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雷雨》中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摘要:曹禺剧作《雷雨》中的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最具反叛精神的人物,繁漪受过新式教育,又深受旧式思想的影响,新旧文化的双层夹击使她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她是那个时代最坚强的女子,最惹人怜悯的女人,是剧作《雷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她敢爱敢恨、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可最终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失去爱情和亲情的她生活犹如一口枯井。

她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统治对人的精神压迫和摧残,也深刻赋予了她“雷雨”式性格,繁漪不仅是周公馆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繁漪雷雨式性格反叛悲剧
前言
曹禺的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雷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曹禺笔下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并且有很多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虚伪且冷酷的周朴园;纯真且虚幻的周冲;冲动且莽撞的鲁大海;单纯且善良的四风;贪婪且势利的鲁贵……都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敢爱敢恨、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倔强性格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一个。

曹禺曾说:“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繁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

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职……”①这是曹禺对繁漪的人格定位,也引起了广大读者对她的同情,当然繁漪不仅仅只存在于曹禺的作品之中,更真实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之中。

从古至今,很多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常常会用真、善、美的优良品格来塑造诸多女性形象,借此来打动读者的内心,(而曹禺剧作《雷雨》中的周繁漪却和传统女性大相径庭:作为妻子,她没有恪守传统女性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在感情上出轨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周朴园;作为母亲,她放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将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作为自己的情人,发生了违背伦理道德的关系——由此看来,繁漪既不是贤妻也不是良母,她的行为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可就是这样的繁漪依然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因为她有她的人格魅力所在:繁漪敢爱敢恨、敢于敢于打破常规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她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对繁漪残酷的精神压迫致使她由一个原本精神正常的女人变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繁漪的情人周萍——丈夫前妻的儿子背弃爱情、逃避责任、抛弃繁漪的行径又使力求摆脱封建压迫统治的繁漪陷入绝望。

丈夫不理解她、情人不保护她,使这个受新旧文化双层夹击、甚至为爱而超越伦理道德、敢于与封建势力做斗争的女性受到精神的双层打击,命运的悲剧赋予了她“雷雨”式的叛逆性格,最终也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爱情。

繁漪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妇女的抗议和追求的呼声,揭示了在黑暗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繁漪这个“雷雨性格”的形象正是传达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的写照,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压迫与虐杀的呐喊。

他写的是“一首诗”,②而不是社会问题剧。

它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的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
时代内容,也赋予了繁漪“雷雨”式的“叛逆”形象。

繁漪这一人物是可歌可泣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一、繁漪的内心世界
(一)多重性格的交织
繁漪是《雷雨》中最具“雷雨式”性格的人物,在这个“雷雨”式性格的悲剧女性身上倾注着剧作家曹禺对她的深厚同情,也闪烁着曹禺独特的艺术才华。

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具有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的双层特质,她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哀静”、对诗文的爱好,也有和旧式女人相对的一面:“她有原始的一点野性”,有一股按耐不住的热情与力量在她的心里翻滚着。

她在丈夫和仆人面前有着旧式家庭主妇的风范;在自己儿子周冲面前又表现出最母性的一面: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在情人周萍面前她的性格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仿佛有一把永远浇不灭的熊熊烈火,这样使她不顾一切的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爱上了自己的继子、自己丈夫的儿子周萍,而且爱得疯狂、爱的热烈、爱的如痴如醉、正如曹禺在剧本中写到“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她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狺狺地地、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


(二)个人情感的失落
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她生活在一个有门第的家庭,她美丽、有修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与周朴园的婚姻完全是建立在门第的基础上,与一个和自己年龄不相当的男人结婚后,她的眼光里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和绝望,繁漪也曾是一个纯情少女,也曾有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可是在夫妻感情上,周朴园仅仅把繁漪看作是儿子学习的榜样,她不但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摧残,传统封建家长统治的旧式家庭和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反叛心理。

与继子周萍产生的偏离伦理道德的关系使这位追求自由爱情的繁漪找到了精神寄托,繁漪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个表面上正人君子、但却极度虚伪、不负责任的周萍身上,而当周萍爱上充满青春活力的四凤时,便绝情的抛弃了他曾“引诱”的后母,致使繁漪落得“母亲不像母亲。

情妇不像情妇”的境地。

(三)残酷现实的冲击
繁漪不顾封建社会道德伦理的束缚,与周萍发生乱伦的关系。

曹禺在谈《雷雨》中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

”④那繁漪呢?可以说:她疯狂到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疯狂,她为得到自己理想的爱情,为了为了把周萍拉回来,她费尽心机:她叫自己的儿子周冲和自己的哥哥争夺情人四风,间接挑拨周冲和周萍的兄弟情感;当周冲说“我觉得……我好像并不是真爱四凤”,繁漪听到自己的儿子说出这样违背她心意的话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说“我看错你了——你不是我的,你不是我的儿子”;当繁漪把周朴园叫出来,周朴园告诉周萍鲁侍萍是他的生身母亲之时,繁漪这才意识到自己犯的弥天大罪,悔恨的对周萍说:“萍,我,我万想不到是——是这样”,⑤这也侧面表现出繁漪善良真实的一面,她的双重性格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无论是周朴园的封建家长制对繁漪的深层压抑和摧残,还是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都使这个心存理想、向往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繁漪以沉痛的心灵打击。

二、繁漪所处的环境
(一)缺乏爱情的婚姻
繁漪是一个具有新旧双层思想的资产阶级女性,她的“雷雨”式性格是受家庭影响和周
围坏境的影响所致。

正值青春年华的貌美女性繁漪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嫁给了比他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人们常说“三岁一个代沟”,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代沟,无论是语言沟通上、心灵感应上、价值观世界观、还是物质追求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年龄上,周朴园足以做她的父亲,繁漪可以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周家;在思想上,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他常用命令的口吻吩咐周家上上下下的人,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任何人不得违背他的意愿,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做事。

而繁漪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的思想比较“前卫”,而周朴园给不了她想要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虽然在物质方面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虚荣心的东西,但是在精神层面上,繁漪的内心上是极度空虚寂寞、缺乏安全感的,长期生活在周朴园的精神压抑和摧残之下,使她犹如禁锢在牢笼中的小鸟,始终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甚至感到恐惧和不安,此时的繁漪是无助且迫切希望脱离这个牢笼的。

(二)情人的背信弃义
繁漪没有在周朴园那里得到一个女人应有的情爱,当他看到比自己小八岁的继子周萍之时,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所以她无比珍惜与周萍乱伦的关系,周萍让她看到了希望,她不顾一切地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继子、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周萍身上,她渴望周萍能给他幸福,渴望周萍带她远离这个让她压抑的周家,渴望两个人一起远走高飞过真正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渴望在周萍身上得到周朴园所无法给予她的精神需求……由此可见,繁漪爱周萍,爱的默默无闻,爱的如痴如醉,爱的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他的后母,从伦理道德上说,繁漪爱的是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自己亲生儿子的哥哥,这种畸形的情爱关系必然会以悲剧结尾,果不其然,不负责任且虚伪懦弱的周萍很快厌恶了这种关系,他爱上了年轻貌美、单纯善良的周家下人——四凤(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

当周萍打算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时,繁漪苦苦哀求周萍把她带走,一向矜持的繁漪在周萍面前放下了所有的自尊恳求周萍,可繁漪的苦苦哀求在周萍看来是神经质的表现,周萍要离开她,摆脱她,繁漪显出了她最后的绝望和无力的挣扎,也显示了繁漪性格中存在着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

(三)爱与恨的交织
繁漪毕竟是一个阴鸷、乖戾的女人,当她得不到便要彻底毁灭它,将一切有罪或无辜的人都在她的愤怒之火中烧为灰烬。

繁漪最后的哀求也化为了泡影,始终没有得到周萍的同情和怜悯。

繁漪把自己的真情、性命、名誉都交给了周萍,而周萍的行径使她落得“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

周朴园对繁漪的精神压迫和摧残使她活着成了石头一样的死人,周萍的不负责任和背弃爱情使她对爱情陷入了绝望,最后连唯一的儿子周冲也因触电身亡而失去了生命。

繁漪——没有爱情,失去亲情,丧失爱子,生命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剧都积压在这样一个女子身上,“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

⑥她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美貌和学识的女子,在她的意识里,最可悲的事莫过于爱情的死亡和自由的失去,我很同情繁漪,她在爱与恨的双层交织中完成了她的悲剧,她所处的环境也注定了她的人生悲剧。

三、繁漪的丈夫周朴园
(一)典型的封建家长
周朴园是繁漪的丈夫,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长,他冷酷、虚伪、专横,他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曹禺在谈《雷雨》中曾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

”⑦他是贪婪虚伪的鲁贵最怕的主子,是天真善良的周冲和虚伪冷酷的周萍畏惧的父亲,是追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平等的繁漪觉得压抑自己的丈夫。

他常常用封建大家长的口吻去吩咐所有的人,任
何人不得违背他的意愿。

繁漪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有钱有门第的妻子,虽是婚姻,可这门婚事是建立在有权势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他们之间是没有感情可言的,然而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

(二)伪善、冷酷的本性
对待婚姻,周朴园只是将繁漪作为家庭的一个附属品,他根本不爱繁漪,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爱的是侍萍,毕竟年轻时和侍萍热恋过,曾经让周朴园青春焕发,并且真正感受到一个女子所给予的真挚的爱,他保守的性格倾向也使他恋恋不舍旧情,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孤独更促使他以追忆这段感情自慰,,他根本不爱繁漪,他爱的人是梅侍萍。

因为青年时代的周朴园毕竟与侍萍热恋过,他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她,每年的四月十八都不忘为她过生日,一切都按照正式嫁入周家的人来看待,家中还保留了侍萍不爱开窗户的习惯,家具也是侍萍曾经心爱的家具……这些都说明三十年来周朴园一直怀念侍萍,以及保留一切和侍萍有关的东西,然而他所怀念的只是一个死人的过往,可当侍萍真正出现在她的面前的时候,他惊奇、继而转为慌乱,然后愤怒,最后变成冷静,声色并厉的问侍萍“你来干什么?”周朴园以为侍萍来是有目的的、是有所企图的,他以为侍萍会当众揭穿他三十年前所犯下的罪行并且毁掉他的一切声誉,这也看出了周朴园的伪善、冷酷、虚伪的一面。

他爱侍萍,但对侍萍的爱只存在于过去,当侍萍对他造成威胁时,侧面也暴露了周朴园伪善的一面。

(三)残酷的封建统治
周朴园虽受着资产阶级的教育,却同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他不但冷酷、自私,具有专横的统治心理,而且还十分虚伪、假道德。

这样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之间自然要发生着尖锐的矛盾。

他频繁的请大夫为繁漪看病,命令自己的儿子请求繁漪吃药,他不管繁漪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就得让繁漪到楼上去休息并且不停地吃药,而周朴园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如同保护财物似的把繁漪藏起来、关起来。

周朴园的专制、冷酷要求繁漪恪守封建礼教,他向妻子示威,要求繁漪给孩子们做服从的榜样,为了维护周家秩序、体现自己在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自己的标准来改造自己的妻儿:命令没有病的繁漪吃药;要求周萍记住自己的生身母亲侍萍;要求周冲听从自己的意愿。

周朴园一心想要建立一个“最圆满。

最有秩序的家庭”,他的专制行为对于受过教育、向往自由平等的繁漪来说无疑是精神上的压迫和摧残,周朴园不顾繁漪的痛苦,一味的要求她服从自己的意愿,而从未以一个丈夫的身份真正了解关心繁漪。

繁漪饱受周朴园情感的冷漠和精神折磨,长期交往中可以说没有任何情爱可言,一个女人若没有丈夫的关爱犹如水中的鱼儿失去了维持生命的水源,而周朴园对待繁漪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导致繁漪的反叛心理和出轨行为。

繁漪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以及对繁漪长期的精神压迫和摧残,也造成了繁漪的人生悲剧。

四、繁漪的继子周萍
(一)怯懦、虚伪的本质
周萍是周公馆的长子,是周朴园和梅侍萍的私生子,表面上看起来正人君子的他其实十分荒唐、自私、伪善、怯懦、没有担当且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不过是一个弱不经风的小草。

如果说周公馆是一潭没有生机的死水,那么周萍就是寄生在这水面上的浮萍草。

他崇拜他的父亲周朴园,继承了父亲无情、冷酷、不近人情的性格本色。

他曾爱过繁漪,但是当繁漪回报周萍所给予的爱时,周萍开始逃避退缩了,他引诱自己的后母却又立刻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在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下他选择了放弃这段爱情,甚至说想极力摆脱这种不自然的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怯懦和不负责任。

周萍走着和周朴园一样的反叛道路,但是他和周朴园是有所不同的,周朴园至少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资本家,至少对曾今爱过又分开的爱人有愧疚之感,但周萍对待繁漪是冷漠绝情的。

(二)背弃最初的爱情
繁漪和周萍在一起使一个女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但是周萍怯懦、虚伪的本质致使周萍不敢像繁漪那样不顾一切爱她,所以周萍想摆脱这种不正当的关系,内心空虚寂寞的周萍同样需要爱来抚慰他的心灵,他喜欢四凤,却不敢带四凤离开周公馆去追求新的生活,这都说明周萍还有怯懦的一面。

当周萍决定离开周公馆时,繁漪是在哀求、挽留,希望周萍不要“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

可是,当繁漪发现周萍原来和周朴园一样伪善、冷酷、自私时,她感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蹂躏,于是她的内心发出了沉痛的呐喊“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的欺侮。

”这次交谈后繁漪内心的自信和希望开始消失,进攻力也减退,为了把自己从绝望中解救出来,繁漪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近乎绝望的祈求周萍,繁漪的乞求终究没能得到周萍的怜惜,使得繁漪落得“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从侧面都显示了周萍的卑劣性格。

(三)情感和矛盾的奴隶
周萍的卑劣灵魂是周朴园直接造成的,周萍生来就有周朴园所给予他的地位、荣誉,除了有寄生性之外,又养成了依赖性,他不敢承担责任,他对于亲生弟弟(鲁大海)没有他父亲的“雅量”,而是赤膊上阵。

他有他的懦弱,他从小没有母爱,没有在母爱的关怀下成长,他每天要经受封建大家长周朴园的熏陶,所以他有些冷酷,有些让人无法理解。

当他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四凤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一方面是在感情上心理矛盾的困扰,另一方面是整日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到最终都无法解决这一矛盾时,周萍选择了开枪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实周萍是可怜的,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作为一个七尺男儿,对自己最爱的人都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周萍根本就不爱繁漪,他爱的是鲁四凤(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由于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才和繁漪走到了一起,像他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繁漪疯狂的去爱,也不值得单纯善良的四凤去爱,如今他可以遗弃繁漪,以后他也可以以另外一个理由去抛弃四凤,他缺乏责任心,不敢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他对不起深爱他的女人(繁漪,四凤和梅侍萍),所以周萍也是造成繁漪悲剧的元凶之一。

以上四点都是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的重要原因。

结语
鲁迅曾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后无路可走。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紧要的是不要去惊醒她。

⑧而繁漪却是一个本不该被惊醒却又被惊醒了的人。

梦醒之后,等待她的是一个比做梦更为残酷的现实。

她不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想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想追求真正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她身上所具备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使她无法摆脱封建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身自由。

繁漪是《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当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无情的将她吞噬后,她爆发了雷雨式性格,发出了最后的反抗与呐喊,她是封建旧社会的受害者,丈夫不理解她,情人不保护她,就连自己的儿子也失去了生命,繁漪的悲剧命运是值得我们深切同情的。

“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

⑨繁漪正是在这个雷雨世界里爆发了一场突发的“雷雨”式性格,无可否认繁漪悲剧的深刻性,说明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不曾拥有。

繁漪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她的反抗和挣扎也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冲击,同时也揭示了在黑暗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是软弱的。

繁漪是当时社会和时代的悲剧,也是周公馆的悲剧,她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她的悲剧命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文集〈雷雨序〉》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2版。

[2]曹禺.雷雨的写作[J].杂文,1935,2期.
[3、5]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6]曹禺.雷雨•序[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
[7]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8]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9]余秋雨.天涯故事[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
1文章的一级标题层次很好,但是过于通俗,有点像出场人物介绍。

可以设想一组比较有深意的标题,形成并列的关系。

2文章一级标题下面的内容,也即每一部分的内容,有点乱,因此建议在一级标题下拟出二级标题。

如繁漪的性格分为几个方面,社会环境分为几方面等等。

3.文章整体读来叙述性的语句太多,介绍剧情的内容太多,议论性的、学理性的语言太少,感觉没有很强的学术气息,更像是充满激情的读后感。

另外个别词语、语句重复太多。

请再斟酌一下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