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终极压轴卷——语文安徽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终极压轴卷——语文(安徽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6页,第II卷第7页至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
答题卡上
....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
...的规定的位置绘
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
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
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
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
骖乘持盖,不顷刻离。
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
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
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
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
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
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
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
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
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
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
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
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
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
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
”马嘿然,再三云不应。
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
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事闻,天子大悦。
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
”上意遂定。
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
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
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
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
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
”诸酋相目以退。
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
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
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
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
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
薨于家。
年六十二。
(《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B.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拘于.时
D.诸酋相目以.退不赂者以.赂者丧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元恶已诛,胁从罔治。
(3分)
(2)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3分)
(3)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8分)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
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
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8.词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和氛围?(4分)
9.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是日也,①,②。
③,④,⑤,⑥,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观沧海》曹操)
②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③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苏轼)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1)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角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茵。
题了这样几行字:
(2)“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茵、牛肝茵,味极鲜腴。
”
(3)我想念昆明的雨。
(4)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5)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6)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7)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莱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莱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8)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土从,他跳下去把鸡土狄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槽!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茵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有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这种菌子只能做莱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9)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10)雨季的花是缅桂花。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1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传说陈圆圆随昊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的石像,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
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
昆明木
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
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12)我想念昆明的雨。
1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4分)
1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2分)
13.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4.《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拗断/ 拗口称心/ 拍手称快风尘仆仆/ 返璞归真
B.症状/ 病症为首/ 为虎作伥埋怨声声/ 瞒天过海
C.结晶/ 结业累赘/ 果实累累徇私舞弊/ 壮烈殉国
D.堵塞/ 阻塞铜臭/ 臭名昭著弦外之音/ 飞机舷窗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祛除泄密返修率棉里藏针结外生枝
B.剪辑部署勘误表关怀备至毋庸置疑
C.像册掂量破天荒和盘托出开源截流
D.纪要蜂拥急时雨如雷贯耳筋疲力尽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许多家长硬是越俎代庖
....,要孩子完全听从自己,显然,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变了态,以致抹杀孩子的爱好,最终可能害了孩子。
B.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发生的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已造成31人死亡、
90余人受伤。
血腥暴行令人发指,敌对势力罪恶图谋欲盖弥彰
....。
C.张炜创作的450万字的鸿篇巨制《你在高原》,长篇累牍
....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风貌,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D.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
....,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18.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短信,语言有许多不妥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5分)
张老师好,我在高三几次考试中成绩都不理想,能在高考时有所建树,成功卫冕,这都是您慧眼识金并鼎力相助的结果。
您精湛的教学技艺,超凡入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今日分别,谨祝教祺!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将_______ 改为___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5)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19.请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薄养厚葬》,针对此现象写一则公益广告词,要求观点鲜明,不超过20个字。
(4分)
20.下面是关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材料。
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每句不超过20个字。
(6分)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
情是诗的内容,①,义是诗的社会效果。
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②,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①
②
五、(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看待人、事、物,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视角,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会有不同的心态,会有各异的结果。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必仰视,也无须俯视;平视现实,平视
他人,平视自己,也许才
是最好的选择。
请以“平视”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66分)
一、(9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概念的含义理解的能力。
D项比原文少了“有益”,造成范围混淆。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选项把原文的“有机结合”变成了“简单的相加”,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与被世界认同没有必然的联系,属无中生有。
二、(33分)
4.【答案】B
【解析】病:疲惫不堪。
5.【答案】B
【解析】B.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指示代词,这;C.介词,向/相当于“被”;D.连词,表承接/介词,因。
6.【答案】C
【解析】没有具体指出错误。
7.【答案】
(1)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
(“元”“胁从”“罔治”各1分)
(2)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
(“闻命”“负”“斧薪自炊”各1分)
(3)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
(“任事”“声咳所及”“唯唯”各1分,句意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
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父额色泰,跟从皇太极出兵,立有大功。
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天下,生下富察公。
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
十六岁时,被选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
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
雍正元年,补任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
我侍奉皇上时间长久,能了解皇上的心思。
倘若各位心里知道某人有冤屈却不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
”王公大臣因为傅鼐的话,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岳兴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儿子。
隆科多被重用而掌握大权的时候,对傅鼐以礼相待,傅鼐不与之交往。
等到隆科多败落,傅鼐向皇上禀明岳兴阿无罪。
皇上怀疑傅鼐与隆科多有私交,贬谪他戍守黑龙江。
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