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
尽管舞剧在诞生之初与西方芭蕾是同位概念,但经过数百年的演化,舞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舞蹈艺术样式,它的实质在于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进而塑造人物形象和演绎戏剧情节。

如今的舞剧可以包括各种舞蹈语汇,而不必是芭蕾的一统天下。

所以,不同民族的舞蹈都能作为舞剧的表现载体,这就产生了民族舞剧。

一、中国民族舞剧的构成因素
在中国,即便就民族舞剧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发展历程不过半个多世纪。

然而,早在远古时代就出现了构成舞剧的因素。

远古乐舞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而且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

在汉代百戏中,产生了用歌舞表演来铺陈故事情节的艺术作品,当时称作歌舞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戏的艺术性不断提高,及至唐代长演不衰。

从歌舞戏所包含的艺术要素看,或许可以说是舞剧的维形。

只是宋元以后,歌舞戏没有沿着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方向发展,所以终究不能演变成为舞剧。

以至于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一批舞蹈工作者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熟悉西方的舞剧形态,更熟悉中国的民族舞蹈,开始尝试用民族的舞蹈语汇替代芭蕾的舞蹈语汇,创造民族舞剧。

1940年,新安旅行团排演过独幕舞剧《虎爷》;1946年,中国歌舞剧艺社创作演出过独幕舞剧《五里亭》、《天快亮了》等,都是民族舞剧起步阶段的作品。

二、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民族舞剧在创作上较多关注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体现教育作用,艺术形式的探索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那段时期上演了《旗》、《罗盛教》、《母亲在召唤》等作品,多有艺术上的稚嫩之处。

稍后几年,民族舞剧在运用舞蹈语汇和揭示主题思想、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等方面有所进步,《五朵红云》、《湘江北去》、《蝶恋花》等作品都是艺术进步的产物。

特别是广州部队战士歌舞团首演的
《五朵红云》,不仅较为成功地塑造了柯英的艺术形象,表现她从普通的黎族劳动妇女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而且较为出色地运用了富于民族韵味的舞蹈语汇。

作品以黎族的民间舞为基础,结合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创作了织裙舞、舂米舞、鼻箫舞、篝火舞等舞蹈,特色鲜明,风格别致。

通过一段时期的积累,民族舞剧的创作不久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些舞剧工作者努力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寻找舞蹈表演的规律,对戏曲舞蹈的程式化动作和角色类型化的表演方式,以及戏曲的文学结构、音乐、服装和舞台布景等,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改革,确立了民族情感浓郁的情节舞剧样式。

在这一方面,《宝莲灯》和《小刀会》堪称具有标志性的作品。

1957年,李仲林、黄伯寿编导,赵青等主演的《宝莲灯》由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在北京首演。

这部作品根据古代神话创作而成,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吸收民间舞蹈素材,舞蹈语汇多有创新。

1959年,李仲林等编导,舒巧等主演的《小刀会》由上海实验歌剧舞剧院在上海首演。

这部作品根据历史史实创作而成,同样是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舞蹈以及武术技巧,展示了中国民族舞蹈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周秀英表演的弓舞异常精彩,曾经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荣获金质奖章。

此后,许多采用民间文学题材并且洋溢着民族精神的舞剧作品陆续上演。

三、中国民族舞剧的再度突破
间隔20年之后,中国的民族舞剧在一个西北边远省份实现了再度突破。

1979年,由刘少雄等编导、贺燕云等主演的《丝路花雨》被甘肃省歌舞团搬上舞台,不仅使人们惊叹地方舞剧创作的实力大增,更让人们欢呼民族舞剧创作出现了新的里程碑。

这部作品的编导们认真研究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动作和唐诗中描绘的舞蹈意境,进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舞蹈场面,把观众带入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

作品中,诸如敎煌集市上的百戏、莫高窟中的反弹琵琶舞、波斯花园中的刺锈舞和马铃舞、梦幻中的柘枝舞和凭栏仙女舞、27国交易会上的盘中
舞和霓裳羽衣舞等,无不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光芒。

在这花雨缤纷的丝绸之路上,民族舞剧创作亮出一片灿烂而迷人的风景,如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文成公主》、《铜雀伎》、上海歌剧舞剧院的《凤鸣歧山》、《奔月》、以及同样地处甘肃的兰州市歌舞剧院20年后又一次精心打造的《大梦敦煌》,都是这片风景中美妙景点。

纵观民族舞剧的发展,少数民族舞剧创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五朵红云》曾经充分展示过黎族民间舞蹈的光彩。

到了1979年,与大西北的《丝路花雨》遥相呼应,大西南的《召树屯与楠木婼娜》引起普遍关注。

这部舞剧作品由珠兰芳、刀学明等编导,杨丽萍、岩罕図等主演,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在西双版纳首次搬上舞台。

作品根据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等素材和傣族风俗礼仪,创造出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段,如挑水舞、金指甲舞、面纱舞、出征舞、金鹿舞等,舞姿丰富多彩,场面绚丽夺目。

1980年,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剧团演出了藏族舞剧《卓瓦桑姆》,舞蹈素材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