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重建——成中英新儒学述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赵吉惠[1];刘东超[2]
作者机构: [1]陕西师大历史系;[2]陕西师大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33-39页
主题词: 成中英;中国哲学;本体诠释学;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家;辩证法;和谐辩证;熊十力;述评;当代新儒家
摘要: <正> 一、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 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
黄克剑等人把他看作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港台相当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他不是新儒家。
产生分歧的原因显然在于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目前,要给出现代新儒家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看来很难。
但我们可以揭示其基本特征,从而给这个概念一个大致的界定。
简单地说,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其它思潮相比,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儒学本位立场,力图复兴儒学。
这是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刘述先等三代新儒家学者极为坚定的立场,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取向,也是现代新儒学之所以为新儒学之处。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另两大思潮的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同现代新儒学的根本分歧也在此处。
马列主义主张对儒学批判地继承,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则对儒学基本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和现代新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态和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代新儒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吸纳佛学和西学,并对儒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
近代儒学的颓废没落和中外文化的剧烈碰撞,这使现代新儒家必须也可能借助其它思想来更新发展儒学。
早期,梁漱溟、熊十力由佛归儒。
梁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比较思想;熊则建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