B.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有不少大学生加入“蚁族”大军。

“蚁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就包括大学生们不愿从事辛苦工作等自身原因造成的。

C.由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向好,一定程度的通胀有利于企业的扩张。

不少企业家已经筹划在适度通胀的环境下加速扩张,顺势把一部分成本压力转移给下游企业。

D.所谓“皮革奶”,是利用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答案解析】C[A.两面对一面,去掉“在于”后的“能否”;B.
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D.成分残缺,在最后加上“而生产出来的乳制品”。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

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A.④②③⑤①⑥B.②④③⑤⑥①C.②④⑤③①⑥D.④②⑤③⑥①
【答案解析】D(①总说“语言”是人类进化的标志;②⑤解说何谓“语言”和“语文”;③⑥说语文的作用;④总结句)
5
当语言死亡时
陈赛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可知,全世界大约有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
语言将在21世纪消亡,80%-90%的语言则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

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③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使用它的人数。

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

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

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
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

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

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⑥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⑦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

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⑧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有关它们的资料。

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

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⑨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只能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⑩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11“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

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12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这个
世界的最大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

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

”或许,语言的消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

(原文有删改)
5.下列与“语言”有关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

比如,拥有千万满族人的中国如今会说满语的仅有百余人了,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死去,满语也将死亡。

B.殖民主义从来都是语言的最大破坏者,如欧洲殖民者曾在澳大利亚消灭了上百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数百种土著语言。

C.美国哈里森教授认为,语言是人类的财富,每一种语言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都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D.根据美国哈里教授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其余的6000多种语言中,绝大多数语言的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十分脆弱。

6.下列有关“语言濒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可知,语言的灭绝速度比动植物的灭绝速度快得多。

B.目前,语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两个星期后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C.中国的129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很低,有超过二十种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云南的阿奴语、新疆的塔塔语就在其列。

D.说某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或者说某种语言的人大都开始放弃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都是某种语言濒危的信号。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失去了代际的传承,一种语言的书面语言即使还会继续存在,但其实它已经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了。

B.考虑一种语言的生命力,考察这种语言在代际传承方面的状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考察说这种语言的人口总量。

C.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曾谈到她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忧虑,就是我们的世界已经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了。

D.其实,对于人类而言,只要人们不忘记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不一样,那么,无论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都不可怕。

【答案解析】
5.B
少了“过去200年间”的时间限定。

(见⑥段)
6.B
(见②段)“平均每隔两星期……消失”。

7.A(B.见④段;C.见12段“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的地方”;
D.见12段末“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可能性”)
6
帆山子传[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

帆山子,其别号也。

性逋宕不羁。

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

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

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

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

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

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

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

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几上罗列图书、珮环。

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

”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

年七十四而终。

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

自称无方之民。

其信然矣。

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

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

帆山,其一也。

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

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持论快彻
彻:透彻B.叙先贤遗迹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
诏:教导D.自称无方之民无方:不行礼义
9.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
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有五个朋友,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气盎然”的人。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

译文:
(2)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

译文:
【答案解析】
8.B(遗迹:旧事,往事。

“迹”意为事迹。


9.B(①思想不受束缚,③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⑤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

②言其善谈,④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⑥言其爱洁净)
10.C(“呜呼,仁哉!”是作者赞叹江吟香的话。

张冠李戴)
11.⑴帆山子读经书(古代经典)都能通晓(明白),终究不被(受)
前代儒士观念束缚。

(悉,1分;卒,1分;为…所,1分;囿,1分)
⑵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

(布衣,1分;家无担石,1分;气象充充然,1分;类,1分)
参考译文:
真州有一个隐士叫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

帆山子是他的别号。

他性格散漫不受约束。

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

他曾经说:“汉代儒士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忘了根本道理,宋代的儒士丢弃情感而谈论性理(人性、人性天理),都是错误的。

假如下一道命令说:路上遇到美貌女子,眼睛直视的要受抽打,被打的人一定很多;再下一道命令说:回到家里能打哥哥、妹妹的就有赏,得到赏赐的人一定很少。

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具有的,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没有的。

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

”他的论说痛快透彻,大概就像这样。

我每次到邗江,一定叫他来作伴。

帆山子知道我喜欢他的议论,常常慷慨激昂而谈,滔滔不绝像倾泻的黄河。

他尤其擅长述说往事,述说前代圣贤的事迹。

凡是使人感到高兴感到惊奇,感到滑稽可笑的,张开嘴巴就加以褒贬评论,讲得极尽其妙。

帆山子身材矮小,长着胡须,圆脸。

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

举止行为有节制而有自尊心,待人没有戒心。

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就变得不好看(变化)了。

他平时常常不穿袜子,有时戴道士帽子,挂着拂尘。

几案上摆放着图书、玉佩,各种零碎的小器具,经常自己动手擦拭。

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有人指责他,他笑着说:“我哪里是真要做什么?《易经》上说‘见金夫,不有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身不由己羡慕不已)’,这是圣人教导我的。

”他如此风趣。

评论说:庄子有“人貌而天(虽具有人的形貌却负载着天的精神)”
的说法,帆山子身上充满真气,大概因为他是天性洋溢的人。

他七十四岁去世。

听说他临终的时候预先知道死期,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拱手而死。

他自称是不行礼义的人,确实是这样。

他的挚友江吟香素来重视节义,有五个朋友,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设灵位,在江边的延生佛舍祭祀。

帆山子就是五个人中的一个。

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圣人为朋友殡葬的义行。

呜呼,真仁爱啊!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②,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③。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蓟门关,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是当时东北边防要地。

②燕台:黄金台,传说由旧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贤士所筑。

一去,即“一望”。

③三边:汉代以幽、并、凉三州为三边。

蓟门为幽州首府,是三边之一。

危旌:高扬的旗帜。

④“少小”两句,用班超、终军的典故。

东汉班超家贫,为官府抄书,曾投笔而叹说,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博取封侯,不应长时间从事笔砚生涯。

后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
侯。

西汉终军被汉武帝派遣,说南越王入朝。

他主动请求说:“愿受长缨(绳),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麾下。


(1)结合作品简析第三联中的景物描写的妙处。

答:
(2)结合作品简析最后一联中典故运用的效果。

答:
【答案解析】
(1)第三联“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写边地之景。

火光雪光与月光连成一气,大海与群山共同围拥蓟城。

这两句景物描写
不仅写出了边地景色的特点,而且将一腔志士豪情寓于壮丽、雄奇的景物描写之中。

(4分)
(2)最后一联运用了班超、终军的典故。

在眺望蓟门燕台而惊叹的同时,诗人将自己的经历与古人的壮行联系起来,很自然地抒写出胸中涌起的一股报国立功的激情,使作品的情感达到高潮。

(4分)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两组任选一组)
(1)①君不见,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④桃李不言,。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⑤临行密密缝,。

(贾岛《游子吟》)
⑥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2)①
,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②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诗论》)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答案解析】
(1)①高堂明镜悲百发。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

④下自成蹊。

⑤意恐迟迟归。

⑥闲敲棋子落灯花。

(2)①横看成岭侧成峰②临清流而赋诗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下有冲波逆折纸回川⑤江山代有才人出⑥不畏浮云遮望眼。

9


晨义
①傍晚,表弟从西山下来,让我看他寻到的一块石头。

他喜欢石头,常去西郊的山上找石头。

②石头由几张报纸裹着,露出边边角角。

打开来看,上面沾着泥土。

石是青石,质色上不能讲究,就只能取其形状。

形状出奇,往往要崭露头角,头角峥嵘。

但头角又处在石头的险要之处,最易被损伤。

③曾经有一天,表弟告诉我:“西边的野地里有几块大石头,弯曲玲珑。

你看了,就会觉得公园里的那些很一般了。

”出城不远,山野起伏。

在一片郁郁苍苍的麦地里,看见了那几块又大又美的石头。

巨石磅礴,如出林的古象,如翻海的老鲸。

而露在外面的只是鼻额与脊背,更大的身躯还埋在泥土里。

听不见啸叫与哼鸣,无声的存在带来无声的震撼。

石色亦白亦蓝,衬托着土黄和麦绿。

这是山的脚跟。

掀去这层田土,底下将都是这种石头。

这几块处在沟壑边沿,是流水冲出来的吧。

站在鱼背象额上,我们一定感慨:如果把它们运进城里,放在绿地广场,可谓鸿篇巨制大手笔。

但是,数百吨的重量是搬运的难题,再加上地形的影响,不由人不望而却步,心生茫然。

没有足够的气力来起用,这天造地设的大部头只能沉埋荒野。

④但海纳百川,那是海的气派和胆略;天列群星,那是天的气势和力量。

当然,对巨石而言,身处荒野却获得了真正的钟爱。

因为那苦苦追寻而来的,才是真正的爱者。

只有这等不畏艰险的苦求之士,才有幸有资格欣赏到壮丽的皇皇巨著!石边野草荆棘,见证着未尽的春秋。

几只麻雀起起落落,像一些往事的踪影。

⑤那之后,我知道许多美好的事物还都隐藏在土地之下。

几块野石,不过是无意间掀起大地一角,露出的微微一点儿迹象。

但仅仅是吹去
薄薄的封尘,尚未触及封面触及扉页,就已经令人惊奇不已。

翻开巨石,又会是何等的景象?
⑥表弟接着说:“明天再去看看,今天发现的那块别让人搬走了。

今天我遇见一个找石头的。


⑦我说:“也是,你搬不动,他不一定搬不动。

看谁力气大。


⑧深夜难眠,又想起那些巨石,那麦田里的守望者,那黄土红泥覆盖的自然的群像。

是它们支撑着土地,支撑着田野,支撑着草木芬芳支撑着鸟兽翔驰,支撑着稼穑年年支撑着炊烟缕缕,也支撑着河流,支撑着雨雪,支撑着昼夜支撑着春秋。

黑暗寂静里,那是肩扛背负、头顶手举的力士的壮烈!如果把它们从土里取出拿走,大地会因失去骨骼而软弱无力,会一直坍塌下去!而人类也将无处站立。

所以,它们真正的所在,正是苍茫大地,正是混沌原野。

它们巨大而沉重,就是为了不可移动。

这不是失落的阴影,不是遗忘的废墟;这是上升的荣耀,是纪念的丰碑。

是一种信心,乃至一种信仰。

因为天生不需要被挖掘,所以天生不需要被发现。

这是大韬略、大智慧,是任何逼迫都不能使之动容的大忍耐、大刚强。

这是大谦卑,再多的赞美也不能使
之飘然。

地上群山巍峨,横千里,纵万仞,但与潜行深处的承载者相比,不过是象背上的微尘。

巨石不在山顶地表,那坚稳的宝座,安置在山根地基。

至此,我向巨石致敬!在喧哗广场,在优雅客厅,那零零星星的散石,都是离家难归、不得安息的客子游魂。

不信你靠近了去听,这些流离失所、去国
怀乡的石头,借风传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⑨不知道表弟听了,会作何感想。

或者他依然要为不能获取更多更大的美石而伤神,但至少,可不必再为那些沉默荒郊的野石而忧心。

要知道,它们从来就不曾有过寂寞。

所谓寂寞,那只是寂寞者的寄托。

巨石有厚德,还有什么不可以担当的呢。

⑩世界安然入睡,梦境甜美神奇。

斯时多少平卧的身体和灵魂流水轻漾,呈现生命的美善祥和。

没有忧虑,没有惊慌,因为我们有磐石啊,因为我们有磐石的支撑。

(选自《散文》2008年第6期,有删改)
14.如何理解第四段“对巨石而言,身处荒野却获得了真正的钟爱”这一句话的含意?
答:
15.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章第三段的画线句。

答:
16.为什么作者认为巨石“从来就不曾有过寂寞”?
答:
17.从全文看,巨石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答案解析】
14.即使巨石身处荒野,(1分)但不畏艰险的苦求之士也能欣赏到巨石的壮丽,(2分)这些苦求之士给予巨石真正的钟爱。

(1分)(共4分)
15.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2分,任意写出其中两种手法即给2分),从形、声、色(1分)三方面描绘出巨石的生动形象(1分),给读者以极大的震撼,为下文作者表达对巨石的赞美(1分)埋下伏笔(1分)。

(共6分)
16.因为巨石真正的所在,正是苍茫大地,正是混沌原野(2分)。

它们巨大而沉重,就是为了不可移动,就是为了支撑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2分)。

说巨石寂寞的人,只是他们把自己的寂寞加在了巨石身上(2分)。

(共6分)
17.巨石象征一种信心、一种信仰,象征大韬、大智慧,象征大忍耐、大刚强、大谦卑。

(共6分,四层象征意义任意写对两层,并结合原文解释清楚就满分。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