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岂是渊明逐高位?实属翻译讹误多
——由《陶潜传》中词语“后代”说起
江苏省徐州市二十六中学曹凌云邮编221007 手机号136****6693因为高考,文言史料越来越多的进入中学生的视野,这是好事。

但由
于命题、用题的不审慎,讹误甚多,既歪曲了古人形象,背离了文言阅读、考察的初衷,更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有人一遇问题,键
盘一敲,搜个答案了事,从不肯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鉴别,由此以讹传讹,问题多多。

请看下面几则关于陶渊明的传记资料片段,分别包括原文言史料和当
下可见的译文:
一、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
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宋书·陶潜传》百度搜索)
其译文:陶潜早年看不起官吏经常辞职,是因为自己的曾祖父在晋朝世代做宰相,他认为作为后代担任小官很屈辱;等到南朝高祖皇帝的基业壮大起来,就不愿再出来做官了。

他所写的文章,都属上年月,义熙以前,都写晋朝的年号,从永初(南朝宋武帝年号)以来,只写甲子年等等而已。

二、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1、萧统《陶渊明传》2、宋本《陶潜集》百度搜索)。

译文1: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

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认为如果自己去当个小官是很丢脸的。

尤其丢祖宗的脸。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

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

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译文2: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

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认为如果自己去当个小官是很丢脸的。

尤其丢祖宗的脸。

自从宋高祖的王朝越加兴盛,他又不肯出仕了。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

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

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三、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

时年六十三。

世号靖节先生。

(2009《高考语文·核按钮》文言阅读材料,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其译文: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同。

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不愿意做官。

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

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四、甘肃兰州一中2010—2011学年度高二(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及答案: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2分)(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其答案②: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五处翻译,几乎如出一辙,都在传递如下信息:陶渊明之辞官归隐,原来只是因为官位不高,俸禄不厚,区区小官太丢份儿!言外之意就是:面对的若为高官厚禄,陶渊明则会欣然接受,并以此感到光宗耀祖。

既如此,他与那些贪慕追逐高官厚禄者何异!不知如此解读,尤其作为高中考试的标准答案传播开来,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上述翻译造成了对陶渊明形象的极大歪曲与贬损,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各版本的译者似乎都犯了一个本该避免的错误——望文生义,而忽略了翻译该句需要具备的语境意识及词语古今异义的差别,以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屈身后代”产生曲解;深究下去,最主要的恐怕还是缺少对陶渊明知人论世的认识,却又不肯花点时间和精力做点必要的研究。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构词上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后代”是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该词条包含两种解释:其一指“后代的人,也指个人的子孙”。

而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该义项多用“后”或“裔”表示。

以双音节词表示这一意义的,遍查辞书,有“后人”“苗裔”“后进”
“后昆”“后类”“后生”“后嗣”“后胤”“苗裔”等,未见有用“后代”者。

并且,翻阅几种古汉语辞书,均未见收录“后代”这一词条。

此处之“后代”当是两个单音节文言词,“后”即“后来的”、“后面的”;“代”即“朝代”。

两词连用当解释为“后面的朝代”、“后一个朝代”,即《现代汉语词典》中“后代”一词的另一种解释:“某一时代以后的时代”,意义同《古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后世”一词。

“屈身后代”应是“屈身于后代”的省略。

全句应解释为“陶渊明自认为自己的曾祖辈曾经身为晋朝的宰辅重臣,视自己屈身在后一个朝代(刘宋)做官为耻辱”。

认为陶渊明的耻辱感来自于官小位卑,屈居人下,从而丢了祖宗的脸,是完全错误的。

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需结合上下语境考察。

请看《宋书·陶潜传》该划线句前面一句:“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

”意即陶潜对于自己早年在晋朝几度为官虽也耿耿于怀,视为“误落尘网中”,却并未将自己的出仕视为人生的污点,有损个人的品节操守、自身形象。

迫于经济压力,“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是其出仕的主要原因。

“不堪吏职”便率性任情,“自解归”(宋本《陶潜集》、《宋书·陶潜传》、萧统《陶渊明传》均有记载)。

《归去来兮辞》可资佐证:“彭泽去家百里”,“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遂“自免去职”。

仕与不仕的矛盾其实是经济压力与质性自然、平生之志之间的冲撞,最痛苦的,是污浊的官场有违自己的本性、内心。

而彻底拒绝出仕,把是否为官特别当回事,以“仕”为“耻”、为人生之污点,是“自高祖王业渐隆”之时。

高祖即宋武帝刘裕。

此时的陶渊明不仅拒仕,且其平生“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这就与以前的辞官、自免归有了本质的不同。

“义熙”为晋皇帝年号,“永初”为刘宋皇帝年号,“唯云甲子而已”已充分表明陶渊明不仅仅是一个率性任真的人,还是一个在政治上有所执守的人。

不管你如何看待这份执守,都没有理由忽略掉这份执守!他分明是以晋遗民自居、拒绝承认以弑君犯上夺得天下的刘宋王朝的合法地位,更以做刘宋之臣为耻。

“耻复屈身后代”是陶渊明能坚守并能安于为人之节操,在刘宋时能坚守并能安于晋遗民之政治节操的表现。

从语意的连贯性
上看,“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应是完整的一句,前半是因,后半为果。

将“高祖王业渐隆”之时的选择与上文的“弱年”时的选择进行对比。

萧统《陶渊明传》、宋本《陶潜集》涉及该翻译语段的原文完全一致,前句“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强调渊明之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陶渊明志同道合的生活伴侣、强大的精神后盾,“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同样是她的选择。

陶氏夫妇对出仕与否的选择不在官位的高下,而在于面对的是一个有道还是无道的王朝。

宋本《陶潜集》第二段:“(潜)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陶渊明一反其随和真率之常态(“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对檀道济的馈赠及劝说皆“麾而去之”。

贫病交加之中,粱肉之馈堪称雪中送炭,陶渊明何以如此严加拒绝?查阅《宋书·檀道济传》发现,檀道济唯一一次任江州刺史应在宋元嘉三年协助宋文帝平定谢晦之后。

真正触怒陶渊明的,当是檀道济对所处之宋世的评价:“今子生文明之世”,并劝渊明“有道则至”。

檀氏之言行,大有为刘宋做说客之嫌疑。

对檀氏的断然拒绝,即是对刘宋的断然拒绝。

《晋书·陶潜传》、《宋书·陶潜传》、《宋本·陶潜集》、萧统《陶渊明传》均对王弘与陶渊明的殷勤结识及随后的相友相契有所描述。

查阅《王弘传》发现,王弘为江州刺史也是在刘宋建国以后。

是什么使陶渊明对他的态度有别于檀道济呢?细读之下发现,两者在陶渊明眼中的差别,如同贾宝玉眼中黛玉与宝钗、湘云之间的差别,王弘之结交陶渊明,纯粹是被陶氏的人品才华吸引,在陶氏面前,他从不谈“仕途经济”之类。

也正因此,陶渊明接受王弘馈赠毫无心理负担:“(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而要想做到知人论世,陶渊明的知交好友颜延之为其所作的《陶征士诔并序》尤其不可错过。

该文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惟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是陶渊明在晋宋之际政治品节的有力见证。

颜《诔》评价陶渊明人品:“若乃巢、由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

巢、由、夷、皓均为古代著名隐士,不同在于巢、由之隐居不仕,只是
由于本性高洁、澹泊名利,并无易代的背景,也没有遗民气节、蔑视新政权的意义;夷、皓尤其伯夷、叔齐,则具有易代的背景,和遗民气节、蔑视武力犯上之新政权的意义。

颜氏将四者并提,意在表示陶渊明生平之隐居不仕,在东晋只是因为酷爱自由、澹泊名利,好比巢、由;宋以后则是体现遗民“峻节”、蔑视并不臣不仕刘宋新政权(“锱铢周汉”),好比夷、皓,尤其夷、齐(视新政权为无道),即“耻复屈身后代”。

在该《诔》中,颜延之及陶渊明的生前友好给予陶渊明“靖节征士“之谥号,称其“有晋徵士寻阳陶渊明”。

关于“征士”一词,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接受朝廷征聘做官的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卒于宋元嘉四年,距晋灭亡已有九载。

何以要称为”晋徵士”?对此,邓小军先生《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笺证》一文指出:“传统称征士为某朝征士,取决于两种情况:第一,征士生存年代是在某一朝代之内,曾被朝廷征辟,即径称为某朝征士。

第二,征士生存年代跨旧新两个朝代,在旧新两个朝代皆曾被征辟,则称某朝征士实际是取决于其对某朝之认可。

如征士对旧新两个朝代皆表认可,则冠以新朝之名称之。

例如陶渊明、周续之皆经历晋宋两个朝代,皆在晋宋两个朝代被征辟,陶渊明认可晋,不认可宋,周续之则对晋宋两个朝代皆认可之,故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称陶渊明为‘晋征士’,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成伯璵《毛诗指说》称周续之为‘宋征士’”。

刘友益《书法》有云:“潜卒于宋,书晋何?潜始终晋人也。

……潜心乎晋,则卒书晋。

”“心乎晋”,从而拒于宋。

“耻复屈身后代”之意不言自明。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云:“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如此贫贱不移的陶靖节,许之以富贵、高居于人上就肯折节而往并引以为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