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8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周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章回小说的体裁惯例、叙事结构和美学典范在明代即已大备。

众所周知,在章回小说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尚无大型的长篇叙事虚构作品,这意味着明代作家没有现成的文学技巧和叙事结构可以借鉴。

在此关头,中国建筑的空间组合艺术给了明代文人诸多启示和灵感。

而历史事实证明,明代文人大多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

在结构上,中国古代建筑与明清章回小说都体现了一种组合艺术的特点,它们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群”;而且,为了适应各种功能上的需要,它们还可以不断地重复这种组合,从而形成更大的结构性的“群”。

所以,从结构上来说,无论是作为“空间艺术”的中国古代建筑,还是作为“时间艺术”的明清章回小说,其实都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结构“单元”而进行多重组合的艺术。

从整体上观察,中国古代建筑的“院落式”结构与明清章回小说的那种特殊的组合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

人类为了满足对建筑空间的需求,经常要扩大建筑规模。

不同文化传统中的建筑,其扩大规模的方式并不相同,但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量”的扩大,即以单座房屋为基础,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

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又高又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

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即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方式的,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座数极多的建筑群。

这种“组合式”院落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不变,到清代的故宫,可谓达到了“组合式”院落建筑的顶峰。

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缀段性”结构,即小说由一段一段的故事连缀而成。

正因为注重“组合”,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以“院”而不是“间”为意义单位。

在描述一个建筑群的规模时,中国古人一般不用“单座”的“座”,而是常用“几间几院”。

“间”往往用于计算“单座建筑”的大小,其实就是最小的房屋计量单位。

至于“院”,则是用来表示建筑群的概念,也是建筑最小的意义单位。

几个“单座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从东南西北四方进行围合,就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建筑群——“院”,更大的建筑群则是多个“院”的组合和勾连。

一些大型建筑群,看上去非常复杂,但只要我们抓住“院”这个基本单位,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其组合原则和设计理念。

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与“间”对应的是“回”。

“回”在章回小说中,就像“间”在古典建筑中一样,仅仅是一个“计量单位”,其作用性并不明显。

在明清章回小说中,也存在一个类似“院”一样的意义单位。

多个“院”构成“院落式”结构,而这正是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典型特征。

(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代以前,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还没有大型的长篇叙事虚构作品,长篇章回小说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B.明代文人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他们从中国建筑的空间组合艺术中得到诸多启示和灵感,使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发展得更加成熟。

C.作为“空间艺术”的中国古代建筑和作为“时间艺术”的明清章回小说,都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结构“单元”进行多重组合的艺术。

D.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扩大建筑规模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但因为各自的文化传统不同,其扩大规模的方式存在差异。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

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

这意味着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

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

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大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

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

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

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

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作私学。

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

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

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

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

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

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

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他收授弟子,没有门
第的要求,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

孔子教授的主要内容,仍是诗书礼乐等,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

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礼的理解不同。

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

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

但士人不同,流动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

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原文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虽然士人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其他庶民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居无定所,凭自己的学问和特长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书热”需要冷思考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国际童书展,短短三天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及其家长前来参观。

历经多年“严寒”后,童书已成为出版业破冰的重要方向。

如今中国的580余家出版社,有九成以上在出版童书或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生读物,其中不少作品的市场表现颇为亮眼。

童书为何受欢迎?当然离不开经济发展、消费能力提升的大背景。

重视学前教育、培养阅读习惯,是这一轮童书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

此前中国6岁前儿童早期教育读物出版,长期存在优质市场真空,也为童书的爆发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出版利润增长乏力,童书销量却可观,自然受到出版社青睐。

然而,如今童书市场所经历的“高热”,未必能代表出版业的成长方向,因为中国童书市场的繁荣,并不意味着中国童书创作力量的繁荣。

从目前国内童书市场来看,引进版权占据主流。

某图书电商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童书畅销榜中,《神奇校车》蝉联榜首,销售量接近26万册;《丁丁历险记》《大英儿童百科全书》《可爱的鼠小弟》《奇先生妙小姐》等连续上榜,俨然是引进版中的常青树。

与各种引进版童书的热销相比,中国原创童书市场表现则相对平淡。

童书市场同样存在“偏科”现象。

“先把国外经典绘本引进来再说”,是一些出版社的通行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年轻妈妈们在为孩子们选择童书时,往往以各式绘本为主。

而在欧美国家,童书市场呈现出品类丰富的结构性特点,文学类、科普类的童书也深受读者
欢迎。

有专家坦言,目前国内童书出版机构在产品结构上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清晰的分级阅读脉络,与国际出版界还存在不小差距。

任何行业,没有真正培养出内生动力,热闹只能是昙花一现。

从童书出版来看,在市场培育初期,以版权引进为着力点的选择无可厚非,若长时间依赖于此,难免后继乏力。

如果没有本土创作人、插画师、出版人合力增强原创能力,童书市场将难以形成内力的积蓄,也难以抓住这一轮童书市场爆发的机遇,真正帮助中国童书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家可能还记得,若干年前,我们曾为出版业遭受互联网的冲击陷入寒冬而感到痛心。

但回过头来看,出版业的低谷,其实并非全拜互联网所赐。

一些人认识到,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创作力量的匮乏、出版质量的下降,同样是出版业业绩出现大幅滑坡的重要原因。

在童书“高热”的当下,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与清醒,了解自己的局限和困境,别只是满足于种种表面看似乐观的市场表现。

在童书展现场,一半的参展商是来自外国的出版机构,他们看到中国家长对引进版童书的热情,倍感激动;“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国内童书市场有了更多的想象,海外参展商纷纷表示要抢滩中国市场。

尽管无须心生“狼来了”之虞,但是未来童书出版业能否激发更多“中国力量”,我们拭目以待。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1.B
【解析】B项,“明代文人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说法绝对。

原文是“明代文人大多具有独特而典雅的建筑趣味”。

2.C
【解析】C项,混淆概念。

“虽然士人社会地位下降了……而获得自由”中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士人除由士而来,还有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

3.首先,由上海国际童书展,引出“童书热”的话题,并分析“童书热”的原因;其次,分析“童书热”背后的隐忧;最后,对中国未来童书出版业的发展寄予希望。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