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湘教版选修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湘教版选修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
案
一、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理解遥感图像包括遥感图像的概念、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特点等;
2.理解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能够通过目视判读遥感图像来获取地理信息,比如地表覆盖类型、城市化程度、自然灾害情况等;
4.能够运用GIS软件对目视判读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二、教学内容
2.1 遥感图像的基本概念
2.1.1 定义
遥感图像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并形成的图像,它具有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频谱、时间和极化等特征。
2.1.2 分辨率
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所显示的最小特征,它是衡量遥感图像精度的重要指标。
分辨率越高,遥感图像所显示的特征越小,图像所包含的信息也越多。
2.1.3 频谱
频谱是指遥感图像所显示的光谱范围,它包括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超合金光谱等。
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所包含的地理信息也不相同。
2.2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基本流程
2.2.1 数据准备
在进行遥感图像目视判读之前,需要先进行数据准备工作。
具体来说,需要获取遥感图像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校正等操作,使其符合目视判读的需求。
2.2.2 目视判读实施
目视判读是指通过人的目视观察遥感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来获取地理信息。
该过程的重点在于识别图像上的地物和地貌特征,建立地物与地貌特征的关联,从而获得影像信息。
2.2.3 数据整合
通过目视判读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和分析。
具体来说,需要将目视判读结果与其他数据整合起来,比如遥感影像的数字识别结果、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以便实现对地理信息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2.3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应用
2.3.1 地表覆盖类型识别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表覆盖类型识别是其常见的应用之一。
通过目视判读,可以快速了解特定区域的地表覆盖情况,比如森林、草地、建筑物等。
2.3.2 城市化程度评估
城市化程度评估是指通过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来评估特定区域的城市化程度。
比如通过对城市中建筑物和路网的检测,可以对城市的扩张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2.3.3 自然灾害情况监测
通过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可以对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比如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使用遥感图像来判断受灾地区的范围和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4 GIS软件的应用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这时候,GIS软件就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利用GIS软件对目视判读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以便实现对数据的可视化、模拟和预测等应用。
三、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授课:老师就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案例演示:老师通过实际案例来演示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应用方法和GIS软件的使用技巧;
4.课外读物:老师提供相关的课外读物和资料,以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四、教材及参考资料
本教案的主要教材为《湘教版选修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同时,还可以参
考以下资料:
1.Huxhold, W. (1991). Remote sensing for GIS managers (Vol. 29). CRC Press.
2.Lillesand, T. M., Kiefer, R. W., & Chipman, J. W. (2008). Remote sensing and image interpretation. John Wiley & Sons.
3.赵志刚, & 李振洲. (2016). 遥感技术与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五、评估方法
本教案的评估方法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期中考试:考试内容为遥感图像目视判读基本概念、基本流程和应用案例等;
2.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提交实践报告;
3.课堂小测:通过课堂小测来检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掌握情况;
4.平时表现:考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