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旅版学年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unit7__第2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7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听懂、会用She comes from… She speaks… She looks… and… She likes sports. She can run very fast.等句型描述人物特征。
2.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Part C Listen and tick or cross部分的练习。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1) 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
(2) Let’s sing部分、Let’s talk部分及Listen and tick or cross部分的音频。
(3) —组图片,要求人物特征对比明显(如一个又矮又瘦的女子和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子)。
2. 学生准备:几个朋友的单人照。
三、教学方法建议
I. 课程导入(Leading In)
1. 课前热身
(1) 教师出示所准备的一组图片,请学生创编一首chant:
What’s she like? What’s she like?
She is thin and short. She is thin and short.
What’s he like? What’s he like?
He is tall and strong. He is tall and strong.
(2) Part A Warming up: Draw your favorite animal and describe
1. 先由学生画出各自喜欢的小动物。
2. 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描述人物特征的词汇,如:big, small, long, tall, short, thin, strong, old, young, beautiful, nice, lovely及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
3. 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介绍各自所画小动物的特点。
教师注意鼓励学生运用本部分所提供的句型和已掌握的词汇对小动物进行详细的描述。
4. 教师选出1~2位同学在班上展示其画作,并向全班同学进行描述。
2.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Part B Let’s sing的读词部分,在帮助学生理解其大意后,再播放该歌曲的歌唱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跟着学唱,并在学生逐渐熟练后鼓励其加入一些动作进行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II. 课程展示活动和过程的设计建议(Presentation)
1. 新课展示Part A Let’s talk
(1) 教师小声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在对话背景中出示Kitty图像,由于她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人物,教师可设计如下问答导入新课内容: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the girl?(出示一张Kitty的图片)
Ss: Yes. She is Kitty.
T: Kitty is our friend. Where does she come from?
T&Ss: She comes from the USA. She is an American girl.
T: Does she speak English?
Ss: Yes, she does.
逐步引导学生观察Kitty的外貌特征及其他特点,继续问答:
Is she tall? Is she thin?
(2) 教师播放录音,一遍慢速、一遍快速,并要求学生跟读。
(3) 教师根据录音内容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话内容,并及时讲解功能句:T: Wu Chen and her mother are talking about her friend Kitty.
Where is kitty from, do you know?
Ss: She is from the USA.
Y: Is she tall?
T&Ss: Yes.(引导学生说出)She looks tall and thin.
教师板书句型:She looks tall and thin.
教师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选择几个外形特征明显的同学站起来,让大家看着描述,也可展示所准备的特征明显的人物卡片,引导学生运用句型He / She looks ... and ...,代入两个以上的形容词描述相应的人物。
如:
He looks tall and strong.
She looks short and thin.
T: Can Kitty speak Chinese?
T&Ss: Yes.(引导学生说出)She can speak a little Chinese.
板书:She can speak a little Chinese.
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强调:在情态动词后面,要跟动词原形。
教学小贴士
a little表示“一点儿、一些”,可用来修饰不可数名词。
如:water, bread, chocolate, time, English等。
如:
I can speak a little English.我会讲一点英语。
He has a little tea.他有一些茶。
We need a little time.我们需要一点时间。
教师继续提问:
T: What does she like?
Ss: She likes sports. She can run very fast.
T: Do you often play together?
T&Ss: Yes. We often play together after class.
2. 巩固活动:Work in pairs
教师再次播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其语音语调跟读对话,之后,可留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要求学生拿出各自所准备的朋友的单人照,和同伴一起就朋友的特征进行问答。
启发学生借助所学的句型进行对话练习,清楚表达朋友的特征。
III. 操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practice Activities)
1. 闪卡游戏
游戏准备: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卡片。
游戏玩法:全班分成两组,轮流派代表出来决斗。
两组的代表背对背站好,各拿一张卡片放在胸前,彼此不可以偷看,其余学生—起用英文数“1、2、3”,两组代表听到“3”后快速转过身来大喊出对方所拿卡片上的单词,先说对的那一方为获胜方。
比比看游戏结束时哪组的分数较高。
2. 说一说
活动准备:单词卡片thin, strong, old, young, tall, short, long; kid, grandpa, aunt, uncle, friend
活动规则:把形容词词卡反过来放在桌上,选一名学生来抽取词卡,让他用
抽到的形容词找一个合适的人物进行描述,并说说其喜好等其他特征。
如:如果学生抽到的是strong,学生就要说出的人物特征可能是My uncle is strong.并对uncle的其他特征,如喜欢什么运动或业余活动等加以描述,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词句,尽量详尽地描述。
3. Part C Listen and tick or cross
(1) 教师先播放一遍录音,让学生逐句跟读,了解大意。
(2) 听一遍录音后。
教师可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听第二遍录音。
参考问题如下:
Question 1: Who is Tom?
Question 2: Is he tall?
Question 3: Are his eyes big?
Question 4: Can he speak Chinese?
Question 5: Does he dance well?
(3) 教师选出几个学生根据所听内容逐一回答问题后,再让学生读读书上的句子,判断出正误。
(4) 本部分录音材料如下:
I have a friend. His name is Tom. He is short and thin. He has big eyes and a big mouth. He is good at Chinese, so he has many friends in China. He dances well and he likes computer games! We often play together after school. We are good friends.
(5) 参考答案:l.√2. ×3. ×4. ×√5. ×
Unit 3 Travel Journey
Grammar
Teaching aims
1.Ss will be able to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o express future actions.
2.Ss will be able to discover and use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o express future actio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o express a plan or something to be done according to plan..
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and a comput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Revi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learnt last period.
Step 2 Lead-in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I’m doing
We can see that the verbs are all used in the “-ing” form. They ar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but they express future actions or plans.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may be used to denote an action that can be
pre-planned or prearranged instead of the future indefinite in colloquial English. But please note that, not all verbs can be used in the “-ing” form to express future actions. Such verbs as come, go, leave, fly, walk, ride, drive, stay, meet, die, see, have, arrive etc. are mainly used in the “-ing” form to express future actions.
Step 3 Practice
1.Look at the following dialogue and underline the verbs in this tense.
A: Are you working this evening?
B: No. We’re having an English party, don’t you know?
A: Yes, I do. And we’re giving some performance at the part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B: I’m singing song with my classmates.
2. Doing exercises No. 2 and 3 on page 21
Now turn to page 21 and do exercise 2. In the dialogue a newspaper reporter is interviewing Wang Wei about her plans for the trip along the Mekong River. However, they are not sure about some of the verb tenses. Can you help them complete their conversation?
Let’s continue to do exercise 3. Do you have any plans for the future yourselves? If you have any, please use 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o express your future actions. Give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
Step4 Dialogue
1. First show an example: Where you going on holiday?
A: Yanzi, where you going on holiday? B: I’ m going to Laos.
A: When are you leaving? B: Next Sunday.
A: How are you going to Laos? B: I’m taking a plane.
A: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there? B: About two weeks.
A: Great. Have a good trip. B: Thanks.
Farewells:
Have a good trip/ journey; Have a good day/ time;
Enjoy yourself; Best wishes; Have fun; Good luck; Take care! Step5 HOMEWORK
Do exercises on Page 56, 57《近代科学文化》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 《大国崛起》曾这样描绘近代欧洲的情景:“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哪位科学家(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哥白尼
2. 它被恩格斯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用大量的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里的“它”指的是( )
A.生物进化论
B.经典力学理论
C.相对论
D.阿基米德定律
3. 弗洛伊德曾说:“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
……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打破了人类一向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固有观念。
”造成这次“打击”的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4. 一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这位在科学与社会领域引发革命的杰出科学家是
A.牛顿B.爱迪生
C.爱因斯坦D.达尔文
二、材料题
下列材料摘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共7分)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材料一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1543年)至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之间的一个半世纪里。
(1)《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力学研究的划时代著作,牛顿在该书中对物理学的重大贡献是什么?
材料二工业革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清晰可见。
第一阶段到19世纪中叶,包括如之前所述的棉纺织工业的、采矿业的和冶金业的机械化以及蒸汽
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和运输业中的运用。
第二个阶段持续到19世纪整个下半叶,它以科学在工业上更直接的应用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特征。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运输业方面,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汽船)和火车被发明出来,请写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汽船)或第一辆火车建造者的名字。
(任答一个得1分,但要分别注明是汽船或火车建造者的名字)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磁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一是推动了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众多电气产品的问世,二是促进了电讯技术的兴起。
贝尔和马可尼在电讯技术方面的发明成果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政治革命同经济革命一样,也是分为几个阶段发展起来……17世纪的英国革命标志其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发展。
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
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
(4)根据材料三,“英国革命”中领导议会武装“新模范军”打败王军、取得内战胜利的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是谁?“美国革命”中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的历史文献的名称是什么?“法国革命”中提出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纲领性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可知是属于经典力学的内容,与此有关的是牛顿。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生物都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可知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生物学”“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
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认为一切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牛顿、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爱迪生是杰出的科学家。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达尔文的知识,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代表作是《物种起源》,他的著名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故答案选D。
二、材料题
【答案】
(1)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2)轮船:富尔顿(或火车:史蒂芬孙)
(3)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4)克伦威尔;《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贡献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
可知,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方面的成就最大,其中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对物理学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日本索偿二万万”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
第(2)问,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美国人富尔顿首先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随后,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同时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领域,电车、电话、电灯、电报等新发明大量涌现出来,其中贝尔发明了电话;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确认识,依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在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领导议会武装“新模范军”打败王军、取得内战胜利的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是克伦威尔;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的历史文献的名称是《独立宣言》;在法国大革命中提出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纲领性文件的名称是《人权宣言》。
Unit 1 We’ve got lots of apples
第二课时(Activity 5-Activity 9)
Step 1:Have a dictation
Get students to write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Unit 1,check them if they have grasped the usages of the points.
Step 2:Listen and read
1.Ask students to close their books,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se questions:
(1)Has Tony's family got any apples?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2)What kind of fruit do they want to buy?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2.Ask students to open their books,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ask them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 tape.
3.Show the points to the class,and explain some difficulties to them.
4.Have a competition: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groups and choose the best group.
5.Have the whole cla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fter the tape.
6.Act it out.
Step 3:Practice
1.Read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in Activity 5.
2.Check the answers.
3.Keys:
Tony's family has got:[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Food:chocolate,apples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Drink:tea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Tony's family hasn't got:
Food:chicken,orange
Drink:orange juice,coffee,cola
4.Work in pairs.Talk about Tony's shopping.(Activity 6)
A:Has he got any…?
B:No,he hasn't.
Step 4:Everyday English
Let's go shopping for…
How about…
Good idea!
Step 5:Pronunciation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1.Play the recording without stopping.(Activity 7)
2.Play the recording again,ask the whole class to repeat.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3.Play the recording and have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choose/s/or/z/in Activity 8.
4.Check the answers.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Keys:/s/:3 drinks /z/:1 apples 2 beans 4 potatoes
Step 6:Speaking
Work in pairs.Make a shopping list.
Student A:Make a list of things you need.
Student B:Make a list of things you've got.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Now ask and answer.
A:Have we got any…?[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B:Yes,we have.We've got some…/No,we haven't.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Step 7:Homework
1.Revise all the check points in this unit.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2.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Blackboard Design [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料]
Unit 1 We've got lots of apples.(Activity 5-Activity 9)
1.We/I/You/They/Lingling and Daming have got…
2.He/She/My mother/Daming has got…
3.A:Have we got any…?
B:Yes,we have.We've got some…/No,we haven't.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
张艳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
2、过程与方法:(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三、教学难点: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习题法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这种运动叫地球的。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转一周需要,约小时。
2、由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任何时刻地球上都有一半地区是,一半地区是,白天与黑夜的界线称为。
因此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现象。
3、地球自转的方向永远是自西向东,但是在地球的不同两极上空看到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是按时针方向自转,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是按时针方向自转。
4、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所以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的。
5、
(二)、读图引导
1、读课本图B,同学们观察,太阳光照到的半球为什么?照不到的半球为什么?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这条线在地球的表面有几条?分别叫什么名称?有什么不同的地理意义?明确:白昼,黑夜,晨昏线,两条,晨线和昏线,一处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处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
2、在课本上把思考中1题的连线连到课本上。
3、观察老师的地球仪的演示,首先要知道哪是北极哪是南极。
并且通过观察钟表的时针的转动方向,明白什么是顺时针什么是逆时针。
老师转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到的现象,并把观察到的地球转动的方向用箭头画在课本
上,同时观察南极上空地球转动的现象,也画到课本上。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定义
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两极的表示方法)
自转的周期[%#*~@]
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反思: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张艳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公转?(2)、你知道地球自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3)地球的公转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四季更替。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或亲身体验,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四季更替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习题法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公转一周为。
2、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世界各地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接受阳光的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四个季节。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的季节。
3、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每年
月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度),然后向南移动,
月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到,月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度),然后向北移动,次年月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回,到月日前后阳光又直射北回归线。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造成的变化。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昼夜;纬度越高,越长,越短,当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以北地区会出现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会出现现象。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夜,纬度越高,越短,越长,当北半球冬至时,北极圈以北地区会出现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会出现现象。
所以南半球和情况和北半球正好。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等长。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充分利用日光,节约照明电力,在夏季实行制。
(二)、读图引导
首先观看地球公转的课件,了解地球是怎样绕着太阳公转的。
1、读图E地球公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
a、每一个地球上红色斜线表示的是什么?四个地球上的斜线的倾斜方向有何特点?这说明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倾斜的角度有何特点?
b、红色斜线傍的圆形箭头表示什么含义?箭头的指向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箭头的指向是一至的?白色箭头表示什么含义?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至,都是北半球地球自转的方向都是逆时针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
c、在图中的四个地球上分别找出三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和赤道,并分别在四个地球上的适当位置用笔描一下,在傍边标出各纬线的度数并标明北
纬和南纬。
d、图中心红色的十字形的箭头表示什么?太阳光线的直射方向;各个箭头指向地球表面的位置各是哪一条特殊的纬线?对应的时间是几月几日?对应24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3月21日前后;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6月22日前后;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9月23日前后;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12月22日前后。
e 、同学们根据图上的时间和白色箭头的指向,大家能够在图上写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吗?注意四季相应的位置,提示:12月-下年的2月是冬季,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完成课本上读图思考和观察活动。
完成课后思考题第1题,大家从图上能够看出昼夜长短的情况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的定义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
公转的周期
产生的地理意义(对应的节气、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
教学反思:
第21课《〈孟子〉二章》拓展阅读
立节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②。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③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④,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邑:原来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
②修衣:添置衣服。
③奚:什么,疑问词。
④不我骄也: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封赠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
”曾子坚决不接受。
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
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
苏武壮节
单于使卫律①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②。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
欲降之。
会论虞常③,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