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82a41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d.png)
新工科背景下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
首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可以录制专门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自主安排学习进度。
视频中可以包含讲解C语言的基本语法、常见编程技巧和实例演示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电子教学资源,如教材、习题、实验指导和参考答案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这些资源进行学习。
其次,在混合式教学中,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概念的阐释,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深入理解C语言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技术。
同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实践性的练习和编程作业,提供在线编程环境和调试工具,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编程实践,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获得反馈和指导,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讨论区或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相互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分享编程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也可以在讨论区中进行答疑解惑,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知识。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的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学习来实现。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实践教学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实践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523ef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9.png)
2023-10-30•新工科建设背景•实践教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地位•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录01新工科建设背景010203培养创新人才新工科建设要求对传统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交叉性新工科建设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
前沿性新工科建设紧密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和创新思维。
实践性新工科建设注重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建设的特点02实践教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地位实践教学的意义强化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03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01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0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1实践教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作用23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新工科领域所需的实践创新人才。
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推动新工科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新工科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使其更具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新工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增强新工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03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践教学的形式课程设计实验科研项目实习通过企业或机构实习,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培养实际工作04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管理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实验设备的完好和安全使用。
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反馈评估05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某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概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方案概述案例二: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概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案例三:某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案例四:某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概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06结论与展望结论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
新工科环境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以神经网络技术课程为例
![新工科环境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以神经网络技术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3fa0f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9.png)
2021年9期224新工科环境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以神经网络技术课程为例张 俊,于洪霞,李 冬,孙 平,唐 非(沈阳工业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近年来,为弥补复合型人才匮乏的局面,国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多学科深度融合,目标是建设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新工科专业,主要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注重学科自身的实用性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
新工科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力争为未来新兴高科技产业培养具有多学科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这就对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不能仅要求学生的书本理论基础夯实,更应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以期学生在未来可以利用新知识和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1-5]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0年申报教育部并获得批准,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
目前,国内已有185所设立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隶属于计算机专业类,面向智能计算、机器人、模式识别、数据分析等前沿高新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们从中可以借鉴的有关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有价值信息有限,而且智能科学与技术属于深度交叉融合类专业,如何根据本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特点,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的需求,是该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为此,在新工科环境下,根据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神经网络技术》课程为例,探索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三方面改革措施,提出适合于本专业实际情况的神经网络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要求实践课程可以用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的考察,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79028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4.png)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推广,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大中小城市中的重要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地方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急需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新工科”教育的要求。
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和书本学习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
而“新工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等要素,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新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
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大多偏重于学科专业知识,缺乏行业实践和科研经验,难以满足“新工科”教育的师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不足。
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不畅,产学研深度融合程度低,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有限。
1. 推进教学内容的变革。
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施项目化教学、问题驱动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空间。
3.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4. 拓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引入企业和行业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实践项目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ef3dda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a.png)
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改革的机遇。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与改革展开讨论,旨在探索更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
1.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不匹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新月异,电路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无法完全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2. 实践环节不足传统的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于实际操作和技能的培养却显得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对于电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为主,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手段。
以上种种挑战都凸显了在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突破传统,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即通过真实的工程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将工业实际中常见的电路设计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电路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环节的设置和强化,通过设计更为符合实际应用场景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路设计和搭建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 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应该多元化的采用教学手段,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电路设计软件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de0628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6.png)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工科专业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急需进行改革和探索。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为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
一、新工科理念新工科理念提出了“育人要合作、研究要交叉、创新要整合、实践要深入”的培养模式。
这一理念强调将工程技术与科学、人文、艺术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倡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工科理念下,工科专业教育需要突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科交叉、跨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二、普通高校工科专业现状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工科专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工科专业教育以技术训练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单一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强,但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工科专业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亟需改革与探索。
三、新工科理念下教与学的探索1.强化实践教学新工科理念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引进实际项目或者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还可以举办学生工程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跨学科融合新工科理念提倡跨学科融合,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应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入艺术、人文、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将工科专业和其他学科结合,开设跨学科的实验室和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理念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普通高校工科专业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践实习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践实习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86e766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png)
■工作研究2021年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践实习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李晓娟,杨婷,冯超(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基于新工科背景下,从学生、教师、学校3个不同层次就专业实习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当前教育现状,着重对课程思政的引领者一教师在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思政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跟踪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实习全过程,充分展示了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当中的实现过程与重要意义。
在实践之前和在实践实习过程当中,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并且在课后通过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和提交总结报告等方式充分保障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和内化和理解,深化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认知实习;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人才竞争是市场上最为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应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叫各大高校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积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与完善,将“德育”目标作为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共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叫工程管理专业在各类专业课程之间进行关联性的课程教学设计,让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充分结合,发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
由于专业实践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专业实践实习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尤为重要。
1新工科背景下教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1.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能力教师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在课程思政教育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叫因此,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能力,让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对教师、学生的不同要求,抓住建立完整学习系统的关键所在,辩证看待“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的任务内容和“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正确认识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2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实习之前对教师资格和能力的审核影响着该次实习的质量叫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之前需要将课程内容结合相关政治理论加以深刻理解,充分挖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对传统的理论和要求加以辩证理解;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施工工艺的创新和施工工具的更迭对现阶段建筑行业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追求,突破自我,接受新的知识和方法,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会和行业相关发展沙龙等,保持知识和认知的先进性。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389b13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b.png)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工科的出现,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也发生了变化。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首先,实践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
实践教学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其次,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
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结合新工科的特点,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注重实践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
此外,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实施。
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最后,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
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注重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总之,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该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新工科知识,更好地掌握新工科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754f16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0.png)
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摘要:新工科是迎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其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工科背景下,大力建设课程思政,将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联系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综合教育,更利于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
关键词:新工科;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教学;课程思政前言:新工科背景下,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工作的关键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让学生发展为有灵魂、有思想的卓越工程师,满足新工科建设中的卓越人才需要。
但从目前来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
同时,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考核体系不够新颖,影响到了整体育人效果。
下面,将详尽阐述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对策。
一、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的意义(一)强化品格观念在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新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以工程伦理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在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元素、理想信念元素、爱国主义元素、工匠精神元素等思政元素,更利于坚定学生政治信仰,将学生培养成有灵魂的卓越人才,让他们拥有卓越人才所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
(二)重构课程体系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新工科人才不仅要精通某一学科专业,还需要兼具学科交叉知识。
因而,积极采取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交叉教学模式,不仅利于打破学科藩篱,重构课程体系,还有利于通过搭建多学科教学模式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让学生逐渐向卓越人才发展。
同时,积极推广汽车维修与故障诊断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能更好地建设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让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a0b1f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5.png)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兴起,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
新工科教育强调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化工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化工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内涵新工科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教育要求注重工程实践、跨学科融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二、化工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尤其是实验课和实习环节。
传统的实验课往往只是简单的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缺乏思维的参与,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应当采取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习环节,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去,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2. 营造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氛围化工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应当促进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专业教学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视野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应当加强与其他专业的交叉教学,引入跨学科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化工专业的工程实践教学应当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将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去,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工程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a96bc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e.png)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工科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工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实践类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介绍,阐述新工科教育对实践类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接着,文章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在国内外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实施策略及其优势,同时探讨了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文章提出了促进实践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2. 新工科教育理念与实践类课程新工科教育倡导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管交融,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实践类课程应设计成跨学科项目或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原理,结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新兴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锻炼跨领域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类课程强调“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以及在真实工程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应包含丰富的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竞赛等环节,采用现代工程工具与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从设计、制作、测试到优化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教育不仅关注技术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55671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f.png)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受到广泛关注。
在当前信息化和智能化浪潮的背景下,传统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新工科背景下传统专业建设的调整和改革。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教育的需求,加强传统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传统专业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教学内容滞后、师资队伍不足、实践教学不足等。
传统专业与新工科的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一种解决之道。
通过结合新工科的理念和方法,地方高校可以重新审视传统专业的发展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将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问题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challenges。
过去,高校传统专业主要注重传统理论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对传统专业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之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问题的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专业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无法及时跟进新兴科技的发展,无法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传统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老化,缺乏新工科理念下的教学思维和方法,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发展模式,能够为地方高校传统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方向和路径。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f9f796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3.png)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工程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工程材料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重中之重。
《工程材料》课程作为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内容落后、实验过程单一等,导致学生对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高。
为了促进《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本文将结合新工科背景,探索《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够对相关工程材料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和教育机构纷纷提出了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和需求,以期找到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
1. 多学科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程材料科学日益趋向于多学科融合的方向,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物理、机械等多个学科知识。
工程材料实验教学需要引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 实践性强《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需要具备强烈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深入理解材料的性能和特点。
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导向新工科要求工程教育走向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需要突出创新导向,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多学科融合、实践性强、创新导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思路和措施,以期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c59683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44.png)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风 "#"$ 年 " 月
科教论坛
级创新项目学生即便参与了也基本都是老师完成能参与 项目开发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实践创新技能未得到体现
二提高实践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体举措 $ 进一步改善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以 整体项目融入实践授课环节注重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思维 培养的基础之上加以工程实践创新技能的体现形成教师培 养到创新项目实践再到参与社会项目实训的授课流程提 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略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
![略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093d01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0.png)
略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而高校教学改革和实践也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新工科全国推进计划于2015年启动,旨在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工科高校。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时代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新经济、新产业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人才需求背景。
随着国家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市场竞争背景。
高校之间深入竞争,除了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外,还需要更注重人才培养方法、教学手段等软件方面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4. 教育改革背景。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方案也不断出台,新工科建设是这一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高校教学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课程体系。
高校要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占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课程内容。
高校要针对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增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国际视野等课程内容,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 教学人员。
高校要优化教学队伍,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4. 教育技术。
高校要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教育、MOOC、智慧教室等,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学。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9dba7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6.png)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探究作者:***来源:《科教导刊》2023年第23期摘要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拥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将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的实践教学中,构建基于真实劳动实践场景的“两结合、三实际、四维度”的“劳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用劳动教育赋能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习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以及劳动精神,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构建及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培养德学兼修、爱岗敬业的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3.23.027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CHEN Lingping(Office of Academic &Technology Affairs, Guil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has a uniqu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new engineering, build a "labor +"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real labor practice scenes of "two combinations, three practicalities, and four dimensions", and use labor education to empow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help students acquire the labor attitude, labor concept and labor spirit required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aiming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o build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and cultivat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who are both moral and academic, loving and dedicated.Keywordsnew engineering;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教育部提出通过“新工科”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愿意将所学知识奉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堪当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1],为国家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554336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a.png)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
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目标。
在这个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新工科教育的提出,是对传统工科教育体系的一次颠覆性改革。
传统工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工程实践的能力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新工科教育的提出,旨在改变这种现状。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界带来了挑战,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青年教师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工科教育的大背景下,青年教师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新工科教育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更加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教师能够更加自由地设计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开展创新项目,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挑战也同样存在。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依然倾向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而忽视了工程实践的能力培养。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新工科教育的要求,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三、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教育的要求,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去学习和实践。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558c3c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7.png)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摘要】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其概述、特点、架构、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
通过引言部分的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引出研究目的,为正文的展开铺垫。
正文部分将对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探讨,揭示其独特性、优势和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总结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展望其未来发展,并提出启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推动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教学体系概述,特点,架构,优势,实践探索,有效性,未来发展,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工科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新的教育体系下,学生将不再只是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actively 参与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背景介绍部分将围绕传统工科教育的不足和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出现进行阐述。
也会对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和研究目的进行深入探讨,引出后续正文内容的展开。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详细阐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为接下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1.2 研究意义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跨学科交叉和融合,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
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促进高校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d42bf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6.png)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科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伴随着“新工科”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对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工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成为了当前工科院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展开讨论。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特点和挑战“新工科”强调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是对传统工科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开始关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学科交叉性的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等。
工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生培养中更注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思政教育在工科院校中相对薄弱。
一些工科学生可能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轻视。
这就需要工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二、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但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往往相对薄弱。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工科学生需要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工科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家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下,思政教育在工科院校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1.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思政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可以开设一些与工科专业紧密相关的思政课程,如科技与社会、工程伦理、创新创业素养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 强化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工科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
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d060b0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0.png)
论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随着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新工科的背景出发,探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新工科的背景新工科是指在工科教育领域引入了“实践-创新-创业”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
当前,新工科的概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各高校也纷纷推出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实践教学项目。
新工科的兴起,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实践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能力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功。
实践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能力都不是靠纸上谈兵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锻炼和积累。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都至关重要。
实践能力还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更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培养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教学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探索思考
作者:成静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
【摘要】新工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理论知识过硬,更要实践能力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
高校要在培养模式体系、实践教学力量以及实践场所上面加大改革力度。
【关键词】新工科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251-02
现今的社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日新月异,科技进步的脚步势不可挡,这就对工科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把住了脉搏,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思想。
新工科不是在于重新规划出一种新的专业格局,而是在原来专业的基础上对工科人才进行创新型培养。
现在工科毕业生一般会进入三大块进行发展,分别为技术实施、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如果仍按过去的老师能教什么就学什么,就可能导致学生与实际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学校应该要在学生进校前就按照现在社会需要以及学校为主培养何种人才制定出学生的毕业目标,按目标制定出支撑毕业目标的培养要求,按要求制定出培养方案。
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的目标自然会有所区别。
但无论是技术实施者、研发者还是管理者纸上谈兵肯定不能满足现今技术发展的需要,除了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外,将理论用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地方上的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如何合理利用地方环境资源为实践所用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
在新工科之前国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这个计划实施中也提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一)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同步改进,实践学时偏短。
学校仍认为理论课时不能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满堂灌,方式方法比较陈旧,学生也依赖老师的教,实践环节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也来不及完成,老师们只能安排简单重复性的任务,导致实践锻炼不够,甚至模仿严重,无价值。
(二)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资源不足。
现在教师队伍中,有工程背景的趋于老龄化,这一部分人员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但思想容易受过去的影响,容易固化;还有一部分人员就是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工作的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完全依赖自己读书时的一点实践机会,只剩下一小部分人员具备真正的实践指导能力,精力有限,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
(三)校内校外的实践场所缺乏。
校内实验室教室匮乏,经常一个实验室放置几种实验器材,台套数无法满足学生数的要求,所以经常学生需要分多批次进行有关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
场所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经济因素、企业场地的容纳因素、企业安全因素都制约着学生在校外实践效果,导致现在有些校外实践变成走马观花,有些专业因为效果不佳就取消了部分校外实践。
新工科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努力地想办法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这样不至于让我们的毕业生被时代所淘汰。
(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要经历过认证的人都会发现,它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一次很好的整理过程。
实践教学占比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对学时的要求,还对实践环节的构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不能只是停留在被动学习上面,要将学生作为培养的主体,让他们能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保护创新意识的产生。
(二)准备充足的实践教学力量。
首先,努力引进具有实践工作背景的教师;其次,想办法对无经验的年轻的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让学校有经验的老师带领教学,可以让企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还可以让老师们去企业挂职锻炼,这个是最有效的、最直观的培训;企业单位的专业人员不但可以培训教师,也同时可以成为兼职教师,协助学校教师共同进行实践教学。
(三)建设好校内外实践场所。
(1)学校要重视对校内实践场所的建设维护,要配置符合生比的台套数实验器材,除了满足课堂需求外,也能够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
(2)校际共享实践场所及器材,学校的财力毕竟有限,有些器材可能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能力或有必要购买,避免资源浪费,校际之间可以互相提供一些开放实验室及器材,也有利于校际交流。
(3)更多、更新的实践场所都不是高校所能创建出来的,这就需要更多的校外实训平台来补充。
在企业中建设更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帮助企业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设置专门的实训流程。
与企业合作在教学之外,设置创新性平台,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学校提供创新人才。
学校借用企业的平台带学生进行创新型研究,企业借用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创新开发,互惠互利。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更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模式,地方性高校要立足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单位输送人才,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学生,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到企业定期实地训练。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必须要改变,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培养的体系的变革、实践教学力量的壮大、实践场所的配备都是值得不断探索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38-40,47
[2]赵雪霞.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方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7):88-91
[3]陈炜.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管理.2013(1):155
[4]周静.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165-168,176
[5]姚利花.综合性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