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
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岫岩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东邻凤城市,西接盖县、营口市,南连东港、庄河市,北与海城、辽阳市接壤,总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

岫岩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下辖24个乡镇,人口约50万,其中80%为满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聚居在这里的满汉等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岫岩深厚的民间文化蕴藏,至今当地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满族习俗,如“双飞舞”、“雪地走”、“采珍珠”等,尤其是东北大鼓、太平鼓、驴皮影、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2006年起,岫岩先后有“东北大鼓”、“皮影戏”、“满族剪纸”、“满族刺绣”、“岫岩玉雕”等五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成为当时我国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最多的县区之一,责任单位岫岩文化馆先后被辽宁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

在岫岩,东北大鼓又被称为“大鼓书”,它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多年来,岫岩东北大鼓一直活跃在城乡村镇及周边地区。

清道光年间是岫岩东北大鼓的孕育期。

“清代道光年间‘弦子书’的代表艺人是岫岩杨家堡乡人杨福祥(满族正黄旗),他当时的演出活动主要是在岫岩南部地区。

”①“弦子书”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东北大鼓艺术的前身。

其表演形式是演员手操小三弦,脚踏节子板,自弹自唱,又被称为“屯大鼓”[5]。

虽然当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北大鼓,但它已经具备了东北大鼓的雏形。

这种演出形式当时能够在岫岩出现,证明这里也是孕育东北大鼓艺术的地区之一。

清末民初,是岫岩东北大鼓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随着民间艺术的不
断交流与传播,周边一些地区的东北大鼓艺人相继进入岫岩献艺,对岫岩东北大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譬如,盖县“南城调”东北大鼓艺人韩忠武、韩子阳②父子到岫岩城乡演出,因受当地百姓欢迎而定居于岫岩兴隆乡黄旗沟,并在当地先后收张文普、马跃武等人为徒,其根脉延续至今,为岫岩东北大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有岫岩三家子乡人刘丙洲,师傅是奉天东北大鼓艺人贾宝娣,学成后回到岫岩献艺授艺,他的徒弟王景祥在岫岩地区传人众多,影响深远。

20世纪40年代,是岫岩东北大鼓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岫岩东北大鼓艺人吸收精华,发展自我。

例如,较多地吸收了“奉派”东北大鼓的唱腔与表演风格:在唱腔方面,在“奉派”唱腔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新的唱腔板式,如【二加四】、【四六排连】和【西河调】等,丰富了岫岩东北大鼓的唱腔板式,加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在表演方面,改变了原来只注重“唱”而忽略“演”的状况,加强了人物艺术形象的刻画,使表演变得更为生动,逐渐形成了岫岩东北大鼓独特的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岫岩东北大鼓进入兴盛期。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岫岩东北大鼓又有了新的气象。

在政府的组织、帮助和扶持下,演艺队伍不断扩大,岫岩东北大鼓艺术水平迅速提高。

尤其是在岫岩南北中各地,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优秀代表人物,如在岫岩南部以“腔调”见长的唐国志、岫岩中部以“道白”见长的马德廉、岫岩北部以“鼓板”见长的崔广烈③、岫岩西南部以“词句”见长的赵树胤,以及岫岩北部以“武功”见长的刘学文等。

此时,许多艺人也开始由原来的半职业化转为职业化。

据岫岩县文化馆的内部资料记载:1952年,
岫岩文化局召开了第一届文代会,有39名东北大鼓艺人代表参会,并进行了汇报演出;1953年,岫岩县选拔出53名艺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和考核,并按等级标准颁发了演出证书;1959年,岫岩文化局开设了“岫岩书社”,聚集了赵耀忠、马德廉等一批优秀艺人,演艺活动更加频繁,覆盖了岫岩全县的24个乡镇,并开始向周边的庄河、凤城、东沟等地辐射。

到“文革”前,岫岩东北大鼓艺人已增至120余人,他们“演新唱新”,创作了《雷锋颂》、《肖飞买药》、《烈火金钢》等许多新书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66年“文革”开始后,岫岩东北大鼓艺术步入低谷期。

演艺活动被禁止,艺人遭受残酷迫害。

为了躲避这场文化浩劫,有些艺人背井离乡,到偏远地区谋求生路,如赵树胤、崔广烈、郝秀英、唐国志、孟宪维、孙景洲等,他们先后北上到黑龙江省的桦南、鸡西、富锦等地从事“地下”演艺活动。

据艺人孙景洲回忆,他师傅赵树胤是一位公认的多才多艺的东北大鼓艺人,他自幼读私塾,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编写的唱词流畅精美,极富文学内涵,除创作之外,他还擅长演唱,尤其善于演唱《三侠剑》、《十把穿金宝扇》等传统书目,颇受群众欢迎,在岫岩被百姓誉为“老书大王”,在“文革”中,这位“老书大王”遭到批斗,被迫远走黑龙江省桦南县驼腰乡卖艺唱书,但又遭到当地大队革委会的阻挠和迫害,砸毁了他的鼓板乐器,使他饱受摧残,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1980年代,是岫岩东北大鼓的复苏期。

这一时期,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劫后余生的岫岩东北大鼓艺人又纷纷重拾弦鼓,恢复了停止多年的演艺活动。

1980年,岫岩文化馆办起了“东北大鼓培训班”,由崔
广烈、王运贵任教,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如至今活跃的优秀艺人于晓霞等。

至80年代中期,岫岩东北大鼓的演艺活动更加兴旺。

据《岫岩年鉴》载:“1985年,全县有东北大鼓演唱者101人。

”[6]2001年4月27日,笔者在岫岩来访县文化馆长乔晓伟时,其提供的馆藏资料载:“1984年,岫岩文化馆组织百余名东北大鼓艺人在全县进行巡回演出时,算上伴奏,全县东北大鼓艺人多达200余人。

”盲艺人范永吉说:“那个时候最时兴大鼓书,老百姓听书整宿整宿地干,得知识,长见识,还能武装自己的头脑。

”1990年代以后,岫岩东北大鼓步入衰微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涌入,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电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并存,使东北大鼓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很大改变。

绝大多数青年人对东北大鼓感到陌生,使这一民间艺术品种处于极为艰难窘困的境地。

另外,随着许多优秀的老艺人相继过世,健在的艺人也因听众减少、表演收入微薄、听众断层、后继乏人等原因而纷纷弃行,致使岫岩东北大鼓艺术濒临消亡。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岫岩文化部门在保护与传承岫岩东北大鼓方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成立了“岫岩东北大鼓协会”,建立了“岫岩东北大鼓活动基地”,还多次组织艺人进行培训与交流活动。

2011年5月,岫岩文化馆又进行了一次全县东北大鼓艺人普查活动,这次普查登记在册的民间艺人共计56人④。

其间还邀请了东北三省不同地区十余位优秀民间艺人,开展演唱、交流,并请专家进行了东北大鼓理论专题讲座,极大地调动了艺人们的积极性。

从上述岫岩东北大鼓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生成、发展、兴
盛乃至衰微的曲折历程,同时,我们也能感到我国民间艺术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