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对黄芩水提液净化除杂工艺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对黄芩水提液净化除杂工艺的
研究
【摘要】目的筛选壳聚糖对黄芩水提液的最佳纯化工艺,从而优化黄芩苷的提取工艺。
方法以黄芩苷得重(得重= 粗品黄芩苷重量×黄芩苷浓度)为衡量指标,运用正交实验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同时采用HPLC测定其含量对工艺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壳聚糖对黄芩水提液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体系
pH5,搅拌时间10 min,体系温度40℃,絮凝剂浓度0.5%。
结论壳聚糖对黄芩水
提液具有较强的絮凝作用,该方法简单可行,可提高黄芩药材的利用率。
【关键词】壳聚糖;黄芩苷;水提液;絮凝剂
黄芩Scutcnan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1],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芩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效成分有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等。
目前代谢研究表明,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前药,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为二者的真正药效物质基础。
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癌、抗肿瘤、抗凝、抗血栓形成和保护肝脏、心脑血管、神经元等作用,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抗炎和抗菌。
在现代中药生产中,经常使用酸沉法从中药黄芩中提取粗品黄芩苷来代替黄芩。
但在黄芩水提液的酸沉过程中,水提液中的一些有机大分子杂质如淀粉、果胶、蛋白质等会随有效成分一起沉降下来,这就造成粗品黄芩苷中含有许多无效成分,降低了疗效。
如果用传统的纯化工艺,黄芩苷的得率又得不到保证,进而造成了原药材的大量浪费。
壳聚糖作为长链高分子碱性多糖,在稀酸中可形成活性基团-NH3+,对溶液中带负电荷的成分如蛋白质、树胶、鞣质、单宁、部分多糖等[2]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对黄芩水提液净化除杂的作用,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提高黄芩苷含量的目的。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LC-20AT 型HPLC(岛津公司);88-1型定时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中速自动平衡微型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ZK-82型真空干燥箱(上海市实验仪器总厂);德国Sartorius BS224S电子天平;METTLER AE240
电子分析天平(瑞士)及实验过程所需的玻璃仪器。
1.2 试剂壳聚糖(济南海得贝生物公司);甲醇(色谱纯);双重蒸馏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壳聚糖絮凝剂的配制用1%的乙酸为溶剂,分别配制浓度为0.5%,1.0%,1.5%的壳聚糖溶液,充分溶胀后作为絮凝剂,备用。
2.2 黄芩水提液的制备筛选合格的黄芩干燥根,蒸透后切片。
称取黄芩饮片100 g,分别加10倍,8倍量水煎煮2次,1 h/次,纱布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平分4份,待用。
2.3 黄芩苷粗品的制备[3]黄芩水提液→加入壳聚糖→静置过夜→离心→上清液水浴加热至40℃→盐酸调pH1.5→40℃恒温1 h→静置过夜→倾去上清液→沉淀水洗至pH 6→减压抽滤→60℃真空干燥→即得。
2.4 单因素实验分别以体系温度、体系pH、搅拌时间、壳聚糖用量以及壳聚糖的浓度为考察因素,在不同水平下进行单因素实验,以期筛选出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和水平。
从而为正交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2.5 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2.5.1 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4.6 mm×250 mm, 5 μm,大连伊利特);检测器:SPD-20 A (SHIMADZU);工作站:CS-Light;流动相:甲醇-0.4%磷酸水溶液(47 ∶53);柱温:35℃ ;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78 nm。
2.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苷1.67 mg,精密称定,置10 ml量瓶中,加少量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2.5.3 供试品的制备称取黄芩苷样品适量,精密称定,置于5 ml量瓶内,加少量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2.5.4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黄芩苷(0.167 mg/ml)标准品溶液2,4,6,8,10,12 μl,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到黄芩苷回归方程:Y= 565 266.1X+69 456.9,R=0.999 7,说明黄芩苷在0.334 ~2.00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5.5 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10 μl,连续进样5次,记录色谱图。
测得各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RSD小于3%,相对保留时间RSD小于1%。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6 稳定性实验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8,16,24 h测定,记录色谱图。
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RSD小于1.5%。
2.5.7 重复性实验取同一样品5份,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分别进样,记录色谱图。
测得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小于3%,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小于1%。
结果表明实验重复性良好。
2.6 正交实验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实验操作条件,选择L9 (3)4正交实验表,分别以pH值(A)、搅拌时间(B)、温度(C)、絮凝剂浓度(D),作为实验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对絮凝条件进行考察。
结果见表1。
表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略)
3 结果
3.1 搅拌时间对絮凝作用的影响黄芩水提液在自身pH和60℃条件下,随机取3份黄芩水提液加入1.0%的壳聚糖溶液25 ml后,继续用搅拌器分别搅拌10,30,50 min。
再按黄芩苷粗品的工艺流程操作。
测其得重依次为:0.967 0,0.847 4, 0.629 7。
由测定结果可知,在搅拌10 min后其得重最大。
3.2 体系pH对絮凝作用的影响随机取3份黄芩水提液,体系在60℃条件下分别调节pH至5,6,7。
加入1.0%的壳聚糖溶液25 ml并搅拌30 min,再按黄芩苷粗品的工艺流程操作。
测其得重依次为:1.374 6,0.674 7,0.313 0 g。
由测定结果可知,当体系pH为5即在自身pH条件下其得重最大,但如果体系pH过低会使黄芩苷大量析出,影响粗品黄芩苷重量。
3.3 体系温度对絮凝作用的影响随机取3份黄芩水提液,在自身pH条件下恒温水浴中分别加热至40,50,60℃。
加入1.0%的壳聚糖溶液25 ml并搅拌30 min,再按黄芩苷粗品的工艺流程操作。
测其得重依次为:0.544 2,0.569 9,
0.427 6 g。
由测定结果可知,当体系温度在50℃时其得重最大。
3.4 絮凝剂浓度对絮凝作用的影响随机取3份黄芩水提液,在自身pH和60℃条件下分别加入0.5%,1.0%,1.5%的壳聚糖溶液25 ml并搅拌30 min,再按黄芩苷粗品的工艺流程操作。
测其得重依次为:1.196 3,0.990 2,0.967 8 g。
由测定结果可知,用0.5%的壳聚糖溶液作絮凝剂时其得重最大。
3.5 絮凝剂用量对絮凝作用的影响随机取3份黄芩水提液,在自身pH和60℃条件下分别加入1.0%的壳聚糖15,25,35 ml并搅拌30 min,再按黄芩苷粗品的工艺流程操作。
测其得重依次为:1.177 1,1.091 7,1.090 7 g。
由测定结果可知,加入15 ml 1.0%的壳聚糖作絮凝剂时其得重最大。
但其得重的变化率低于其他因素得重的变化率,相对于上述4个因素而言,壳聚糖用量对絮凝作用的影响可以忽略,可以不作为主要影响因素考察。
3.6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见表2~3。
表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略)表3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略)
由表2~3可知,搅拌时间的极差最大,其次是体系pH,故对黄芩水提液絮凝效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B>A>D>C,最佳絮凝条件为A1B1C1D1,即体系pH 5,
搅拌时间10 min,体系温度40℃,絮凝剂浓度0.5%。
3.7 最佳方案的验证实验以正交表所得出的最佳絮凝条件为工艺条件,取黄芩饮片25 g,按黄芩苷粗品的工艺流程操作。
重复两次。
结果见表4。
表4 验
证实验结果(略)
由表4 可知,采用优化的最佳工艺对黄芩水提液进行除杂后,其黄芩苷
得重显著增高,且工艺条件稳定可靠。
4 讨论与结论
实验表明,在保证得率的前提下,壳聚糖对黄芩水提液有较好的絮凝净化作用,而且絮凝作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本实验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后,最终确定了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体系pH=5,搅拌时间10 min,体系温度40℃,絮凝剂浓度0.5%。
本实验在克服传统酸沉法不能兼顾得率与含量的缺点的基础上,
采用絮凝法进行除杂,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得重较高,有效地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并且工艺简单,提高了原药料的利用率。
壳聚糖属于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絮凝是通过长碳链上的一些活性官能团,可在同一个分子上吸附多个微粒。
因而它在微粒之间产生了联系作用,这种作用称之为架桥作用。
由于这种作用,可以将许多微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絮团[2]。
絮凝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搅拌和pH对絮凝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原因可能是:当搅拌不充分时,会导致加入的壳聚糖局部浓度过高,使壳聚糖不能及时充分地与微粒相结合,反而被先形成的絮团所包容而沉淀出来,这种沉淀下来的絮团的动力学常数相当稳定,一般的搅拌方式不能有效地一一对其进行完全的破环。
这就大大降低了壳聚糖的利用率。
同时如果在较低的pH条件下,更有利于壳聚糖分子中的活性基团-NH3+的形成,使絮凝作用进行得更完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1.
[2]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冀春茹.中药化学实验技术与实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