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结构/情感基调
(情节) 恋爱
(章节) (1-2) 载言载笑
婚变
(3-5) 士贰其行
决绝
(6)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至于暴矣
(情感)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亦已焉哉
清醒/刚烈
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 •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纯真热情 •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思想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 耽兮,不可说也!”)
昔我往矣 夙兴夜寐 躬自悼矣 至于暴矣 亦已焉哉 岁亦莫止
•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 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 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 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 直接铺叙陈述; •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 《诗经》的 “赋”“比”“兴”“风”“雅”“颂” 合称为“六义”。
作用: 1.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2.用桑树作比,与其身份切合,富于生活气息, 暗示女子的勤劳. ——内容上
结构上:
1.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叙事的平铺 直叙. 2.暗示女子婚后生活不美满,叙事的线 索似断实连. 3.过渡.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变 化,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句子----生动、鲜 明,有韵味、形象、有感染力。
通假字:
• • • • •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于嗟鸠也(“于”通“吁”,叹息) 匪我愆期(“匪”通“非”,不是) 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古今异义: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 个人”;今义:流氓(má ng)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宴——古义:欢聚;今义:宴会。
采
薇
一、朗读全诗,正字正音。
岁亦莫(mù )止
载(zà i)饥载渴 我行不来(là i)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王事靡盬(gǔ) 彼路(lù )斯何
四牡騤騤(kuí )
象弭(mǐ)鱼服
小人所腓(fé i)
雨(yù )雪霏霏
内容提要
1--3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 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直接写战事。
渐车帷裳 将子无怒 象弭 徂 淇水汤汤 咥其笑矣 我行不来
解释
• • • • • • • 无与士耽 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以我贿迁 自我徂尔 其叶沃若 尤可说也 • • • • • • • 靡室劳矣 至于暴矣 亦已焉哉 岁亦莫止 今我来思 我行不来 忧心孔疚
• • • • • •
送子涉淇 垝垣 于嗟 载饥载渴 靡盬 隰则有泮
古人评价二: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 小雅· 采 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来时),以哀 景写乐(回家),一倍增其哀乐。”
今人评价一:描写戍边战士归乡途中,雨 雪阻隔,饥渴交加,以及痛定思痛的心情。 该诗语调低沉,低回往复,多以叠字加重 气氛,读起来令人潜然泪下。
静女
静女其姝(shū),俟(sì )我于城隅 (yú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 )。 chú 静女其娈(luá n),贻我彤管。彤管 有炜(wĕi),说怿(yuèyí )女(rŭ)美。 自牧归荑(kuì tí ),洵美且异。匪 女(rŭ)之为美,美人之贻。
爱:隐藏 说怿:“说”通“悦”,喜爱.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归:通“馈”,赠送。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洵:的确,确实。
• • • • • •
尔卜尔筮 桑葚 体无咎言 靡室劳矣 猃狁 四牡骙骙
• • • •
渐车帷裳 将子无怒 象弭 徂
• 雨雪霏霏 • 小人所腓
• • • • • •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猃狁 四牡骙骙 氓 愆期
• • • • • •
无与士耽 女也不爽 小人所腓 猃狁孔棘 今我来思 我行不来
• • • • • •
通假字
• 岁亦莫止 “莫”通“暮”。 • 彼尔维何 “尔”通“薾 ” ,花盛开的样 子。 • 彼路斯何 “路”通“辂”,大车。 • 象弭鱼服 “服”通“箙”盛箭的袋子。 • 猃狁孔棘 “棘”通“急”。
注音
• • • • • • • 氓 愆期 垝垣 于嗟 载饥载渴 雨雪霏霏 靡盬
• • • • • • •
年龄称谓
• • • • • • • •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齿龀(chè n)—儿童换牙。 垂髫(tiá o)—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笄(jī)—女子十五岁。 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
•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岁。 • 不惑之年—四十岁。 •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 岁。 • 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又称耆 • 古稀—七十岁。 • 耋( dié)—七十至八十岁。 • 耄(mà o)—八十至九十岁。 • 期颐——一百岁。
6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词类活用:
• 岂不日戒 “日”,名称作状语, 日日。 • 雨雪霏霏 “雨”,名词作动词, 下(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古人评价一: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 “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 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 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方玉润 《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 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 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 还,乐矣,何哀知有耶?”又说“末乃言归 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 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的作品。《诗经》通常称为《诗》 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 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 三部。
•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 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 •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 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 歌功颂德的。 •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 舞曲。
• 两个画面: 1、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轻拂. 2、寒冬时节雪花纷飞. 一组对比: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不胜今昔 百感交集: 希望马上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担心家里有变故。
景中含情,富于形象且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给读者的欣赏很大发挥的空间。
比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氓: • 婚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二 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绝) ——清醒刚烈
“士”变心的原因?
• “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暗示);“士 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显示)。这 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 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 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 社会制度说:“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 “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 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婚姻制度是建筑在 经济之上. • 年老色衰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 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氓
字音: 氓(mé ng) 蚩(chī) 淇(qí )水汤汤(shāng) 愆(qiān) 垝垣(guǐ yuá n) 涟(liá n) 筮(shì ) 于嗟(xū jiē) 兮(xī) 桑葚(shè n) 无与士耽(dān) 犹可说(tuō)也 陨(yǔn) 徂(cú ) 咥(xì ) 渐(jiān)车帏裳( wé chá i ng) 罔(wǎng)极 靡(mǐ)室 夙(sù )兴夜寐 隰(xí ) 泮(pà n)
重章叠句
• “薇亦作止” • “薇亦柔止” • “薇亦刚止”
• • “岁亦莫止” “岁亦阳止”
时间流逝、时序更替 焦虑、痛苦越来越重
•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 文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 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 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 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 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 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 • 作用:使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 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