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葡萄籽提取物的理化结构葡萄是一种世界性水果,其种植面积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葡萄籽提取物的理化结构葡萄是一种世界性水果,其种植面
积和
浅谈葡萄籽提取物的理化结构
葡萄是一种世界性水果,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首位,被誉为“水果世界的明珠”。
在我国,葡萄资源也很丰富,每年生产的葡萄达120多万吨,其中80%以上用于酿造和其他饮料生产,每年下脚料可产葡萄籽4.2万t。
意大利和法国是世界上生产葡萄酒最多的国家,目前已使70%葡萄籽得到了应用。
葡萄籽油脂可以作为婴儿和老年人的高级营养油,高空作业和飞行人员的高级保健油。
1997 年,在美国10种植物提取物市场份额中,葡萄籽提取物名列第七位[1]。
葡萄籽是原花青素的丰富资源。
近年来在提取、分离、药理和临床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表明葡萄籽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新资源。
葡萄籽提取物(grape seed extract,EGS)中含有大量多酚类、脂质类和矿物类等有益于人体的化学成分,对多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葡萄籽提取物还用于增强血管功能,治疗炎症、糖尿病并发症如神经病或视网膜病,促进创伤愈合,预防虫牙、癌症、视网膜黄斑变性、夜盲症、肝硬化、过敏以及与胶原病和衰老相关的胶原损坏[2]。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研究设备不断推出,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使用理论化学、程序模型等各种先进的方法,研究其理化结构,完善各种指纹谱图,对于更好的研究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李淑芳等研究发现葡萄籽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如下:
1、葡萄籽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1.1、脂质类及其他化学成分
葡萄籽中约含有10% ~15%的葡萄籽油,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亚麻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甾醇等以及多羟基类(PHS)如白藜芦醇等。
葡萄籽油中含矿物元素钾、钠、钙和铁量较高,并含多种维生素。
酚酸类主要包括原儿茶酸、香豆酸、没食子酸、咖啡酸和丁香酸等。
1.1.2、葡萄籽油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葡萄籽的含油量在14g/100g ~17g/100g之间,葡萄籽油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g/100g 以上。
葡萄籽油的组成成分见表1,葡萄籽油的理化性质见表2。
表1 葡萄籽油的组成成分[1]
由表1 可知,葡萄籽油的脂肪酸主要是以亚油酸为主,其含量在
58g/100g~78g,100g之间。
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曾被命名为维生素F,具有重要的功能特性,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同时,亚油酸是人体合成花生四烯酸的主要原料之一,而花生四烯酸是人体合成前列腺素的主要物质,具有扩张血管、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葡萄籽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V E含量较高,达35.95mg/100g。
V E是生物抗氧化剂,又是体内自由基清除剂,其侧链与生物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花生四烯酸的相互作用,可抑制不饱和脂质的过氧化。
从葡萄籽的组成成分看,其脂肪酸组成含量较为合理;此外,油中还含有维生素A、E、D、K、P 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钙、锌、铁、镁、铜、钾、钠、锰、钴等。
因此,葡萄籽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脂。
表2 葡萄籽油的理化性质[1]
由表2 可知,葡萄籽油的理化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
从碘值可以看出葡萄籽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双键,因此,葡萄籽油再加工、储存、运输、加热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其发生氧化酸败。
易元芬[3]等利用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对酿酒后葡萄籽提取了葡萄籽油,并对其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籽中脂肪酸成分以亚油酸为主,含量达81·47%,比一般食用油甚至药用油核桃油和红花油中的亚油酸含量都高。
刘建华[4]等用正己烷抽提得到葡萄籽油,然后将其皂化、甲醋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中的脂肪酸,共检测出14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占86·48%,其次为棕榈酸6·29%和硬脂酸4·24%。
1.2、多酚类物质
葡萄籽中含有多酚类物质(GSP),主要有儿茶素类和原花青素类。
1.2.1、儿茶素类化合物
儿茶素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及其没食子酸酯,是葡萄籽中主要的单聚体,也是原花青素寡聚体和多聚体的构成单位。
儿茶素((+)-catechin))和表儿茶素((-)-epicatechin)作为多酚类化合物中的两种重要异构体(结构示意图见图1),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多个酚羟基的存在,因而具有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和脂类自由基的作用。
在预防脂质过氧化[5],抗癌及抑制肿瘤[6],抑制DNA氧化损伤[7]等方面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图1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结构示意图[8]
彭黎黎,郭勇等经过B3LYP/6-311+G(d, p)水平上的完全优化,得到的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分子的理论平衡结构(见图2)。
图2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理论优化结构[8]
由此结构计算所得到的频率没有虚频,说明相应的理论计算几何结构为稳定结构。
计算结果还表明,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分子均为非平面构型,在两个苯环上共有4个OH酚基团,两个苯环通过一个非芳香环连结。
有关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键长对比
列入表3。
表3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理论和实验结构参数(单位,埃)[8]
注:表中(-)-Epicatechin键长与(+)-catechin相对应,原子编号采用图2所示编号从表3中非氢原子的有关键长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的对比来看,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的结果一致。
比较表儿茶素的理论计算构型参数和Fronczek的X射线晶体衍射结果[7],发现键长平均误差为小于
0.0344埃。
1.2.2、原花青素类化合物
原花青素呈白色粉末,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也溶于乙酸
乙酯,不溶于乙醚、氯仿、
苯等溶剂,有涩味。
U V在550mm 处有强吸收。
在酸性溶液中加热可降解和氧化形成花色素(Bate-Smith反应)[1]。
它是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多酚化合物,由不同数量的单体儿茶素(catechin)或表儿茶素(epicatechin)缩合而成[10,11]见表4[12],其化学结构中具有C6C3C6三环结构(图3)。
表4 从葡萄籽中分离出的原花青素[12]
图3 原花青素的基本结构
由图3可见,这三个环分别由A ,B ,C 命名,在两个芳香环(A 环、B 环)之间以一个三碳链(C 一2,C 一3,C 一4)相连.其中一个碳原子与A 环8a 位置上的氧原子连接成毗喃环(C 坏) [10、11]。
目前研究最广的主要是由(+)-儿茶素((+)-catechin)、
(-)-表儿茶素((-)-epicatechin)为单体聚合而成的这类化合物,其最高平均聚合度达十五聚体[13]。
二至四聚体称为寡聚体(OPC),五聚体以上称为高聚体(PPC)[14],各聚合体中二聚体抗氧化活性最高,三聚体,单体次之[15],其生物活性随聚合度增大、增强。
PC各单元间连接主要由C4→C6和C4→C82种方式,由于单体的构象或键合位置的不同,可有多种异构体,且各聚合体和同聚异构体之间极性相近,因此原花青素的分离分析和结构表征非常困难。
反相-HPLC能分离单体及二、三聚体的某些异构体[16],但是各成分的定性需要相应的对照品鉴定,且由于异构体繁多复杂,一般液相很难分开,得到的异构体仅有限的几种。
电喷雾质谱(ESI-MS)可以提供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可与液相色谱联用,作为一种软电离技术,可以根据产生的准分子离子直接定性,见图4[17]。
a:单体选择离子色谱图;b:峰M1的ESI-MS质谱图,c:峰M2的ESI-
MS质谱图,d:峰M3的ESI-MS质谱图
图4原花青素单体选择离子图(a)及其ESI-MS质谱图(b,c,d) 图4(a)是任其龙,魏冠红等采用ESI-MS的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对几种低聚体进行选择性的分离检测的结果,是葡萄籽提取物的3种单体C、EC、ECG(m/z 289,441)的选择离子色谱图,3个色谱峰M1、M2、M3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7·0、21·1、24·2min。
其中峰M1、M2(m/z=289·0)应为(+)-儿茶素或(-)-表儿茶素,其对应的ESI质谱图4(b,c)显示两者的质谱信息相似,除m/z 289·0的准分子离子[M-H]外,均有m/z 579的偶合离子[2M-H]。
对照标样(+)-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保留时间和质谱碎片离子信息,可以确定M1为(+)-儿茶素,M2为(-)-表儿茶素。
峰M3如图4(d)推测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因为葡萄籽中原花青素除ECG外并没有其他的酯型单体,其ESI质谱信息包括其准分子离子(m/z=441·1)、失去没食子酰基形成的离子(m/z =289·0)和其他一些碎片离子信息。
从图4可见,单体的ESI质谱图主要产生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相对较少。
而在各类原花青素中,二聚体分布最广,研究最多,性质最活跃,是最重要的一类原花青素[18]。
二聚体因两个单体构象或键合位置不同,有多种异构体,到目前为止,已从葡萄籽和皮中分离、鉴定了16种原花青素,其中有8个二聚体[19-20],分
别命名为Bl一BS(图5)
图5 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的结构
李春阳,许时婴等为验证葡萄籽原花青素的主要结构单元为原花青定即B—环含有两个羟基,将其进行醇解使之完全转化为花色素(反应式见图6)[21]
图6 原花青素在热酸醇处理下产生花色素的反应
然后在525 nm波长下对醇解后的产物进行HPLC检测分析,结果见图7:
图5 葡萄籽原花青素醇解产物色谱分析
由图7可见,醇解产物的色谱图只有1个主要的峰,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5%以上,说明原花青素醇解产物只含有一种主要的花色素。
为了对该花色素进一步定性、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LC—MS 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8:
图8 葡萄籽原花青素水解产物的LC-MS图(正、负离子选择离子峰)
由图8(a)可见,11.95 min出现一主要的峰;对该峰进行波长扫描,发现其在227、277、536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见图6(b);其正离子(M+)为287,负离子(M-)为285,见图8(c)和图8(d);通过选择分子离子峰,发现M+287出峰时间为12.10 min,M-285出峰时间为12.07 min.根据以上分析和判断,可以确定该产物为矢车菊素,相对分子质量为286,
也就是说葡萄籽原花青素水解产物主要为矢车菊素(cyanidin,见图6和图8),其B-环上含有两个羟基,从而证明葡萄籽原花青素主要结构单元为原花青定,正好与葡萄籽原花青素红外光谱图特征峰的推断结果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李淑芳, 陈晓明.葡萄籽营养保健成分的论述[J]. 山西食品工业,2004,2:24
[2] 边玲,范培红. 葡萄籽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J].食品与药品学,2007,7(4):20
[3]谢继志.液态乳制品科学与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33-65
[4] 金世琳.乳与乳制品生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26-47
[5] Yang B, Kotani A, Arai K, et al Relationship of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catechins on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 inmicrosomal lipid peroxidation [J].Chem Pharm Bull, 2001, 49: 747-751.
[6] Yang C S, Chung J Y, Yang G U, et al Tea and tea polyphenols in cancerprevention [J].J Nutr, 2000, 130:472-478.
[7] Leanderson P, Faresjo A O, T agesson C.Green tea polyphenols inhibit
oxidant-induced and breakage cultured lung cells[J].Free Radic BiolMed, 1997, 23:235- 242.
[8] 彭黎黎,刘靖丽,郭勇*,薛英. 儿茶素结构和振动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20(8):1001-1005
[9] Fronczek F R, Gannuch G, Mattice W L, et al Dipolemoment solution and solid state structure of (-)-epicatechin, a monomer unit of procyanidin polymers[J]. J Chem Soc PerkinTrans,1984,2.1611-1616.
[10] Bors W, Foo LY, Hertkorn N, Miehel C, Stettmaier K.Chemical studies of proantho-cyanidins and hydrolysable
tannins. Antioxid Redox Signal.2001;3:995-1008.
[11] Rice-Evan CA, Miller NJ, Paganga G. Structure-antioxidant 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flavonoids and pheolic acids. Free Radic Biol Med.1996;20:933-936.
[12] Fuleki T, Ricardo da Silva J M.〔J〕. J. Agric. Food Chem. 1997, 45,1156~1160.
[13] Prieur C, Rigaud J,Cheynier V, et al.Oligomeric and poly-meric procyanidins from grape seeds[J].Phytochemistry,1994,36:781-784
[14] 国植,徐莉.原花青素: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植物药[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
册,1996,11(5):196-204
[15] Ariga,T oshiaki. Antioxidant comprising Proanthocyanidinas principal componet[P]. U S Patent, 4797421,1989-01-10
[16] Tibor F, Jorge M·Catechin and procyanidin composition of seeds f rom grape cultivars grown in Ontairo[J]·J Agric Food Chem, 1997,45:1156-1 160
[17] 任其龙,魏冠红,金米聪,苏宝根,黄梅.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鉴定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J].分析与检测,2006,32(3):79-85
[18] Yamakoshi J, Saito M, Kataoka S, Kikuchi M. Safety evaluation of proanthocyanidin-rich extract from grape seeds. Food and Chem
Toxicol.2002,40:599-607
[19] Jaques D, et al. Efect of a dissolved salt on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with liquid composition held constant[J].Chem Soc Chem Commun,1973:518
[20] Mayer W, et al. Characteristis and processing of daplen polypropylene. Tetrah Len,1966:429
[21] 李春阳,许时婴,王璋.葡萄籽原花青素结构单元的红外光谱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24(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