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送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送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一:
上海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一)课程基本概况
授课教师:茹玉骢、代中强、雷辉、陈康、李国栋、何武、张运婷
所在单位和院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教学对象:本科
使用教材:张鸿文娟主编国际贸易(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分学时:2学分 32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课程系统讲授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及其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活动的协调机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等部分。

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形式。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国
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

通过专题探讨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实践的历史与现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和国家利益观,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思政教学与对应知识点设计
《国际贸易》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在专业教学中聚焦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组织及规则四个教学知识单元,并落实到10个知识点的教学上。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实践,引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开放观,形成正确的贸易利益观、开拓良好的国际视野。

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

表1:“国际贸易”思政教育教学建设与知识点对应设计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反思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目共睹。

《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认识并理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立场和观点。

为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我们从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教学模块、育人要素、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与总结。

在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
课程思政案例库实时动态更新。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有些老的问题可能有新的发展,有些新的问题又出现,这都需要任课老师在案例教学中进行实时动态更新。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年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当代学生获取这些新知识也比以往方便许多。

因此,不对课程思政案例库进行更新,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单纯通过制度安排督促学生学习,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很难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课程必须通过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模块选择与充实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知识点。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和考核,如何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不割裂开来,让思政课程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挖掘,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觉得,可以在《国际贸易》授课过程中很好地引入本土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目前国内外的《国际贸易》教材都非常缺乏中国的本土案例。

因此,在引入本土案例教学研究中,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就非常高。

无疑,这种教学模式对任课老师提出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教师要娴熟掌握并融会贯通国际贸易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认真选材,在授课中加入能够帮助同学理解贸易理论的本土案例。

在育人要素方面,课程力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利
益观、科学的开放观、良好的国际宏观视野。

让学生在分析与理解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来。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课程思政教学要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

通过小班制教学,以各知识模块中案例为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去融会贯通,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塑造良好价值观的目的。

案例二:
上海高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

(一)课程基本概况
授课教师:纪利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电子商务系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应用》
教学对象:本科生
使用教材:《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简介:课程系统讲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应用、网络安全等内容。

在教学中,开展新兴网络技术及其企业级应用实例分析,结合实验个性化、实践项目化、教学手段平台化等教学内容设计和手段创新,开拓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思路。

(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从2014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到“5G”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正与各行各业开始全面融合,网络技术的创新与
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观、全局观和未来观;而网络技术及其商务应用实践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热爱科技、全面提升学生网络工具应用与商务实践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承担国家发展创新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新时代数字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思政教学与对应知识点设计
1.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根据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验、和项目实践4个模块,如下表1所示。

表1《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其中,理论教学以计算机网络体体系结构为核心框架,通过观看小视频、阅读世界最新报刊杂志的相关内容,开展计算机网络领域前沿理论的研究与探讨。

案例分析选取新兴网络技术及其在知名企业的实践应用实例,分析探讨网络技术、网络平台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及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实验内容设计,加强网络配置与网络分析工具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虑因材施教,根据实验的难易度,设计了三类实验,如下表2所示,方便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自由选择完成其他实验,实现实验教学个性化定制。

表2实验模块内容设计
项目实践部分是为了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网络相关知识,积极参与企业或社会各类网络商务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网络技术应用及商务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平台化设计
2018年,我们电子商务专业与阿里巴巴、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阿里巴巴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合作服务协议”,获得了阿里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实训平台、职业认证配套资源等支持。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完成了基于i博导网络平台()的全部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育网络化和平台化,并不是疫情期间的一种无奈的措施,而是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00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行为特点和自主网络学习的能力,要求我们必须拓展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基于i博导网络平台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支持学生使用移动端App,来参与课程的全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线下教育的时间、空间局限性。

其次,i博导网络平台提供了多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同时,平台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企业实训资源,方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第三,通过平台提供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所有教学班级及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在线情况,动态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此外,基于平台的后台数据(如:课程互动参与数据、课堂表现、在线时长、课程任务完成率等),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在线化、数据化考核,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更客观、更系统。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反思
中国正在快速成为数字经济大国和创新大国,网络技术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创新与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竞争能力和发展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和标准是:在用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教人的同时,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

为了将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加强学生对网络新基建及国家网络创新战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网络理论、网络技术、网络商务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我们对该课程的育人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思考和设计。

1.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要素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要素,主要包括:信念与世界观、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

信念与世界观方面主要涉及历史观、全局观和未来观,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内容。

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方面包括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层次模型与协议、网络技术及其商务应用创新等内容。

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能把握大势,敏锐感知生活、学习及工作中的问题,敢于颠覆、敢于实践创新等能力。

2.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的融合设计
理论教学模块和案例分析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以网络理论新、网络技术新、企业网络应用案例新为目标,通过这些新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全局观和未来观,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实验模块和项目实践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又能激发学生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敢于颠覆、敢于探索,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全渠道教学手段为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的学习提供支持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采用i博导网络平台教学,积极探索基于移动端App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短视频、网上公开课资源、微信及QQ群等在线资源和多种媒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加强与学生的紧密互动,为本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