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评价检测 (六)
(90分钟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
(3)天子且.至 (将要)
(4)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必,一定)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行冠礼)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改变)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D )
A.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B.甚矣,汝之不惠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解析】A项中“式”同“轼”;B项中“惠”同“慧”;C项中“拂”同“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3)介胄之士不拜。
译文: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译文:在军中只听从将军号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而.山不加增
D.管夷吾举于.士/告之于.帝
【解析】A项,都是代词,这,这样。
B项,代词,他的/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项,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从/介词,对,向。
5.下列句中与“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C )
A.已而之.细柳军
B.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C.惩山北之.塞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解析】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之”是动词,“到,往”;B项“之”是代词;D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6.默写。
(6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气氛凝重而战斗惨烈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要避开喧嚣,不必归隐山林,精神超脱,也能进入幽避旷远之境,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8)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之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时伤世的情感。
7.(2017·东营中考)综合性学习。
(4分)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陛下)有仁民爱
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
(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答: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
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
提出一项倡议。
答: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
动等)。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文言文《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3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3)以顺为正.者 (准则,标准)
(4)得志,与民由.之 (遵循)
9.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10.“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 答:“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3分)
答: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二)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13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2)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尽)
(4)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13.翻译句子。
(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14.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2分)
答:“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15.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3分)
答:示例:愚公这样做是不行的。
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会导致土地沙化、
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
(三)(2017·盐城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①说: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1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饿.其体肤(使……饥饿)
(2)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3)出游.数岁(游历)
(4)期年
..,以出揣摩(一年)
1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答: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译文:(苏秦)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19.【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2分)
答:能。
【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附【乙】【译文】
苏秦,东周洛阳人。
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
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
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
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
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
”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信任他。
于是他向西到秦国,游说惠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又向东到了赵国,赵国丞相命阳君弗劝说他。
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
三、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请以“××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章内容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伴我行”,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语:××、伴我、行。
所以写作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必须为“××”,不能是其他的东西;二是把握好重点,“××”和“行”是题眼,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那些××给“我”的成长带来了什么影响;三是要注意叙述的角色,成长的主体是“我”,必须用第一人称叙述。
要合理选择材料,一要着眼于“××”;二要着眼于“思想”,要从××中提炼出一种观点、思想,而且是积极向上、格调高昂、催人奋进的主题;三是要着眼于“经历”,要选用自己成长历程中深有影响的人物、事例,也就是说写出这些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