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基础知识讲课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V
V
V
Threshold test (pulse width reduced to 75% of programmed value)
第58页,共89页。
起搏器随访及程控
第59页,共89页。
第60页,共89页。
起搏器程控目的
保证起搏和感知正常,保证患者安全 在患者出现症状前或出现后及时发现和纠正起搏器
第63页,共89页。
第64页,共89页。
第65页,共89页。
第66页,共89页。
第67页,共89页。
第68页,共89页。
大多数单腔起搏器可程控为抑制、触发 和非同步的工作模式
大多数双腔起搏器可自动以适应病人心 律状况的多种模式工作
第69页,共89页。
第70页,共89页。
起搏器的输出由脉宽及电压决定
第24页,共89页。
第25页,共89页。
第26页,共89页。
1 导管电极插至右心房,更換头部呈伞炳状的弯钢丝,弧度 大小取決于右心房大小,弧度要光滑,钢丝不能有曲折, 插入导管后电极弯度向右。
2 逆钟向转动钢丝,并推进导管,使电极向前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
室,然后达肺动脉。
-导管电极要在三尖瓣开放的时间通过,不要嵌入三尖瓣
起搏器寿命决定因素:设计理论寿命、程控状况
实际使用时间较预期工作寿命明显缩短为电池提前耗 竭
第83页,共89页。
心房电极脱位率大于心室电极 心电图表现为感知和起搏功能低下或
丧失 胸片可见电极位置改变,微脱位时也
可无改变
第84页,共89页。
电极导线常诱发血栓形成,可发生于电极置入后任 何时期
第7页,共89页。
植入人体的首例起搏器
第8页,共89页。
第9页,共89页。
第10页,共89页。
起搏器编码
第11页,共89页。
北 美 起 搏 电 生 理 协 会 ( NASPE ) 与 英 国 起 搏 电 生 理 协 会 ( BPEG ) 用 五 个 字 母 来 表 示 起 搏 器 的 各 种 功 能 , 称 为 NBG
第87页,共89页。
见于DDD起搏器
室早 逆传心房
被心房电极感知
触发心室起搏 再次逆传心房 周
而复始 心动过速
房早、心房感知过度也可诱发起搏器介 入性心动过速
第88页,共89页。
第89页,共89页。
第40页,共89页。
埋在胸大肌筋膜前,囊袋大小适中,彻底止血。
将脉冲发生器有标记的一面朝上放在囊袋中。剩余的 电极可以沿着脉冲发生器的下端避开尖锐的角部缠绕 在上面。
第41页,共89页。
局部沙袋压迫6h 抗菌素术前2小时,术后5天使用 次日伤口换药,7-8日拆线 术后三日即可坐起活动,注意上肢及肩关节的活
第49页,共89页。
VAT
VAT








---
---




第50页,共89页。
DDD工作方式--程控AV后
工 作 方 式
默 认 参 数
第51页,共89页。
DDD
--
VDD
---
起 搏 器
模 式 转 换
第52页,共89页。
VVI起搏器---滞后功能
第53页,共89页。
是否按照默认参数工作?
起搏器常见并发症
第79页,共89页。
第80页,共89页。
气胸 血胸或血气胸 误穿锁骨下动脉
第81页,共89页。
起搏器囊袋过小 电极导线途径过长,磨破皮肤 囊袋位置过浅或偏外 患者皮肤过薄
第82页,共89页。
电池耗竭主要指标:起搏频率减慢10%,脉宽增大,
工作方式自行改变,频率反应性消失
发展方向
适应证拓宽: 缓慢心律失常 快速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4页,共89页。
起搏分类
根据应用时间分类: 临时起搏器 永久起搏器
根据起搏部位分类: 心内膜起搏 心外膜起起搏
根据起搏心腔分类: 心房起搏 心室起搏
根据起搏方式分类: 生理性起搏 非生理性起搏
第5页,共89页。
第6页,共89页。
R=频率应答
S=电转复
D=( 抗 心 动 过速起搏+ 电转复)
第12页,共89页。
第13页,共89页。
第14页,共89页。
第15页,共89页。
第16页,共89页。
永久起搏器植入技术
第17页,共89页。
第18页,共89页。
第19页,共89页。
第20页,共89页。
腋静脉 优点 : 1. 血肿、气栓、气胸等并发症少 2. 几乎无远期电极断裂 缺点:穿刺不易成功
右心耳。
若心房收缩时导线同步上下移动,说明导线已与右心 耳接触,即可撤除指引钢丝。
第31页,共89页。
电极定位好的标志:
电极头隨心房收縮或心房起搏呈左右摆动,电 极导管转动一定方向,电极头无移动,吸气时电
极头部隨膈肌下降,弧度拉开,呈轻度L状,头 部向前(側位),深呼吸及咳嗽時电极头不移 动。
第32页,共89页。
临床应用的DDI起搏主要是DDD起搏患者出现过速心
房性心律失常时,可将DDD程控为DDI起搏方式
第75页,共89页。
房室间期(A-V 间期)是指心房刺激脉 冲至心室刺激脉冲或感知P波至触发释放 心室刺激脉冲之间的时间
第76页,共89页。
程控房室间期的意义
协调心房收缩和房室瓣关闭,提高心室功能,减低心
第21页,共89页。
图1 身体上的一些静脉。(1)贵要静脉 (2)正中静脉 (3)腋静脉 (4)头静脉 (5)锁骨 下静脉 (6)头臂静脉 (7)上腔静脉 (8)右心房 (9)下腔静脉 (10)膈
第22页,共89页。
第23页,共89页。
解剖要点
始于第一肋外緣(腋静脉的延续),終于前 斜角肌内側緣。在胸锁关节后面颈內静脉 汇合成无名静脉,肺尖位于汇合处后方約 5mm,锁骨下静脉与第一肋交叉后行走于锁 骨前下方。
房压力,有利静脉回流。通过A-V间期的调节可以诱导
心室充盈模式的正常化,改善心功能
减少电池消耗,延长起搏器寿命
第77页,共89页。
允许感知事件后第一个起搏间期延长 如:滞后为1200ms(50次/分)的起搏器在
起搏周长为1000ms(60次/分)时有额外 的200ms用于感知下一个QRS波群
第78页,共89页。
腱索內
第27页,共89页。
心室电极的安置
3 拔出弯钢丝,緩慢插入直钢丝,并后撤导管,將电极头送 至右心室尖部,并稍加用力,使其与心內膜緊密接触。
4 拔出直钢丝至上腔静脉,然后轻拉导管电极,导管头有肌小 梁钩住的感觉,头部不移动然后再插入直钢丝,轻轻顶靠心內 膜。
5 拔出钢丝,測定参数。
第28页,共89页。
第54页,共89页。
心 房 电 极 脱 位
心 房 失 夺 获
第55页,共89页。

AOO工作方式且未夺获心房
心房感知不良
VDD起搏器心房未跟踪,以VVI工作
第56页,共89页。
--
肌 电 干 扰
误 感 知
第57页,共89页。
不正常起搏心电图
Ventricular non-capture
VVI mode; LR=70 ppm; V output=5 V; PW=0.60 ms

第42页,共89页。
起搏心电图
第43页,共89页。
AAI工作方式
第44页,共89页。
VVI工作方式
第45页,共89页。
VVI按需起搏方式
第46页,共89页。
VDD工作方式
第47页,共89页。
DDD与VDD工作方式
第48页,共89页。
VVI工作方式---RV心尖部 VVI工作方式---RVOT
代码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第四个字母 第五个字母
起搏腔 O=无
感知腔 O=无
反应方式 O=无
可程控性 O=无
抗快速型心 率失常功能
O=无
A=心房
A=心房
T=触发
P=简单程控 P=抗心动过 速起搏
V=心室
D=(心房+心 室)
V=心室
D=(心房+心 室)
I=抑制
D=(触发+抑 制)
M=多程控功 能 C=遥测通讯
(A)J型导管的头部被指引钢丝弄直。(B)部分的撤回导丝,使导管头
部弯曲,(c)再适当撤回,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弯曲。(D)并继续撤回,产 生一个钩型。(理想的位置在右心耳。)
第33页,共89页。
感知度: ≥2mv 电压阈值: ≤1.5V 阻抗: 300 –1000ohm
第34页,共89页。
传统起搏位点选择
脉宽及电压均有较大的程控范围 降低输出可延长起搏器的寿命,增加输出可解决起搏阈值升高的
问题 有自动阈值夺或功能的起搏器能自动搜索阈值并调整输出能量,
既能节省电能延长起搏器寿命,又能保护起搏阈值升高病人的 安全
第71页,共89页。
起搏器的感知灵敏度是指被起搏器视为 心室或心房除极的最低R或P波幅度
血管内有多根电极者易发 血栓可出现在上腔静脉、右房或右室,也可致
肺栓塞
第85页,共89页。
房室由同步转为非同步收缩时所导致的乏力或晕 厥
由于连续丧失房室同步收缩或固定的房室非同步 收缩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足
患者能感觉到的逐个心跳间心脏收缩顺序的改变
第86页,共89页。
起搏器综合症的发生机理
穿刺点
锁骨中內1/3交叉点外下約2cm处,穿刺針 角度30度,方向对向胸骨柄切迹上方,深 度約3cm ,可先触及锁骨,然后拔出少許, 再对准下方间隙。边穿刺,边加负压吸引。
以标准Seldinger插入电极。
指引钢丝要在X线下插至下腔静脉。
静脉扩张管要插得深一点,外套鞘管可 进入静脉。任何扩张操作,均应在引 导钢丝下进行,不能盲目单用扩张芯, 以免刺破无名静脉,造成纵膈血肿
故障 评价电池状况,在ERI时及时更换起搏器
根据个体需要程控起搏器的各种功能 对患者进行教育及知识普及
第61页,共89页。
要保证起搏器安全有效地起搏和感知 根据患者某些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起搏器中某些特殊功能,
防止或避免某些并发症出现 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延长起搏顺的使用寿命
第62页,共89页。
从左到右显示的是导管通过三尖瓣环的过程。导管通过三尖瓣环以后,推进指引钢丝, 使导管的头部变直,到达右心室尖部 。
第29页,共89页。
感知度: ≥5mv
电压阈值: ≤ 1.0V
阻抗: 300 –1000ohm
第30页,共89页。
心房电极在直指引钢丝导引下插入后,送至右心 房中上部。
钢丝部分后撤,使前端保持一种L型来自度。 在右前斜位透视下轻轻向上提拉转动导线,钩住
下限起搏频率60bpm;上限起搏频率120/130bpm;
AV间期150/120ms、170/150ms、180/140ms。 是否有过感知或感知不良?
过长的逸搏周期>1.0/1.2s;提前的起搏间期<1.0s; 紧邻P或R波发放脉冲。
是否有起搏功能障碍?
失夺获、伪融合;有脉冲无心房、心室波等。
右心房:右心耳
右心室:右心尖部
第35页,共89页。
第36页,共89页。
第37页,共89页。
第38页,共89页。
第39页,共89页。
电极和脉冲发生器的连接在植入过程中是很重要 的。电极的接头必须被完全、正确地插入到对应 的插孔里。
电极插入脉冲发生器的插孔后,用厂家提供的工 具固定接头。通常是一个六角扳手或螺丝起子, 应当紧紧地旋转扳手,但不要太紧以免发生损 坏。
起搏器基础知识
第1页,共89页。
概念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采用微电子技术,模拟心脏电 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电脉冲 暂时或长期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带动 心脏跳动
第2页,共89页。
1958
1980
1996
2002
首例植入式起搏器
首例ICD 首例双腔ICD
CRT用于临床
第3页,共89页。
第72页,共89页。
目前大多数起搏器均可程控为单极或双 极的工作方式
由单极感知程控为双极感知模式常可避 免感知不期望的电信号或干扰信号
第73页,共89页。
指在发生不适当的房性心律失常时起搏器 能自动由一种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的功 能
第74页,共89页。
当心房电路感知过快的心房率,它不即刻触发心 室起搏,而是抑制心室脉冲发放,直至下限频率 结束后才发放心室脉冲,刺激心室起搏,这样可 避免不需要的过快心房率下传心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