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陈峻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3期
陈峻
(辽宁省新民市新城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新民110300)
摘要:猪葡萄球菌病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感染葡萄球菌而导致的
一种高度接触性皮肤疾病,也可称为猪油皮病。

葡萄球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即只有在饲养管
理不合理、圈舍卫生情况较差、没有严格消毒制度或者猪只抵抗力较弱时比较容易发病。

本文
主要对该病进行简单介绍,为养猪户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猪;葡萄球菌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3-0109-01
收稿日期:2015 -12 -14
作者简介:陈峻(1976 -),男.本科,兽医师。

1 病原
葡萄球菌属中的部分致病性葡萄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常见的主要是猪葡萄球菌和金黄
色葡萄球菌等。

葡萄球菌引起发病主要是自身能够产生毒力因子,可以分泌酶类、毒素、细胞
的一些细胞壁和结构蛋白成分。

正是由于葡萄球菌能够分泌生成这些酶类和毒素,使其具有很
强的致病性,产生较大的危害,通常能够引发2类疾病,一类是毒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猪只
采食的饲料污染有葡萄球菌分泌的肠毒素,从而导致中毒;另一类是化脓性疾病,主要是导致
猪只各部位发生化脓性炎症,以及由此导致的脓毒性败血症。

葡萄球菌属于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一般呈葡萄串状排列,没有鞭毛,无法形成荚膜和芽孢,为革兰氏阳性菌,在液体培养基或者脓汁中一般呈短链状或者双球状排列。

该菌具有较强
的抵抗外界环境影响的能力,在干燥的脓血、灰尘中能够存活数月,在80℃的高温条件下需要
经过30min才能将其杀灭,且该菌容易产生耐药菌株。

2 流行病学特点
葡萄球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另外还属于鼻咽部和体表的常在菌。

猪群往往是由于引
进带菌猪而引起发病。

该病通常呈散发,但由病菌导致的渗出性皮炎一般呈流行性发生。

该病
在出生5~10天的哺乳仔猪中容易发生。

保育舍仔猪的发病率能够达到15%,而成年猪通常是
发生由葡萄球菌导致的慢性型感染。

该病可以通过较多途径引起感染,可能是病菌在猪只的上
呼吸道形成的气溶胶,或者直接接触皮肤,或者间接与被病菌污染的用具和墙壁等接触。

另外,当猪只抵抗力减弱,且饲养环境恶劣、空气严重污染、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等都能够引起该病的
发生和流行。

该病在全年任何季节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通常在哺乳期或者断奶的仔猪群中发生,一般感染病菌经过4~6天开始发病。

病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质虚弱,生长发育缓慢,但体温基本正常。

结膜潮红,且附着有眼哆。

部分病猪出现腹泻,有的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

病猪眼部、耳部、腹部内侧、腋窝下皮肤存在
红色斑点、丘疹以及水疱,且不断扩大并融合形成如同火山口样的溃疡,不断流出黄褐色液体,散发恶臭味,并逐渐扩散到全身,最终变成棕黑色结痂,导致皮肤明显增厚,发生龟裂。

有些
病猪不愿站立,往往处于俯卧状态,关节发生肿胀,有些部位存在波动感,在该处进行触诊出
现疼痛反应,走路困难。

病猪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切面多汁。

症状严重时出现皮下广泛出血的现象,且全身体
表被棕黑色痂皮覆盖,被毛及皮肤上积存大量的渗出物,将痂皮刮掉后能够在表皮与真皮交接
处看到大量的出血点。

心包内存在较多的淡黄色液体,心肌苍白、松软,心冠脂肪发生出血。

肝脏表面存在黄白色的化脓灶,脾脏也发生肿大,肺部存在瘀血而导致水肿,肾脏略微肿大,
呈土黄色。

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

对于关节肿胀的病猪,切开病变处会流出大量的黄白色脓汁。

4 实验室诊断
剥掉病重猪只的痂皮,轻轻刮取肿胀部位的脓汁或者创面分泌物,放在载玻片上,滴加经
过灭菌消毒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匀;同时在肝脏、肾脏、肺脏、脾脏的病变部位进行触片,取心
血进行涂片。

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存在大量或者分散的单个阳性圆形球菌。

将病料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在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琼脂和鲜血琼脂上生长出灰白色菌落,且边缘光滑,表面湿润,稍微隆起,在室温环
境中放置一段时间,有一些菌落逐渐变成土黄色至金黄色,而普通肉汤变得均匀浑浊。

将以上
培养物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单个、成对或者呈葡萄串状的革兰氏
阳性球菌,没有荚膜和芽孢,直径大约为0.5~1.5um,无法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

5 治疗
发现病猪后立即进行隔离,圈舍及时进行清扫,排净积水,确保圈舍清洁干燥。

在病猪皮
肤表面使用除癞灵(辛硫磷、胺菊脂、八氯二醚、尿素、氮酮等)进行清洗,每天1次,每次
持续超过15min,同时在圈舍、围栏喷洒该药。

如果病猪出现皮炎型症状,要先去除病变部位
的痂皮,在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干净后再于皮肤创面涂抹新霉素软膏,每天1次,同时配合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氧氟沙星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5~7天,还要在每升饮用水中添加50mg恩诺沙星。

对于病猪体表刚刚形成的肿块,可直接将红霉素软膏涂抹在肿胀部位;对于已经形成脓肿的部位,可采取常规手术的方法,即先对局部进行消毒,呈纵向切口,将其中的脓汁挤出,再使用3%双氧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干净,然后注入适
量的氧氟沙星注射液,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猪可采取引流处置。

另外,还可将适量的多种维
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在饲料中,促使整体猪群抗病力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