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神
梁小萍
老屋的木桌上,西洋菜汤散着热气,这是老妈最拿手的煲汤,顷刻前走进家门的瞬间陌生和熟悉,似乎都随着清淡的气息融合了。

突然钟声敲起,心猛然一震,抬头循声望去,老屋昏暗一角老座钟的钟摆还在晃动。

我问老妈:“老座钟修好了?”
老妈说:“老什么老,座钟好好的修什么!”
老妈还是老样子,从来不说座钟是老座钟,就像我每一次回家,她还总是叫我小名。

我都多大了,老妈还“小弟、小弟”的叫。

我说:“我怎么记得座钟原来不是不响了吗?”
老妈说:“你别说现在买的东西不是今天坏了就是明天坏了,这个座钟自从你爸爸买回来就没坏过,都快30年了。


记得那年我六岁,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单车后座上驮回了一个座钟。

妈妈问他买那么大一座钟干嘛?爸爸说家里没有钟表看时间,再说我也快上学了,买个座钟正好督促我学习。

妈妈说那买个小闹钟不就行了,可以看时间还可以定时闹铃。

妈妈估计是心疼买座钟花钱多了。

爸爸说小闹钟怎么能和座钟比,不定时就不闹铃,座钟时时刻刻都提醒你注意时间。

座钟刚买回来时,一到整点敲钟时,我就兴奋地跑过去盯着看,心也跟着钟摆兴奋地乱跳,我还伸出小手摸摸座钟的外壳,手指贴着玻璃钟面跟着指针转圈移动,爸爸也会说:“瞧这座钟多精神!人要是有这般精神就好了。

”那时我还小,心想爸爸说的不对,人要是都像座钟每一个小时敲一次钟还不累坏了,怎么会精神呢?
过了一段时间,再听到钟声响起,我也没那么积极了,偶尔会抬头望望座钟,呆呆看着钟摆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心跳似乎也默默应和成了统一的节奏;后来的日子,钟声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我也没太在意,再后来我的印象中每天好像似乎听不到钟声了。

我努力搜寻记忆,难道我记错了,可是记忆中好像真的没有注意到老座钟是不是坏过。

再后来我考上大学就离开了家,来到新学校新城市的欣喜随着四年大学生活渐渐漠然。

大学毕业留在
了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特别是到了局机关工作后,一开始的工作热情随着职位的竞争慢慢消失,工作宗旨又随着职务的不断升迁而淡忘。

就比如现在的我,年纪不小了,奔四十了,官也大不了,奋斗了十多年了还是一个小科长,说好不好说坏不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再发展不是没有可能,可是咱一没靠山二没关系三没后盾,前途渺茫啊!老了老了,不争了,无奈了,麻木了。

我的思维把30年的光阴走了一个来回,耳边老妈的声音还在幽幽响着:“你爸爸刚买回来这座钟时,我还真烦听这钟声,每天‘咣当、咣当’地敲着人心烦,你爸却说这钟声好听。

这座钟整天敲来敲去就一个音调,好听什么啊!可是你别说时间长了听习惯了还真感觉蛮好听的,那钟声多有节奏多清脆!你长大了不恋家了。

我和你爸听到钟声就想起了你小时候,那时候你多稀罕这座钟呦!看看摸摸,那淘气模样想起来还都是眼前的事。

自从你爸走后,这座钟就是我的一个伴,我常常想起你爸老了常说的话,你爸说了咱就要像这座钟一样,永远不老,活得精神!”
听到这,我不由心生愧疚,爸爸这话我从小就听过,只不过当时没有在意,也没有放在心上。

我想到自己18岁离家上大学,18年来在外工作生活,最近一次回老家是一年前老爸故去。

这些年生活的平淡就像座钟一样重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我的生活热情呢?怎么就没有像钟声一样不时地激励一下自己的人生呢?
这时老座钟又一次敲响,妈妈突然眼睛一亮,说:“小弟小弟,你听你听,你听那钟声!多精神啊!”
我朝着老座钟走去,眼睛凝视着指针,手指不由紧贴着钟面,跟着指针一下一下移动,重复一圈又一圈。

我是在感受着老座钟的激情呢?还是在寻找着自己曾经澎湃的心动呢?
(有删节)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家里的老座钟用了快30年一直没有坏,但在“我”的印象中它却“不响”了,这是因为现在买的东西容易坏,我就想当然的以为它坏了。

B. 老妈是个非常怀旧的人,我这么大了还喊我的小名,常常回忆老爸说过的话,还把我跟小时候对比,批评我“长大了就不恋家了”。

C. 座钟刚买回来时,一到整点敲钟,我就兴奋地跑过去盯着看,手指贴着玻璃钟面跟着指针转圈移动,体现了我对座钟的喜爱和好奇。

D. 这篇小说题材生活化,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却能够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

如果删去最后一段,主题的表达会更加明确。

2. 小说中的“爸爸”没有正面出现,却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他的形象特征。

3. 小说结尾处“我是在感受着老座钟的激情呢?还是在寻找着自己曾经澎湃的心动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

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

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

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

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

”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衣服所代替。

《吴越春秋·夫差传》中也有记载:“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

”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

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

(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材料二:
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认知,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

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媖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

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

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

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

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

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

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李明《苏绣》)材料三:
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变不出新花样了。

姚惠芬开始思索: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

但眼下,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

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

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
创作状态,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

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

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

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现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

由此,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4. 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

B. 苏绣独树一帜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理与物体丝理的一致。

C. 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作用,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

D. 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

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

B. 李娥姨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总结出了丝理规律。

C. 按丝理规律绣一朵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有利于表现牡丹的突出特点。

D. 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

创造性地运用针法,苏绣突破了形似的艺术藩篱,完成华丽的蜕变。

6.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什么时候可以让全球大多数人来看中国的电影阅读中国的书籍?什么时候全球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更多地选择中国品牌?这些问题看似普通,却暴露了我国在文化输出方而的不足。

国家形象的传播有许多方式,最有渗透力的是文化的方式。

而中国文化长期“窝”在家里,在外步履维艰,这让中国很难真正树立起大国形象,也使中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境地。

中国要“走出去”,需要文化的“走出去”,这其中的重要路径是走出去赢得市场。

②市场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渠道。

而文化使者是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像贸易需要穿梭于各地的商人一样,文化传播也需要国际文化使者。

人尤是文化名人,是文化传播中重要的元素。

比如著名旅美音乐家谭盾在荷兰演出歌剧《马可波罗》,将昆剧等中国元素引入剧中;旅美歌唱家田浩江在纽约演出时,演唱歌剧《李白》,将中国古典之美传播给异国观众,这些都有利于世界更好好地了解中国。

同时,要在西方主流文化市场上产生较大影响力,还需要积累强有力的国际人脉。

上海交响乐团请旅德指挥家余隆担任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请旅法作曲家许舒亚担任院长等,这些做法无疑提高了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国际能见度。

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国际化人才会呈群体涌现,他们的舞台不会拘囿于国内,我们的政策应当积极适应这种变化,要充分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扎实。

③其次,要打造适合国际市场的中国文化产品,需要将文化作为商品在国际市场公开流通。

过去,我们习惯通过政府间友好合作交流,不走市场,以赠送的方式进行交流。

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国际上走不远、走不深、走不久。

事实上,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市场赢得受众,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否则终将昙花一现。

打造适合国际市场的中国文化产品肯定要去开掘传统矿藏,其中就包含对经典的演绎,但经典不应被僵化,而要在每一次演绎中不断捕捉和揣摩时代焦点。

就世界范围来看,至今盛演不衰的《天鹅湖》,除了音乐旋律是原版,其他如舞美、灯光和叙事结构都与原作大不相同。

此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国际语汇。

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例,如果没有国际语汇或国际表达,其作品恐怕很难走出国门。

今天,中国文化要获得世界认可,其中演绎经典作品、理解当代情境、掌握国际语汇,是应该补上的一课。

④我们还有一个软肋是文化消费。

在这方面,从观念到实践都成为制约我们走向国市场的瓶颈。

文化消费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例如,引进高端人才,首先想到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创造性人才,但是,在一些城市,其实更需要的是营销方面的人。

一个产品如果不被消费,那么它的价值其实并没有得到体现。

只有既把文化消费作为终点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出发点,文化创作才能被人真正的接受。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的话,那么文化产业是河的上游、文化消费是河的下游,文化产业是河的起源、文化消费是河的端口、二者不可偏废。

中国文化要大步走向国际舞台,这一点也许值得我们好好磨。

(摘编自陈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补好哪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何时能真正树立起大国形象,其决定性因素在于中国文化何时走出去赢得国际市场。

B.相关政策的调整应适应国际变化,让国际人才贡献力量,这样中国文化才能传播得更远。

C.《天鹅湖》至今仍盛演不衰,这与它能够捕捉和揣摩不同时代的焦点及不断寻求改变有关。

D.我国文化品牌想要走向国际舞台,引进文化营销方面的人才比引进创造性人才更重要。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使者、打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努力方向。

B.作者善用比喻论证,如将文化使者喻为商人,形象地表明要赢得市场则离不开文化使者。

C.第③段既指出当下中国文化产品存在的问题,又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D.文章整体以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展开论证,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的作品在国外极受欢迎,说明文化产品需要演绎传统经典才能够赢得国际市场。

B.国内的美术学院如想要提升国际能见度,可尝试聘请世界知名画家来学校任职或指导。

C.某导演打算拍一部进军海外市场的电影,了解国际语汇及国际表达有助于其赢得受众。

D.地方如要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可以借鉴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强化对城市文化的宣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晁错,颍川人也。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治《尚书》。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晁错上书论兵事。

文帝嘉之。

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日:“此非庙垣,乃埂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因怒谓长史日:“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诸侯護哔。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公何为也?”错日:“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会窦婴言爰盎,诏召入见。

上问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日:“方今计,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于是上默然。

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

”制日:“可。

”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B.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C.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D.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商:即申不害和商鞅,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法家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后人称为“ 刑名之学”。

B. 尚书:又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C.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蒙恬“北筑长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王昭君“出塞和亲”都与匈奴有关。

D. 景帝:即汉景帝刘启的庙号。

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晁错忠心耿耿,深受重用。

在担任内史时,他提出“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备御匈奴攻掠;主张“重农贵粟”,以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

B. 晁错公而忘私,奋不顾身。

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发展巩固和长治久安建言献策,即使父亲从家乡前来劝告也不为所动。

C. 晁错深谋远虑,进言削藩。

担任御史大夫后,他再提剥夺诸侯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吴、楚七国便以“诛错”为名发动叛乱。

D. 晁错锐意改革,得罪权贵。

他多次得到文帝和景帝称赞,但与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爱盎等人关系并不融洽,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罢朝,因怒谓长史日:“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权贵排斥,李白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

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

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

④泠风:和风,清风。

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道,诗人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

既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又照应了诗题。

B.三四句与《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都是从正面实写太白山的险峻雄奇。

C.五到八句想象奇特。

诗人想象自己乘着清风自由轻快地飘飞于云间;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仿佛明月近在咫尺。

D.诗中两个“太白”,前者是山峰名,后者是星宿名,诗人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15.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众多纨绔弟子的追捧。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假如你是高三(1)班李雷同学,于2月9日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中国银行卡一张,现金320元,请你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将钱包归还失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图是人们为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巨大贡献的84岁的钟南山院士画的一幅漫画。

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5月3日,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在央视一套播出,并登陆《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

该视频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登台演讲,认可、赞美与寄语年轻一代:“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随后,这段演讲在朋友圈刷屏,也在光明中学掀起了热议。

有同学认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蓬勃发展是时代之幸;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夸大了“后浪”们的作用,弱化了“前浪”的贡献。

为此,光明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是“后浪更比前浪强”,反方是“后浪不比前浪强”。

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项,“这是因为现在买的东西容易坏,我就想当然的以为它也坏了”错误,依据文本“过了一段时间,再听到钟声响起,我也没那么积极了,偶尔会抬头望望座钟”“后来的日子,钟声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我也没太在意”,可知是因为“我”不像它刚买来时那么在意它了。

B项,“批评我‘长大了就不恋家了’”错,依据文本“你长大了不恋家了。

我和你爸听到钟声就想起了你小时候,那时候你多稀罕这座钟呦”,可知这句话不是批评,是妈妈对孩子长大离开自己的失落,以及对孩子小时候美好记忆的眷恋。

D项,“主题的表达会更加明确”错误,“我是在感受着老座钟的激情呢?还是在寻找着自己曾经澎湃的心动呢”,明确地表达出小说的主题,删掉后应该是更加含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本中筛选叙写爸爸相关的语句,先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依据文本“记得那年我六岁,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单车后座上驮回了一个座钟。

妈妈问他买那么大一座钟干嘛?爸爸说家里没有钟表看时间,再说我也快上学了,买个座钟正好督促我学习”,为了督促“我”学习,爸爸不买小闹钟,而特意花钱买个大座钟,方便时时刻刻提醒“我”看时间,可知爸爸关心孩子的成长。

依据文本“爸爸也会说:‘瞧这座钟多精神!人要是有这般精神就好了’”“‘我常常想起你爸老了常说的话,你爸说了咱就要像这座钟一样,永远不老,活得精神’”,爸爸称赞座钟声音令人振奋精神,希望人能像座钟一样,充满激情,对生活有热情,永远活得精神,可知爸爸生活态度积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